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生命的终结—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主题词 永生是人类来自远古的执着梦想,然而,被寄予厚望的现代医学科学却 次又一次地确证: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必死。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一切产生 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1[1]”。与其它物种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自然的规 律不同,人类一方面仍然不放弃永生的理想,另一方面却积极地设法尽可能提 高短暂的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生存质量,其中也包括给将死者以最科学、最人 性的照顾,给生命以终极的妥善安顿,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便是以现代科学为基 础发展而来的两种最重要的临终处置方式。安乐死是指对猩惑不治之症并且已 发展到晚期身心极度痛苦的患者,在符合其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依法提前结来 其生命的一种临床处置方式。临终关怀是指对于绝症晚期的惑者不再做毫无意 义的主动治疗,而是以照顾性护理为主,以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目 前,临终关怀不存在法律障碍,也不存在显著的道德争议性:争议性较大的是 安乐死,尤其是主动的积极的安乐死。 案例回放 案例一:中国第一例安乐死诉讼② 1986年,一名57岁身患绝症的女性患者名叫夏素文,她表现得非常痛苦: 吃不下,尿不出,呻吟不止,用头碰床。其子王明成不忍,跪求主治医师蒲连升 对其母实施安乐死。医生要其签字后开处方注射复方冬眠灵100毫克,19个小 时后病人死亡。不久,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患者的儿子王明成和主治医师
安顿生命的终结——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主 题 词 永生是人类来自远古的执着梦想,然而,被寄予厚望的现代医学科学却一 次又一次地确证: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必死。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一切产生 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1[1]”。与其它物种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自然的规 律不同,人类一方面仍然不放弃永生的理想,另一方面却积极地设法尽可能提 高短暂的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生存质量,其中也包括给将死者以最科学、最人 性的照顾,给生命以终极的妥善安顿,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便是以现代科学为基 础发展而来的两种最重要的临终处置方式。安乐死是指对罹患不治之症并且已 发展到晚期身心极度痛苦的患者,在符合其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依法提前结束 其生命的一种临床处置方式。临终关怀是指对于绝症晚期的患者不再做毫无意 义的主动治疗,而是以照顾性护理为主,以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目 前,临终关怀不存在法律障碍,也不存在显著的道德争议性;争议性较大的是 安乐死,尤其是主动的积极的安乐死。 案例回放 案例一:中国第一例安乐死诉讼② 1986 年,一名 57 岁身患绝症的女性患者名叫夏素文,她表现得非常痛苦: 吃不下,尿不出,呻吟不止,用头碰床。其子王明成不忍,跪求主治医师蒲连升 对其母实施安乐死。医生要其签字后开处方注射复方冬眠灵 100 毫克,19 个小 时后病人死亡。不久,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患者的儿子王明成和主治医师
蒲连升。被告不服上诉,经过长达6年的诉讼,1992年,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做出终审裁定:注射冬眠灵与患者死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意杀人罪不成立, 被告人当庭释放。 案例二:守望生命的终点一访我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① 南方网讯车流涌动的北京京通快速公路北侧,“松堂关怀医院”六个红色 的大字格外醒目。这家已创办17年的医院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在这里,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出院不代表康复,而意味着生命即将或己经走向终结。他 们都是带者笑容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25日下午,记者来到松堂关怀医院。院子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 周围是一群小白鸽。老人握着玉米和高粱米,“咕、咕、咕.”地喊着鸽子 鸽子呼啦啦地飞到老人的肩膀上、手臂上,老人笑得很甜、很美。一位护士告诉 记者,这些鸽子已认识了医院里的爷爷、奶奶,老人们已经和医院饲养的小白鸽 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松堂关怀医院,随时可以看到类似的美好景象,这里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 生命将尽时的沉重与肃穆。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都是透明开放的,都是用 不锈钢做框,玻璃做门、窗和墙。院长李伟说:“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家属、病 人或是其他人很容易找到各个办公室。” 医院每一个病房门上,都挂着写有许多大学名称的“爱心小屋”标牌。每张 病床的床头都写着老人的名字,旁边用纸剪成的红心上,分别写着“他可以聊天” “他可以活动”“他不能交流,请握着他的手”“他病情危重,请勿打扰”等, 大学生志愿者或其他人来到病房看望老人,根据这些提示语开展慰问帮助活动: 李伟说,来自国内外2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的7万余人次志愿者,在 这里播种爱心,经常为老人唱歌、表演节目、过生日,让欢乐陪伴每一位老人。 “对待我们的住院老人,要像对待自家长辈一样尊敬他们,在生活上要像对 待自家孩子一样照料他们。”医院营养科主任杨艳秋告诉记者,这是医院的“院 训”。杨艳秋说:“为了让老人们吃好、喝好,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天上
