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生 主题词 经济困难确实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种生活的困窘,它也给生命的发展带来了 沉重的债务和心理压力;由于必须面对许多实际而棘手的生活困难,贫困生(更 准确说应为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无暇真正体味大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在一 片蓝天下,他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收获! 当生命遭遇贫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贫困为伤疤,把它藏 在内心深处;有的视贫困为魔咒,任其左右自己的命运;更多的则把贫困当作激 流,在与它的搏斗中使自己的风帆向着理想不断前行。贫困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考验我们脆弱的自尊,压抑我们张扬的灵魂;同时,贫困也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锤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增强我们激昂的斗志。贫困如同一片魔术的天空,阳光明 媚还是阴云密布,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心态;贫困也像一把双刃剑,为我所用 还是损人害己,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行动。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留给我们的 就是宝贵的财富。 案例回放 生命的历练,贫困的收获 一、面对困难不退缩,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哥哥自己外出打工
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生 主 题 词 经济困难确实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种生活的困窘,它也给生命的发展带来了 沉重的债务和心理压力;由于必须面对许多实际而棘手的生活困难,贫困生(更 准确说应为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无暇真正体味大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在一 片蓝天下,他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收获。 当生命遭遇贫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贫困为伤疤,把它藏 在内心深处;有的视贫困为魔咒,任其左右自己的命运;更多的则把贫困当作激 流,在与它的搏斗中使自己的风帆向着理想不断前行。贫困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考验我们脆弱的自尊,压抑我们张扬的灵魂;同时,贫困也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锤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增强我们激昂的斗志。贫困如同一片魔术的天空,阳光明 媚还是阴云密布,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心态;贫困也像一把双刃剑,为我所用 还是损人害己,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行动。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留给我们的 就是宝贵的财富。 案例回放 生命的历练,贫困的收获 一、面对困难不退缩,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哥哥自己外出打工
1984年,宫晓芳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桃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有着 很多贫困孩子相似的生活背景:全家五口人,父母和哥哥,还有一位已是耄耋之 年的奶奶。父亲宫素敏因劳累过度,早年落下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下不了 地,家庭的重担,由母亲张兰英一个人承担。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 竭尽全力供兄妹俩上学,欠下一笔笔外债。 宫晓芳本人,面对求学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始终没有退缩。2002年, 宫晓芳与哥哥同时考取大学。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宫晓芳经过痛苦抉择放弃了向 往已久的大学梦想:“让哥哥上吧.”。随后,她带着读高中时省下的100 元钱独自到北京打工。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她每天早上从早市上买1块钱的馒头 作为自己一天的干粮,晚上就蜷缩在火车站旁的长凳上,渴了就找个地方接点水 喝。她孤身一人,既无一技之长,又无人帮衬,只能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谋生。 孤身在繁华的首都限难某生,宫晓芳有的新的相法。地深深感受就此打工 是没有出路的,要上学,要自强,要顾强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2003年再次高 考的她,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带着东借西凑来的1万余元,2003年9 月,宫晓芳平生踏入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大学校门。当晚,宫晓芳躺在床 上辗转难眠,想到今后四年的路,想到每年万余元的费用,想到一贫如洗的家, 她觉得自己出来读书是一种罪过. 宫晓芳长期营养不良,从初中就开始贫血,从山西到武汉的辗转奔波,思想 上承受的巨大压力,火炉武汉的天气.交清万学费已身无分文的宫晓芳,军训 的第一天就晕倒了,原来她已经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吃。 二、面对挫折不屈服,面临死亡威胁两度煤矿打工挣学费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宫晓芳没有屈服。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 便四处寻找机会打工,挣自己的生活费。她在烧烤店里卖过羊肉串,在校外餐厅 里端盘子,在街边给老板看过推,做过市场调查,发过传单,为食堂老板的孩子 做家教,靠这些10元、20元的收入,维持着自己在大学的生活。 为了省钱,晓芳每天的生活费仅1块8毛钱。早上两个馒头,五毛钱:中午 三毛钱的米饭,一份五毛钱的素菜,喝点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晚上吃两个馒头, 喝点开水。即使压到最低限度,有时候生活费捉襟见肘,实在饿的不行,她就像 是做了亏心事似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去食堂多喝一点免费汤。对于这些,宫晓芳 觉得,“一个人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生活上不要强求太多。在学校每天还能吃 到馒头,在家还不能每天都吃上白面做的馒头咧!” 2004年秋季开学时,宫晓芳收到了母亲为她汇来的6000元钱。“6000元! 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就算是全家砸锅卖铁,也弄不到6000元啊!”宫晓芳对 母亲邮寄来6000元学费,感到不解。经她再三盘问,母亲才支支吾吾告诉她, “把家里的滓洞给卖了你不要相心了,你能安心读书,我们也就安心 了.”。这个消息对宫晓芳触动非常大,她决心自己挣生活费还要挣部分学费, 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
