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齊宜王見顔斶》
《戰國策·齊宣王見顏斶》
■齐宜王,齐威王之子,名辟强,田齐第五 君,公元前320年一前302年在位。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 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 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士,隐居不 做官的读书人。以,犹“若”。湣王,或 作“闵王”“愍王”,宣王之子
◼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名辟强,田齐第五 君,公元前320年—前302年在位。 •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 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 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士,隐居不 做官的读书人。以,犹“若” 。湣王,或 作“闵王”“愍王” ,宣王之子
士贵耳。王者不贵 耳: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根据上下文 义灵活译为“呢”、“啊”、“了”等。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齊宣王 見顏斶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 耳。(孟子·公孙丑下) 夫韩、秦强弱,在今年耳。(韩非子·存韩 夫魏真为我累耳。(《庄子·田子方》)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 世家
士贵耳,王者不贵 ◼ 耳: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根据上下文 义灵活译为“呢” 、 “啊” 、 “了”等。 •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齊宣王 見顏斶) •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 耳。(孟子·公孙丑下) • 夫韩、秦强弱,在今年耳。(韩非子·存韩) • 夫魏真为我累耳。(《庄子·田子方》) •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 世家)
■除了表肯定语气,“耳”在古汉语中更常 见的用法是表表限止语气(“而已”的合 音),常与表示范围的副词 “直”“仅”“但”“只”“不过”等配 合使用,表示所述内容涉及的范围有限。 可译为“罢了”“只不过……罢了”。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 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除了表肯定语气,“耳”在古汉语中更常 见的用法是表表限止语气(“而已”的合 音),常与表示范围的副词 “直”“仅”“但”“只”“不过”等配 合使用,表示所述内容涉及的范围有限。 可译为“罢了”“只不过……罢了” 。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 耳。 ”(论语·阳货) •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老也 ■曾:语气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相当于 “竟”、“竟然”、“乃”。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 朝!(诗经·卫风·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夫子当路于 齐)
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曾:语气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相当于 “竟” 、 “竟然” 、 “乃” 。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 朝!(诗经·卫风·河广) •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四) •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夫子当路于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