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家 唐代的《老子》版本,首先有唐初傅奕的校定古本《老子》,称为傅奕本。 此本为校勘本,虽说没有作注,但从版本上说很有价值(傅奕本根据的古本有 北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到的“项羽妾本”,这是较古的一种本 经 子)。唐代注《老子》的主要有成玄英的《老子疏》(原疏已佚,今人蒙文通 人文 搜集整理成《老子成玄英疏》六卷)、李荣《老子注》、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 疏》、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等。 唐以后宋元明清《老子》注越来越多,其中有道家道教的注,有儒家的 注,还有佛家的注等等。 清代民国以来《老子》注尤重考证,考证其文字、考证其思想。对《老 子》的研究日趋深化,撰写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注释《老子》的著作。如王 念孙的《老子杂志》、俞樾的《老子评议》、易顺鼎的《读老札记》、刘师培的 《老子料補》、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奚侗的《老子集解》、朱谦之的《老子校 释》、高亨的《老子正诂》、蒋钧昌的《老子校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张 松如的《老子校谈》、陈鼓应的《老子注译与研究》、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 以及我自己的拙作《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等。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是他关于“道”的学说。在 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 把“道”当作世界的本原, 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 2 心的宇宙论学说体系。老子 说:“道生一,一生二,二 文卷 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四十二章》)认为天下万物皆 来源于道,是道的产物。道 是宇宙的根本,道生成万物 需要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最 后万物又要复归于根本的 “道”(“万物芸芸,各复归 其根”),整个宇宙的演化是 《老子》乙本及卷后古佚书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300《老子》导读
一个大的循环的圆圈。 与名家 那么“道”又是一种什么样 的存在物呢?它有哪些性质呢?关 于“道”,老子曾作了多种不同的 起读经 解释,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三方 面的涵义: 人文卷 1.道是无形无象的无规定性 的存在,即是一种“无”的存在: 2.道是普遍的法则,是万物 赖以存在的依据: 3道是一种混成之物。 从前两种涵义出发,所谓 “道生天地万物”,即是“无”生 “有”和相类似的后来的“理生万 物”的思想。从道为混成之物出 唐代景龙二年刻《道德经》石碑 发,道生万物就是从原始的混沌 的物质中分化出万物的思想。 应当说这三种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是皆有之的。《老 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又说:“天下之 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老子· 四十三章》)在这里老子是把“道”看作与万物(“有”)相对应没有任何物质 规定性的“无”(即“无限”的)的。《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 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老子·三十九章》)在这里老 子是把“道”看作万物存在尤其是万有性分的根据的。这样“道”就带有万物 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所以韩非把“道”解释为万有的总法则(“万 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看来是有一定理由的。 同时,《老子》一书中还较多地讨论了“道”为一种宇宙最初的未分化的 混战物的思想。如《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这 (老子》导读631
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人文卷 说明道之中已经包含有物、象、 精(精者,小之微也。精为一种 很微小的富有生命力的物质) 等内容的混成未分化之物。由 此老子又把“道”称之为“朴” (“无名之朴”)。“朴”即是指一 种未分化的原初统一的整体存 在状态。“朴散则为器”,朴分 化了才能成为各种具体的物。 当然“道”之中的物、精、象与 有形世界中的具体的物、精、 象还是有区别的,它们尚是一 明代刻本《老子》 种潜在的因素,而这些潜在的 因素,即这些恍恍惚惚看不真 切的似有非有的东西,正是无形的本原“道”所以能产生有形万物的根据之所在。 老子所设立的宇宙本原“道”又有哪些根本的性质呢?老子认为“道”的 根本性质有两点:一是自然无为,二是柔弱。正由于它无为无目的无意识,所 以它能产生出万物,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正由于它柔弱,所以它能战胜一切刚 强的东西(“柔弱胜刚强”)。因此作为“道”所产生的人来说,应当效法 “道”,效法“道”的无为与柔弱。对于那些治理国家天下的圣人(人类的最高 代表)来说,就应当体现“道”的品质,实行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 就是顺应自然而治,顺应自然的民心而治,所以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 心为心。”老子认为,顺应万民之心而治,社会就能治理好了。 老子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 的辩证法大师。他较系统地阐说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即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与转 化的思想。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二章》)又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所 有这些讲的都是矛盾双方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讲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 还提出“柔弱胜刚强”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思想,论说了矛盾转化的 原理。因此老子把“反者,道之动”(即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当作宇宙本原 “道”的运动,是宇宙法则的思想。 324《老子》导读
四、老子思想的影响 与名家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 起读 影响。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典 中的两大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道两家互补的文 人 化。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字宙本原“道”的思想,作为自己学派的核心 思想。 老子之后,由于道家中人对老子“道”的概念和自然无为思想的理解不 同,而形成了老庄学与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 战国中期的庄子发挥了老子“道”为“无”的思想,把“道”视作无形无 象超言绝象的“无”,甚至认为“道”也不能称为“无”,“无”总是对“有” 而言的,是相对的,“道”应当是“无无”的思想。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庄 子提出了“以道观之,万物一齐”的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论原理。庄子哲学的 最后目的则是为了达到超越是非,超越生死,游心于物外的逍遥游,即精神绝 对自由的境界。 同时在战国中期还形成了道家的另一派别黄老之学,它借托上古英雄人物 黄帝之名,发挥老子的思想,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黄老之学。黄老学在政治上 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又吸取了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名家的 形名学说和法家的法治思想等,带有融合各家的性质。在哲学上黄老学内部思 想比较复杂。一般说来,它们都这样那样地汲取和改造了老子的“道”的思 想。如稷下黄老学,即《管子》中《内业》、《心术》、《白心》等篇发挥了老 子“道中有精”的思想,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把气、精气当作世界万物的 本原,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学说。汉代初年黄老学曾经盛极 一时,当时刘安编的《准南子》就是一部以黄老学为主的著作,东汉的王充亦 深受黄老学思想的影响。时至魏晋时期,老庄学尤盛,出现了一股崇尚老庄思 今人范曾的这幅《广陵散》,充分表现了魏晋玄学时期的名士之风
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人文卷 想的玄学思潮,魏晋玄学也成为道家 思想发展史上的最盛时期。之后南北 朝隋唐以降,道家学派的地位为中国 自生的宗教一道教所替代。 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成熟 于东晋南北朝,隋唐宋金时达到了全 盛时期,明清以后开始衰落。道教奉 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 中国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太平经》 典,并用老庄道家的哲学作为道教神 仙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历史上,老子 的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老 子的道家哲学,中国道教也就很难形成并得到如此大的发展,道教与老子道家 两者是密切不可分的。同时道教思想的展开也进一步地促进了道家哲学的发 展,并直接影响到宋明理学的产生,道家哲学与道教哲学乃是宋明理学重要的 思想来源之一。 综上可见,老子哲学在我国哲学史上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中国哲学的发展 与老子哲学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老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 一。没有老子哲学也就不可能有中国哲学的发展。 导读专家 许抗生,1937年生,籍贯江苏。196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 今。现为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等。 346《老子》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