1984 年,宫晓芳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桃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有着 很多贫困孩子相似的生活背景:全家五口人,父母和哥哥,还有一位已是耄耋之 年的奶奶。父亲宫素敏因劳累过度,早年落下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下不了 地,家庭的重担,由母亲张兰英一个人承担。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 竭尽全力供兄妹俩上学,欠下一笔笔外债。 宫晓芳本人,面对求学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始终没有退缩。2002 年, 宫晓芳与哥哥同时考取大学。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宫晓芳经过痛苦抉择放弃了向 往已久的大学梦想:“让哥哥上吧.” 。随后,她带着读高中时省下的 100 元钱独自到北京打工。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她每天早上从早市上买 1 块钱的馒头, 作为自己一天的干粮,晚上就蜷缩在火车站旁的长凳上,渴了就找个地方接点水 喝。她孤身一人,既无一技之长,又无人帮衬,只能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谋生。 孤身在繁华的首都艰难谋生,宫晓芳有的新的想法。她深深感受到就此打工 是没有出路的,要上学,要自强,要顽强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2003 年再次高 考的她,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带着东借西凑来的 1 万余元,2003 年 9 月,宫晓芳平生踏入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大学校门。当晚,宫晓芳躺在床 上辗转难眠,想到今后四年的路,想到每年万余元的费用,想到一贫如洗的家, 她觉得自己出来读书是一种罪过. 宫晓芳长期营养不良,从初中就开始贫血,从山西到武汉的辗转奔波,思想 上承受的巨大压力,火炉武汉的天气.交清万学费已身无分文的宫晓芳,军训 的第一天就晕倒了,原来她已经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吃。 二、面对挫折不屈服,面临死亡威胁两度煤矿打工挣学费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宫晓芳没有屈服。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 便四处寻找机会打工,挣自己的生活费。她在烧烤店里卖过羊肉串,在校外餐厅 里端盘子,在街边给老板看过摊,做过市场调查,发过传单,为食堂老板的孩子 做家教,靠这些 10 元、20 元的收入,维持着自己在大学的生活。 为了省钱,晓芳每天的生活费仅 1 块 8 毛钱。早上两个馒头,五毛钱;中午 三毛钱的米饭,一份五毛钱的素菜,喝点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晚上吃两个馒头, 喝点开水。即使压到最低限度,有时候生活费捉襟见肘,实在饿的不行,她就像 是做了亏心事似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去食堂多喝一点免费汤。对于这些,宫晓芳 觉得,“一个人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生活上不要强求太多。在学校每天还能吃 到馒头,在家还不能每天都吃上白面做的馒头咧!” 2004 年秋季开学时,宫晓芳收到了母亲为她汇来的 6000 元钱。“6000 元! 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就算是全家砸锅卖铁,也弄不到 6000 元啊!”宫晓芳对 母亲邮寄来 6000 元学费,感到不解。经她再三盘问,母亲才支支吾吾告诉她, “把家里的窑洞给卖了.你不要担心了,你能安心读书,我们也就安心 了.”。这个消息对宫晓芳触动非常大,她决心自己挣生活费还要挣部分学费, 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
2005年暑假,在武汉打工不顺利,宫晓芳悄然去山西阳泉的私人小煤窑挖煤。 经过她的苦苦哀求,煤矿老板破例收下这个“女大学生矿工”。早上八点下矿井, 晚上一直工作到八点。40天之后,宫晓芳挣到了2000元。“矿井下的黑,是 种能让人感到恐怖的黑,甚至能让人闻到死亡的味道,处在那种环境下,人能感 受和能想到的就是死亡。”回忆起这段经历,宫晓芳虽然心有余悸,但2006年 暑假她再次去了山西阳泉的小煤和矿打工挣学费。 三、面对贫穷不自卑,积极进取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和优秀党员 由于经济困难,宫晓芳与身边的一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她没有任何化 妆品,没有P3,没有光鲜的衣服,也没有花前月下,.。面对贫困,宫晓芳 从不自卑和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她充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 每天早上基本上6点钟起床,读英语、温习功课、做作业:7:40时去教室上课 中午就在教室自习,如果教室没人上课,就在教室看一个下午的书,或去图书馆 看书:每周的周一、周四的晚上,在实验室协助老师准备实验,一直忙到晚上 10点* 今年初,宫晓芳在一次因生病不得不住院治疗的9天时间里,为不把功课落 下,她把书带进了医院,放在枕头下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看书,弄不 懂的问题,她都一一记下,返校后向老师请教、借同学的笔记、去图书馆查资料: 到大学,她才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上机时,她连电脑的开关都找不到,只好让 身边的同学帮忙。但就是这位大学前连计算机都没摸过的山里姑娘,刻苦努力, 《计管机文化基础》老了85分 为了生计,宫晓芳把不少时间都花在了勤工俭学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参 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她不善言词,但在青年志愿者和党员先锋队的行列中,都有 她忙碌的身影。她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一时成了身边一些女同学的业余辅导老师。 宫晓芳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三年来36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79.38 分。 学习成绩优秀的宫晓芳,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标 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七一前夕被中南分校和武汉科技大 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宫晓芳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已经 很伟大了。他们生育养育了我,为了我能够上学,已经付出了他们能够付出的 切,看看村里那些和自己一般大的人,很少有能读到高中的,更不要说上大学 了” 宫晓芳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11 月20日,宫晓芳坦然而又坚决地把社会捐赠给她的5000元钱,通过学校“阳光 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宫晓芳在捐款时说,“我今年已经大四了,通 过自己的打工和兼职,我知道其中的不易,自己身边还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而她本人还在坚特做勤工险学工作
