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教程》 第一章第四节、第五节
古代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教程》 第一章第四节、第五节
本课程网址: http:/lfdjpkc.fudan.edu.cn/201819
• 本课程网址: • http://fdjpkc.fudan.edu.cn/201819
●纲要: 、通假 二、假借 三、异体字 四、同形字 五、繁简字
⚫纲要: • 一、通假 • 二、假借 • 三、异体字 • 四、同形字 • 五、繁简字
、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是指古书中(主要是先秦两汉 时期的古籍)音同或音近的字之间的通用或假 借。 ●假借是六书之一(详后),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虽然假借不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那样直 接造出新字来,但许多新字是通过本无其字的 假借间接造成的。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是:假借指造字的、本无其 字的假借,通假则指用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是指古书中(主要是先秦两汉 时期的古籍)音同或音近的字之间的通用或假 借。 ⚫假借是六书之一(详后),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虽然假借不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那样直 接造出新字来,但许多新字是通过本无其字的 假借间接造成的。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是:假借指造字的、本无其 字的假借,通假则指用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所谓通假字的产生,纯粹是因为两个字的 声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毫不相干。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铻”写成“寤”, “率”写成“帅”,“赐”写成“锡”。 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 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 ;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清·王引 之《经义述闻》)
⚫一般所谓通假字的产生,纯粹是因为两个字的 声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毫不相干。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啎”写成“寤”, “率”写成“帅”,“赐”写成“锡”。 • 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 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 ;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清·王引 之《经义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