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部署的衔接,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 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刨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 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 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 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 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 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
4 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部署的衔接,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 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 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 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 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 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
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 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 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 好环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 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 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疒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硏究, 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 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 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 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 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 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 地有机结合
5 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 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 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 好环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 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 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 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 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 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 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 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 地有机结合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 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 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 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 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 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 机制 2.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 标,“十一五ˆ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 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 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投入 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 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十一五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 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 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 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
6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 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 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 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 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 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 机制。 2.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 15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 标,“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 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 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 投入 占 GDP 的比例达到 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 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十一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 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 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 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
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 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 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5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8%凋显提高信 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 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 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 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 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硏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 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 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 量进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流的科硏院所、硏究型大 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 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
7 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 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 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5 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8%;明显提高信 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 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 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 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 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 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 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 量进入世界前 15 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 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 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
一五ˆ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硏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 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 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科硏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 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000万以上 显著提高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每万名劳动人口中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14人年加强科 学普及工作,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全民 科学素质。 专栏1:“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目标 全社会R&D投入/GDP 2%0 对外技术依存度 40%以下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世界前10位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世界前15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000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 700万人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130万人年 三、重点任务
8 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 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 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科研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 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 5000 万以上, 显著提高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每万名劳动人口中 从事 R&D 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 14 人年;加强科 学普及工作,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全民 科学素质。 专栏 1:“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指标 2010 年目标 全社会 R&D 投入/GDP 2% 对外技术依存度 40%以下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世界前 10 位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世界前 15 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18%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000 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 700 万人 从事 R&D 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130 万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