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母女生离死别的悲惨经过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 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 忧了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母女生离死别的悲惨经过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 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 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 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三、现代文阅读(论述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历史不可娱乐化 仲言 ①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 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ˆ解读历史的学者备受追捧 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 ②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 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 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 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 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 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 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③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 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 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 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 (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 分) 三、现代文阅读(论述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历史不可娱乐化 仲言 ①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 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备受追捧, 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 ②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 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 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 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 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 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 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③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 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 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 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