2005 年暑假,在武汉打工不顺利,宫晓芳悄然去山西阳泉的私人小煤窑挖煤。 经过她的苦苦哀求,煤矿老板破例收下这个“女大学生矿工”。早上八点下矿井, 晚上一直工作到八点。40 天之后,宫晓芳挣到了 2000 元。“矿井下的黑,是一 种能让人感到恐怖的黑,甚至能让人闻到死亡的味道,处在那种环境下,人能感 受和能想到的就是死亡。”回忆起这段经历,宫晓芳虽然心有余悸,但 2006 年 暑假她再次去了山西阳泉的小煤矿打工挣学费。 三、面对贫穷不自卑,积极进取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和优秀党员 由于经济困难,宫晓芳与身边的一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她没有任何化 妆品,没有 MP3,没有光鲜的衣服,也没有花前月下,.。面对贫困,宫晓芳 从不自卑和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她充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 每天早上基本上 6 点钟起床,读英语、温习功课、做作业;7:40 时去教室上课; 中午就在教室自习,如果教室没人上课,就在教室看一个下午的书,或去图书馆 看书;每周的周一、周四的晚上,在实验室协助老师准备实验,一直忙到晚上 10 点. 今年初,宫晓芳在一次因生病不得不住院治疗的 9 天时间里,为不把功课落 下,她把书带进了医院,放在枕头下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看书,弄不 懂的问题,她都一一记下,返校后向老师请教、借同学的笔记、去图书馆查资料。 到大学,她才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上机时,她连电脑的开关都找不到,只好让 身边的同学帮忙。但就是这位大学前连计算机都没摸过的山里姑娘,刻苦努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了 85 分。 为了生计,宫晓芳把不少时间都花在了勤工俭学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参 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她不善言词,但在青年志愿者和党员先锋队的行列中,都有 她忙碌的身影。她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一时成了身边一些女同学的业余辅导老师。 宫晓芳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三年来 36 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79.38 分。 学习成绩优秀的宫晓芳,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标 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 年七一前夕被中南分校和武汉科技大 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宫晓芳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已经 很伟大了。他们生育养育了我,为了我能够上学,已经付出了他们能够付出的一 切,看看村里那些和自己一般大的人,很少有能读到高中的,更不要说上大学 了.”。 宫晓芳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11 月 20 日,宫晓芳坦然而又坚决地把社会捐赠给她的 5000 元钱,通过学校“阳光 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宫晓芳在捐款时说,“我今年已经大四了,通 过自己的打工和兼职,我知道其中的不易,自己身边还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 而她本人还在坚持做勤工俭学工作
坚强的宫晓芳,对贫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 择把它变成痛苦还是财富。只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应对,就应该是一个富足的 人。” 八方点击 与大学生的座谈会 时间:2007年6月10日下午2点30分 地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307教室 邀请人:傅同学(1),男,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王同学(A2),女,国际关系学院大四 周同学(A3),男,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陆同学(4),男,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黄同学(A5),男,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梁同学(A6),女,新闻学院本科大 杨同学(A7),男,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贫困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是 各高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贫闲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主动地摆脱贫 困状况也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我们激请了一些学生代表就盆闲生问颗讲行了座谈。 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座谈会。今天座 谈会的主题是以宫晓芳的事迹为案例,谈谈贫困生与生命价值的问题。希望大家 能够畅所欲言,说出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对宫晓芳事迹进行评 论。说起贫困生,我们需要先来谈谈有关贫困的问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 法? A4:我想,人不能选择生来就是贫困或者富裕,但是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 不是社会赋予的,而是自我感知的。 A5:我觉得,贫穷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然而,生命是公平的。当生命赋予你 贫穷的出身时,也会为你搭配上勤奋的双手;当生命为你提供匮乏的物质时,也 会为你准备一颗善良的心灵;当生命对你进行贫困的煎熬时,也会赠你坚强的意 志。贫穷的出身、匮乏的物质和贫困的煎熬都可以改变,但勤奋的双手、善良的 心灵和坚强的意志却是一生的财富。所以,贫穷是一种生命的馈赠
坚强的宫晓芳,对贫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 择把它变成痛苦还是财富。只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应对,就应该是一个富足的 人。” 八方点击 与大学生的座谈会 时 间:2007 年 6 月 10 日下午 2 点 30 分 地 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 307 教室 邀请人:傅同学(A1),男,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王同学(A2),女,国际关系学院大四 周同学(A3),男,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陆同学(A4),男,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黄同学(A5),男,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梁同学(A6),女,新闻学院本科大一 杨同学(A7),男,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贫困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是 各高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主动地摆脱贫 困状况也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我们邀请了一些学生代表就贫困生问题进行了座谈。 