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12分) 1.(本题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聒(gua)噪忤(wu)逆轧票处(ga)前合后偃(yan) B.驯(xn)熟自诩(y)一抔(pou)土羽扇纶(guan)巾 C.畏蒽(xi)讥道(qiao)抠(kωu)字眼龇(zi)牙咧嘴 D.流岚(lan)镣(liao)铐起涟漪(yi)龌龊(cuo)不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聒(guo)噪 B项自诩(xu),一抔(pou)土:D项龌龊chuo)不堪。 2.(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 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 例达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 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复原了1945年日军“受降仪式”现场。在复 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 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一面对应两面。“最大价值 不应与“公平与否”相对应;B语义重复,删去“预先”;D搭配不当, 旦……后”改为“一旦……”或者“…后 3.(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时刻,纳什、科比纷纷伤退,因深陷伤病危机而不能自已的洛杉矶湖人队, 在2013年季后赛首轮惨遭淘汰。 B.地卖不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二叶知秋,这个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 重要信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但消费者无法承受,开发商承受的压力也加大 了 C.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 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便会千疮百孔 D.为躲开外界监督,有人想出了变送礼为“试吃试用”的高招,但说穿了,“试 吃试用”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慷公家之慨、营一己之私的腐败实质。 【答案】B (本题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的 动物 马已 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 2015 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12 分) 1.(本题 3 分)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聒(guā)噪 忤(wǔ)逆 轧票处(gá) 前合后偃 (yǎn) B.驯(xùn)熟 自诩(yǔ) 一抔(pōu)土 羽扇纶(guān)巾 C.畏葸(xǐ) 讥诮(qiào) 抠(kōu)字眼 龇(zī)牙咧嘴 D.流岚(lán) 镣(liào)铐 起涟漪(yī) 龌龊(cuò)不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 项聒(gu ō)噪; B 项自诩(xǔ),一抔(póu)土;D 项龌龊 chuò)不堪。 2.(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 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B.整个 8 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 3764 吨 PM10 和 1750 吨的 PM2.5,下降比 例达到 44%和 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 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复原了 1945 年日军“受降仪式”现场。在复 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 书。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 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一面对应两面。“最大价值” 不应与“公平与否”相对应;B 语义重复,删去“预先”;D 搭配不当, “一 旦……后”改为“一旦……”或者“……后” 3.(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时刻,纳什、科比纷纷伤退,因深陷伤病危机而不能自已的洛杉矶湖人队, 在 2013 年季后赛首轮惨遭淘汰。 B.地卖不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一叶知秋,这个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 重要信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但消费者无法承受,开发商承受的压力也加大 了。 C.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 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便会千疮百孔。 D.为躲开外界监督,有人想出了变送礼为“试吃试用”的高招,但说穿了,“试 吃试用”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慷公家之慨、营一己之私的腐败实质。 【答案】B 3.(本题 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项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的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 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B.③⑥①④⑤②C.⑤③②⑥①④D.⑤④②③①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上下文和题 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可用排除法。②是一个 小总结句,总体说“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①⑥属于分说。①句 中“还”、⑥句中“也”说明顺序是①在前。只要确定了②③①⑥的顺序,就可 排除其他三项。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 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髙境界,相 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 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 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 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 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 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 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 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 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 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 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 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 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 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 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 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 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 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 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上下文和题 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可用排除法。②是一个 小总结句,总体说“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①⑥属于分说。①句 中“还”、⑥句中“也”说明顺序是①在前。只要确定了②③①⑥的顺序,就可 排除其他三项。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 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 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 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 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 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 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 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 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 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 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 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 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 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 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 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 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 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 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 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 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 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 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 身发展的轨道 5.(本题3分)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 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 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 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 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6.(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 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 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一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 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 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 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大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 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 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 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答案】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中的“共同审美心理”不等 同于原文中的“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 6.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A项依据原文“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 式”可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独特”不是“特有”, 且选项将范围扩大,将“中国书法”说成了“书法”:B项依据原文“不以精熟 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可知,选项说“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 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 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 身发展的轨道。 