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民胞物与”是末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 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 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 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 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 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 “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 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 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 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 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 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 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 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 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 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 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 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 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 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 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 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 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 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 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 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1日07版,李林宝) 1.下列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吉林省长春市 2013-201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 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 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 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 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 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 “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 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 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 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 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 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 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 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 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 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 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 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 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 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 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 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 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 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 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 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0 月 11 日 07 版,李林宝) 1.下列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 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 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 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 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 实的角度对其作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 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 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 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 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 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 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 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 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 入关,关吏予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 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岀疆, 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 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 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 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 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 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 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 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 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干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 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 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 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 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 实的角度对其作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 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 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 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 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 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 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 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4 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 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 入关,关吏予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 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 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 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 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 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 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 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 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 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 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
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 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②传:凭证⑧制:帝王的命令④横草:使草 倒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关吏予繻 予:动词,给 B.今天下为 数词,一个 C.当发使匈奴 发:动词,派出(人) D.干名采誉 干:动词,求取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武帝异其文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①弃繻而去 ②水浅而舟大也 C.①还当以合符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①且盐铁,郡有余藏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组是 )(2分) ①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②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 启前行 ③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④驽下不习金革之 事 ⑤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⑥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 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 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 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 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译 文 (2)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 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 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 倒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关吏予繻 予:动词,给 B.今天下为一 一:数词,一个 C.当发使匈奴 发:动词,派出(人) D.干名采誉 干:动词,求取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①武帝异其文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①弃繻而去 ②水浅而舟大也 C.①还当以合符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①且盐铁,郡有余藏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组是( )(2 分) ①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②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 启前行 ③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④驽下不习金革之 事 ⑤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⑥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 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 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 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 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 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译 文: (2 )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 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9.(1)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属于( 和( )(2分) (2)这两首诗歌,咏叹的是何人何物?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0.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 (2) 知来者之可追。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 危樯独夜舟。星垂 平野阔, (5 ,铁马秋风大散 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使我不得开心 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3题(16分)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 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 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 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 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 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 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 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 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 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 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9.(1)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属于( )和( )(2 分) (2)这两首诗歌,咏叹的是何人何物?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10.古诗文默写填空(10 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 。 (2) ,知来者之可追。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 , ? (4) ,危樯独夜舟。星垂 平野阔, 。 (5 ,铁马秋风大散 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6)出师未捷身先死, (7) ,使我不得开心 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1----13 题(16 分)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 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 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 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 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 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 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 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 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 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 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 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 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 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 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 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 伤害。 ①D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 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 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①D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 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 很强 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 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040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 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 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 重新开花 0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 瓦或这瓦的主人? ①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一一,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 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 了 (摘编 自《人民日报》) 1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 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 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 “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 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 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1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 简要分析。(5分) 1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6分)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 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 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 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 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 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 伤害。 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 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 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 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 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 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 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 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 重新开花。 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 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 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 了。 (摘编 自《人民日报》) 1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 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 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 “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 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 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1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 简要分析。(5 分) 1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