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座谈会。今天座 谈会的主题是以宫晓芳的事迹为案例,谈谈贫困生与生命价值的问题。希望大家 能够畅所欲言,说出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对宫晓芳事迹进行评 论。说起贫困生,我们需要先来谈谈有关贫困的问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 法? A4:我想,人不能选择生来就是贫困或者富裕,但是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 不是社会赋予的,而是自我感知的。 A5:我觉得,贫穷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然而,生命是公平的。当生命赋予你 贫穷的出身时,也会为你搭配上勤奋的双手;当生命为你提供匮乏的物质时,也 会为你准备一颗善良的心灵;当生命对你进行贫困的煎熬时,也会赠你坚强的意 志。贫穷的出身、匮乏的物质和贫困的煎熬都可以改变,但勤奋的双手、善良的 心灵和坚强的意志却是一生的财富。所以,贫穷是一种生命的馈赠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贫困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你们两位好像都认为人生是平 等的。但是,在“平等”的来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是吗? A4:我所说的“平等”是指在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种“平等”是自我感知的。贫困生也是这样,只有他们自己感知了幸福, 那才是真正的出路。这或许侧重于从心理上来分析贫困生的问题吧。 A5:我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贫困与生命的问题, 贫困不是定局,它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生活状态,而生命却赋予了人们实现这种 “改变”的条件,所以生命是平等的。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的。就像案例中的宫晓芳一样,她虽然出身贫穷,但生 命赋予了她善良的心灵,她选择了奋斗,坚持着向上,不断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像宫晓芳这样的大学贫困生,你们怎么看呢? A1:我想的是,如果我是她?或者我是他哥哥?事情又会是怎么样?当我这 么问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篇报道里面,自从哥哥上了大学以后,就设再“出 现”。他哥哥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过程?当然,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这个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且是在没有像在重点大学具有相对较好保障 的学校—在这个世界上挣扎。而相比而言,我这种“养尊处优”的人们,又 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所谓的福也是在比较中“产 生”的。“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是上了央视春节晚会的台词。 为了能和别人比明天,他们要承受多少委屈?哪一天,“明天”不需要拿来被比 的时候,我想才是真的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时候吧? 主持人: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 极主动地改变现实,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觉得呢? A6:贫困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人本身。宫晓芳的昨天是命运安排的, 但是她的今天完全由她一手来创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为诸如宫晓芳这样 的人而感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过一遍贫困的生活,贫困只是许多不同的人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贫困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你们两位好像都认为人生是平 等的。但是,在“平等”的来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是吗? A4:我所说的“平等”是指在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种“平等”是自我感知的。贫困生也是这样,只有他们自己感知了幸福, 那才是真正的出路。这或许侧重于从心理上来分析贫困生的问题吧。 A5:我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贫困与生命的问题, 贫困不是定局,它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生活状态,而生命却赋予了人们实现这种 “改变”的条件,所以生命是平等的。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的。就像案例中的宫晓芳一样,她虽然出身贫穷,但生 命赋予了她善良的心灵,她选择了奋斗,坚持着向上,不断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像宫晓芳这样的大学贫困生,你们怎么看呢? A1:我想的是,如果我是她?或者我是他哥哥?事情又会是怎么样?当我这 么问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篇报道里面,自从哥哥上了大学以后,就没再“出 现”。他哥哥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过程?当然,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这个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且是在没有像在重点大学具有相对较好保障 的学校——在这个世界上挣扎。而相比而言,我这种“养尊处优”的人们,又 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所谓的福,也是在比较中“产 生”的。“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是上了央视春节晚会的台词。 为了能和别人比明天,他们要承受多少委屈?哪一天,“明天”不需要拿来被比 的时候,我想才是真的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时候吧? 主持人: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 极主动地改变现实,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觉得呢? A6:贫困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人本身。宫晓芳的昨天是命运安排的, 但是她的今天完全由她一手来创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为诸如宫晓芳这样 的人而感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过一遍贫困的生活,贫困只是许多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