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0.2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 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 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 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 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 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 “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 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 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银川一中 2010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 2010.2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 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 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 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 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 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 “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 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 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 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 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 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 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 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 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 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 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 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 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 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 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 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 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 人格力量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 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 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 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 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 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 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 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 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 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 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 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 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 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 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 第 1 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 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 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 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 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 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 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 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 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 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 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 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 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 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 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 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 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 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 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 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 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 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高考资源网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 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 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 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 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高考资源网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 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 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 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 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分)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分)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 分)(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 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 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 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 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 分)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