5.(本题 3 分)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 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 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 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 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6.(本题 3 分)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 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 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 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 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 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大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 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 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 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答案】 5. D 6.D 7.C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项中的“共同审美心理”不等 同于原文中的“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A 项依据原文“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 式”可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 “独特”不是“特有 ”, 且选项将范围扩大,将“中国书法”说成了“书法”;B 项依据原文“不以精熟 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可知,选项说“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
C项依据原文“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可知“达有所为的目的” 错 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为“慢慢地进入 这样就可以……产生”判断过于绝对 三、(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 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 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 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 首建学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 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 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 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 廉其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遺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 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戬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 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 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 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 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 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8.(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间其敝徒文具徒:空 B.权知开封府权:有权力 C.力求其遗文汇次之次:编次 D.里小累罪放弃用:因为 9.(本题3分)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10.(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 祖先的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 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 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
C 项依据原文“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可知“达有所为的目的” 错。 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为“慢慢地进入”, “这样就可以……产生”判断过于绝对。 三、(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 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 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 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 首建学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 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 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 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 廉其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 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 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 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 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 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 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8.(本题 3 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间其敝徒文具 徒:空 B.权知开封府 权:有权力 C.力求其遗文汇次之 次:编次 D.用小累罪放弃 用:因为 9.(本题 3 分)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10.(本题 3 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 祖先的 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 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 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 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 祖无择的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 上流传。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 他惋惜。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23分) 11.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译文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译文 【答案 9.C 10.C 11.(1)明州知州苗振因贪污出名,御史王子韶出使视察两淅,查访有关苗振的 情况,牵连到祖无择。 (2)等到案件审査结完毕,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 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所安排)的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权”意为暂代官职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主语和一些 整齐的语句来断句,如“安石”、“义不欲取”等 1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却被贬为庶民”有误, 原文是被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闻、廉、连;(2)关 键词:狱、贷、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答案】 12.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 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也可以答反衬。) 13.诗人的“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秋景凄凉:②离人相别:③功业无望; ④羁旅漂泊。 【解析】 12.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燕辞归”和“客尚淹留”对比, 突显显诗人自身思乡不得归的痛苦。考生答此题,要先表明运用了什么手法,再 分析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联系情感分析其效果。 13.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解答此题,需从 全词来概括分析,先阐释再提炼概括。纵观全词,“芭蕉不雨也飕飕”可概括出 秋景凄凉,“年事梦中休”可概括岀功业无望,“客尚淹留”可概括出羁旅漂泊,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可概括出离人相别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 祖无择的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 上流传。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 他惋惜。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四、(23 分) 11.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译文: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译文: 【答案】 8.B 9.C 10.C 11.(1)明州知州苗振因贪污出名,御史王子韶出使视察两淅,查访有关苗振的 情况,牵连到祖无择。 (2)等到案件审查结完毕,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 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所安排)的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权”意为暂代官职。 9.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主语和一些 整 齐的语句来断句,如“安石”、“义不欲取”等。 1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却被贬为庶民”有误, 原文是被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闻、廉、连;(2)关 键词:狱、贷、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答案】 12.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 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也可以答反衬。) 13.诗人的“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秋景凄凉;②离人相别;③功业无望; ④羁旅漂泊。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燕辞归”和“客尚淹留”对比, 突显显诗人自身思乡不得归的痛苦。考生答此题,要先表明运用了什么手法,再 分析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联系情感分析其效果。 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解答此题,需从 全词来概括分析,先阐释再提炼概括。纵观全词,“芭蕉不雨也飕飕”可概括出 秋景凄凉,“年事梦中休”可概括出功业无望,“客尚淹留”可概括出羁旅漂泊,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可概括出离人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