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 语文试卷 姓名 班级 200908 命题人:刘鸿雁 第一卷阅读题(75分) 考题(5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 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 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 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 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 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 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 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 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 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 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 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 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 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 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 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 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 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 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 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 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 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 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 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银川一中 201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 语 文 试 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 2009.08 命题人:刘鸿雁 第一卷 阅读题(75 分) 必考题(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 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 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 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 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 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 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 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 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 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 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 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 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 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 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 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 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 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 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 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 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 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 年第 2 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 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 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 我们处处遭遇对称。www.kssu.com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绝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 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8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任选四题) (1)非礼勿视, ,非礼勿动。(《论语》) (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赤壁赋》苏轼)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4)四十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 朝。赵盾(又称宣子)、士季(又称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问其故而患之②公患之③人谁无过④过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作《师说》以贻之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7与“则莫之继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子何恃而往 D.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www.ks5ucom 8.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2分)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③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 我们处处遭遇对称。www.ks5u.com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绝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 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48 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8 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任选四题) (1)非礼勿视, , ,非礼勿动。(《论语》) (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赤壁赋》苏轼)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4)四十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二)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 5—9 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 朝。赵盾(又称宣子)、士季(又称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钅且 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问其故而患之 ②公患之 ③人谁无过 ④过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6.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作《师说》以贻之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7.与“则莫之继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子何恃而往 D.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www.ks5u.com 8.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2 分)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③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分) (2)三进及溜,而后视之。(3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10-12题。(10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 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 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 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10.请选出对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文章冠世居于首位B.不跻大位晋升 C.盈其箱笥装满 D.为时所排安排 11.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3分)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3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塞上 柳开 鸣骸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骸(qi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3.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4.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选考题(25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518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 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 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 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 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 钅且麑贼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 分) 答: (2)三进及溜,而后视之。(3 分) 答: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 10-12 题。(1 0 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 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 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 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10.请选出对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 )(2 分) A.文章冠世 居于首位 B.不跻大位 晋升 C.盈其箱笥 装满 D.为时所排 安排 11.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2 分)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3 分)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 分) 塞 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3. 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 分) 14.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 分) 选考题(25 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 15—18 题。 高处的灿烂 关 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 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 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 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 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
