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 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 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 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 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 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 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 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 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 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 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 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 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 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 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 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 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 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 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 验 ①D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 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 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 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 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 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 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 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 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 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 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 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 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 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 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 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 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 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 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 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 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 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 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 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 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 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 验。 ⑾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 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两项都对得 4 分,答对 一项得 2 分,有错项得 0 分) 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 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 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 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 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 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 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 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⑵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4 分)
(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 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 (4)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 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5.(湖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1分)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 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一一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 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 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 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 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 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 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 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 这只叫犯,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 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 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 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 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 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 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 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 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
⑶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 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 分) ⑷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 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 分) 5.(湖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21 分)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 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 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 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 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 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 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 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 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 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 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 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 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 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 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 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 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 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
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 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一一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一一碗没了!找不到,或 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岀那只犯,棉纸湿了破了,他 脸上倒没有汘一一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榣晃,渐闻橹声欻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榣櫓 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 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 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 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 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一一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一一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一吃吧,不 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晛。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珍贵百倍千倍万 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5.文章以_为叙事线索;第3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4分)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答 1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一一吃吧, 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8.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分) 答 6.(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 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 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 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
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 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 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 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 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 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 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 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 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 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5.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第 3 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 。(4 分)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 分) 答: 1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 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18.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 分) 答: 6.(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⑴—⑷题。(20 分)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 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 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 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
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 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 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 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 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 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 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 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 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 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 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 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 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 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 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 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 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 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 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 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 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 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 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 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 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 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 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 析。(4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7.(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四堡雕版
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 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 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 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 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 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 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 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 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 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 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 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 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 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 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 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 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 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 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 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 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 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 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 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 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 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 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⑴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 析。(4 分) ⑵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 分) ⑶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 分) ⑷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 7.(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18 分)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 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 变 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 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 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 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 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 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 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一一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 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 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 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 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一—“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 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 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髙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 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 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 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 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 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 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 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 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 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 么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 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 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査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 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一一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 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 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 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 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 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 变 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 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 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 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 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 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 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 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 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 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 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 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 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 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 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 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 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 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 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 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 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 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 么?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 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 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 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 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 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 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 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