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第一中学南校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红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笔答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I卷阅读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 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 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 曲、赋、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 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 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 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 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 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 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伃细品味。中囯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 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 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 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 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 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 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 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 受。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 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 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 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囯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 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中包含 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刻意凝练文字, 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诗歌中的象外之 象、味外之旨
1 铜川市第一中学南校区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红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笔答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 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 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 曲、赋、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 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 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 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 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 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 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 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 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 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 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 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 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 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 受。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 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 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 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 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中包含 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刻意凝练文字, 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诗歌中的象外之 象、味外之旨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觉去体 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丰富。 2、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 得更为明白显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 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体式的限制无 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必须锤 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 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3、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术形式 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脱 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 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 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 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 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 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 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 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 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 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吡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 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2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觉去体 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丰富。 2、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 得更为明白显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 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体式的限制无 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必须锤 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 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3、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术形式 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脱 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 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 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 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 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 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 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 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 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 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 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 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 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 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 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 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C.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5.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 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对部下说:“我八岁起兵到现在,身体受了七十多处伤,挡我者死,与我对垒者都被 我收服,从未打过败仗。”表现了霸王项羽的自负和勇猛。 C.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东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长江两岸地区为 江东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 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騙,陷入大泽中。项王自 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 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 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 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7--10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 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 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 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 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 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C.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5.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 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对部下说:“我八岁起兵到现在,身体受了七十多处伤,挡我者死,与我对垒者都被 我收服,从未打过败仗。”表现了霸王项羽的自负和勇猛。 C.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东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长江两岸地区为 江东。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 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 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 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 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 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 7-----10 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桕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 括诗人自己。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 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 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9.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 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 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 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 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 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第Ⅱ卷阅读笔答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每空1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寄寓诗人抱负难施的感慨之句是 (2)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在天愿为比翼鸟 ”一句描写了李杨生死不 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 (3)鲍照在《拟行路难》一诗中抒发自己抑郁难平之情,借酒浇愁,以歌断愁的诗句是:“酌 酒以自宽 (4)爱国诗人屈原以深情饱满的诗句 洞庭波兮木叶下”抒写了湘夫 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牧《阿房宫赋》) (四)文言语句翻译(10分每小题5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4 7.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 括诗人自己。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 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 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9.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 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 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 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 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 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第Ⅱ卷 阅读笔答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每空 1 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寄寓诗人抱负难施的感慨之句是“ , ”。 (2)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在天愿为比翼鸟, ”一句描写了李杨生死不 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 (3)鲍照在《拟行路难》一诗中抒发自己抑郁难平之情,借酒浇愁,以歌断愁的诗句是:“酌 酒以自宽, 。” (4)爱国诗人屈原以深情饱满的诗句“ ,洞庭波兮木叶下”抒写了湘夫 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杜牧《阿房宫赋》) (四)文言语句翻译(10 分,每小题 5 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五)古代诗歌阅读(8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3、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 最好,为什么? 14、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教堂司事 [英」毛姆 圣彼得教堂下午有一场洗礼,所以奧伯特·爱德瓦还穿着他的司事长袍。他 总是把新袍子放在做丧礼或婚礼的时候才穿(那些讲究时髦的人总是选圣彼得教 堂来举行这些典礼),所以,现在他所穿的只是稍微次一等的。穿这袍子,他感 到自傲,因为这是他职位尊严的标志。 司事现在在小礼堂等着牧师结柬他的仪式。 这位牧师是最近才任命的,四十来岁,红光满面,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而奥 伯特·爱德瓦还是为先前的牧师感到遗憾,那是一个旧派的教士,从不大惊小怪 不像现在这位,样样事情都要插上一手。 不久,他看到牧师走了过来。 “佛曼,您能到小教堂里来一会儿吗?我有些事情要同你说说。 牧师将奧伯特·爱德瓦领进了小教堂。奧伯特·爱德瓦看到这里还有两位教 堂执事,有一点儿惊讶,他一个一个地同他们打招呼。 他们现在坐在精致的枭子旁边,牧师坐到他们中间空出的椅子上。奧伯特面 对着他们,桌子在他与他们之间,心里有些不自在地猜想着这是怎么一回事。牧 师的脸上是一团和气,而另外两位却表现出些微的慌乱。奧伯特以一种谦恭而又 尊严的姿态站着。 牧师神采奕奕地开口了 佛曼,你已经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了,而且令人满意地履行了你的责任。 “但是有一天我了解到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觉得有责任要将这事情告知 我们的执事。我不胜惊讶地发觉你竟然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以前的牧师知道这事,阁下。”他回答说
5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五)古代诗歌阅读(8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14 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3、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 最好,为什么? 14、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教堂司事 [英」毛姆 圣彼得教堂下午有一场洗礼,所以奥伯特·爱德瓦还穿着他的司事长袍。他 总是把新袍子放在做丧礼或婚礼的时候才穿(那些讲究时髦的人总是选圣彼得教 堂来举行这些典礼),所以,现在他所穿的只是稍微次一等的。穿这袍子,他感 到自傲,因为这是他职位尊严的标志。 司事现在在小礼堂等着牧师结束他的仪式。 这位牧师是最近才任命的,四十来岁,红光满面,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而奥 伯特·爱德瓦还是为先前的牧师感到遗憾,那是一个旧派的教士,从不大惊小怪, 不像现在这位,样样事情都要插上一手。 不久,他看到牧师走了过来。 “佛曼,您能到小教堂里来一会儿吗?我有些事情要同你说说。” 牧师将奥伯特·爱德瓦领进了小教堂。奥伯特·爱德瓦看到这里还有两位教 堂执事,有一点儿惊讶,他一个一个地同他们打招呼。 他们现在坐在精致的桌子旁边,牧师坐到他们中间空出的椅子上。奥伯特面 对着他们,桌子在他与他们之间,心里有些不自在地猜想着这是怎么一回事。牧 师的脸上是一团和气,而另外两位却表现出些微的慌乱。奥伯特以一种谦恭而又 尊严的姿态站着。 牧师神采奕奕地开口了。 “佛曼,你已经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了,而且令人满意地履行了你的责任。” “但是有一天我了解到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觉得有责任要将这事情告知 我们的执事。我不胜惊讶地发觉你竟然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以前的牧师知道这事,阁下。”他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