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 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 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 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 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 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 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 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 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 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 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 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 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 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 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 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 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15.文章第一节描写了初秋原野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6.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17.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6分) 18.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揭秘台海破冰之旅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 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事后,《自立晚报》的总编辑陈国祥曾说:“我们创造了历史”。负责接待工作、 时任中国新闻社港治部主任的陈佐洱则评价说,应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987年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行了近10年,已经有了深圳、珠海等多个经济特区。而这时的台湾,也 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年的7月15日,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实行了38年的戒严体制。整个台湾 都陷入一种兴奋之中,尤其是新闻界。台湾《自立晚报》的社长吴丰山,当时凭直觉感到两岸关系将会有 个大的改观,决定在这个时刻抢先一步:派记者抢滩赴大陆
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 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 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 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 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 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 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 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 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 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 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 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 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 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 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 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 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5.文章第一节描写了初秋原野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16.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17.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6 分) 18.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 揭秘台海破冰之旅 20 年前的 9 月 14 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 38 年之后的第 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事后,《自立晚报》的总编辑陈国祥曾说:“我们创造了历史”。负责接待工作、 时任中国新闻社港治部主任的陈佐洱则评价说,应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987 年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行了近 10 年,已经有了深圳、珠海等多个经济特区。而这时的台湾,也 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年的 7 月 15 日,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实行了 38 年的戒严体制。整个台湾 都陷入一种兴奋之中,尤其是新闻界。台湾《自立晚报》的社长吴丰山,当时凭直觉感到两岸关系将会有 一个大的改观,决定在这个时刻抢先一步:派记者抢滩赴大陆
9月14日下午3点50分,李永得、徐璐登上了中国民航的CA930航班。陈佐洱等于当日下午赶往首都机 场迎接。李永得和徐璐下了飞机,对迎接的人们说道:“让你们久等了。”陈佐洱此时脱口而出:“欢迎,欢 迎。等你们38年了!”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两位台湾记者在他们的第一篇报道中称这句话是“统 战语言”,它被世界上多家通讯社援引在报刊的显著位置上。 在送李永得和徐璐前往他们下榻的长城饭店的路上,陈佐洱向两位台湾记者诚恳表态:在祖国大陆准备采 访什么,有什么要求,我会尽一切努力来协助。 作为两名职业记者,李永得和徐璐此行采访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他们俩本身变成了最抢眼的采访对象。无论 他们走到哪里,都有大批中外记者追踪,他们称在大陆的14天,是在“天罗地网中采访”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他们对记者表达感受:“北京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李永得说,最初看见那些高 级饭店时,感到很意外,想不到有那样高的水准,但当走出饭店,看到普通人民的生活时,总觉得有一段 距离。“道路两旁是一排排不加任何装饰的商店,这些商店出售最老式的商品和服装。”他们后来在报道里 这样描述北京:“满街的脚踏车、古老破旧的店铺,穿着灰朴、表情平淡的老百姓。 这样的描述,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不 过,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两位记者在日后写的书中这样叙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 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它 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 就在李永得和徐璐回到台湾后一个月,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开放当天,就 有2000多人办理了赴大陆探亲的证件。 台海两岸民间正式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了 (选自2007年第42期《中国新闻周刊》,略有删改) 15.20年前李永得和徐璐眼中的大陆有哪些特点?(5分) 16.李永得、徐璐和陈佐洱在机场相遇,双方的第一句话都有双关意义,请说出其双关意义的内容。(6 17.作者认为当年这次“破冰之旅”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18.探究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8分) 第二卷表达题(7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B.陈水扁上台六年,从一个小律师变为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如今劣迹败露,为了欲盖弥彰,不得不抛 出几百万来遮挡掩饰 C.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是百姓的正常心理,重庆领导体谅百姓、积极做好三峡移民工作.使移民愉快地 搬到新的家园。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最不应该照搬古代 需要有时代气息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 B.不久前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
9 月 14 日下午 3 点 50 分,李永得、徐璐登上了中国民航的 CA930 航班。陈佐洱等于当日下午赶往首都机 场迎接。李永得和徐璐下了飞机,对迎接的人们说道:“让你们久等了。”陈佐洱此时脱口而出:“欢迎,欢 迎。等你们 38 年了!”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两位台湾记者在他们的第一篇报道中称这句话是“统 战语言”,它被世界上多家通讯社援引在报刊的显著位置上。 在送李永得和徐璐前往他们下榻的长城饭店的路上,陈佐洱向两位台湾记者诚恳表态:在祖国大陆准备采 访什么,有什么要求,我会尽一切努力来协助。 作为两名职业记者,李永得和徐璐此行采访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他们俩本身变成了最抢眼的采访对象。无论 他们走到哪里,都有大批中外记者追踪,他们称在大陆的 14 天,是在“天罗地网中采访”。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他们对记者表达感受:“北京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李永得说,最初看见那些高 级饭店时,感到很意外,想不到有那样高的水准,但当走出饭店,看到普通人民的生活时,总觉得有一段 距离。“道路两旁是一排排不加任何装饰的商店,这些商店出售最老式的商品和服装。”他们后来在报道里 这样描述北京:“满街的脚踏车、古老破旧的店铺,穿着灰朴、表情平淡的老百姓。” 这样的描述,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不 过,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两位记者在日后写的书中这样叙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 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它 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 就在李永得和徐璐回到台湾后一个月,11 月 2 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开放当天,就 有 2000 多人办理了赴大陆探亲的证件。 台海两岸民间正式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了。 (选自 2007 年第 42 期《中国新闻周刊》,略有删改) 15.20 年前李永得和徐璐眼中的大陆有哪些特点?(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李永得、徐璐和陈佐洱在机场相遇,双方的第一句话都有双关意义,请说出其双关意义的内容。(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认为当年这次“破冰之旅”有什么现实意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探究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卷 表达题(75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B.陈水扁上台六年,从一个小律师变为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如今劣迹败露,为了欲盖弥彰,不得不抛 出几百万来遮挡掩饰。 C.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是百姓的正常心理,重庆领导体谅百姓、积极做好三峡移民工作.使移民愉快地 搬到新的家园。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最不应该照搬古代, 需要有时代气息。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 B.不久前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