蒲连升。被告不服上诉,经过长达 6 年的诉讼, 1992 年,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做出终审裁定:注射冬眠灵与患者死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意杀人罪不成立, 被告人当庭释放。 案例二:守望生命的终点——访我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 ① 南方网讯 车流涌动的北京京通快速公路北侧,“松堂关怀医院”六个红色 的大字格外醒目。这家已创办 17 年的医院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在这里,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出院不代表康复,而意味着生命即将或已经走向终结。他 们都是带着笑容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25 日下午,记者来到松堂关怀医院。院子里,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 周围是一群小白鸽。老人握着玉米和高粱米,“咕、咕、咕.”地喊着鸽子, 鸽子呼啦啦地飞到老人的肩膀上、手臂上,老人笑得很甜、很美。一位护士告诉 记者,这些鸽子已认识了医院里的爷爷、奶奶,老人们已经和医院饲养的小白鸽 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松堂关怀医院,随时可以看到类似的美好景象,这里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 生命将尽时的沉重与肃穆。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都是透明开放的,都是用 不锈钢做框,玻璃做门、窗和墙。院长李伟说:“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家属、病 人或是其他人很容易找到各个办公室。” 医院每一个病房门上,都挂着写有许多大学名称的“爱心小屋”标牌。每张 病床的床头都写着老人的名字,旁边用纸剪成的红心上,分别写着“他可以聊天” “他可以活动”“他不能交流,请握着他的手”“他病情危重,请勿打扰”等, 大学生志愿者或其他人来到病房看望老人,根据这些提示语开展慰问帮助活动。 李伟说,来自国内外 200 余所大、中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的 7 万余人次志愿者,在 这里播种爱心,经常为老人唱歌、表演节目、过生日,让欢乐陪伴每一位老人。 “对待我们的住院老人,要像对待自家长辈一样尊敬他们,在生活上要像对 待自家孩子一样照料他们。”医院营养科主任杨艳秋告诉记者,这是医院的“院 训”。杨艳秋说:“为了让老人们吃好、喝好,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天上
下午都去征求老人的意见,问他们想吃什么。食堂员工想老人之所想,配置餐车 和奶瓶,把食物送到老人身边,方便他们用餐。” 李伟对记者细数着医院的众多人文特色:医院的收费是最低的,给病人治疗 时不使用不必要的昂贵药品,也不多做不必要的检查:每位老人从入院的第一天 便配备了心理医生:每间病房都是一个家庭,医院安排的工作人员24小时陪伴、 照护老人一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 李伟说,老人在临终时如果家属不在身边,医护人员都会紧紧地握着他们的 手,给予他们最后的温暖和安宁。17年来,1.6万余人生旅途已趋终点的老人, 带着病痛在松堂关怀医院获得温馨的慰藉后,微笑地走完了一生。 (2004-10-2716:47:19新华网王思海,编辑:姜志) 八方点击 对安乐死问题,我们曾连续三年在武汉大学开展过课堂辩论。大学生们对这 个议题很感兴趣,花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上演了一场场精彩 纷呈的唇枪舌战。概括起来赞成和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可以各总结为四点。 正方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有: 第一,安乐死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对传统生命神圣论的发展, 是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认为,医学不应以抗拒死亡为 目标,因为这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目的应定位为,防病、治病、延寿和优死 关怀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安乐死在本质上是以追求死亡状态的优化为目的的。生 和死是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人类要优化自身的生存状态,必须要有全方位的 眼光,即优生和优死应并重。传统的生命神圣论是建立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的, 它单纯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离开人的社会性,片面搭调“生物学生命”神圣不可 侵犯,“生存便是一切”,其消极表现是使民众形成了“好死不如赖活”的消极 心理意识。生命质量论则不同,一方面它尊重生命的神圣性,赞成尽可能延长人 的寿命,降低临床病死率,即重视生命的“量”: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生命的“质”, 认为人的价值与人的寿命无关,与生命质量成正相关。从生命质量论的观点看来, 晚期绝症病人,身心都非常痛苦,生命质量极差,生命价值极低,用医学人道主
下午都去征求老人的意见,问他们想吃什么。食堂员工想老人之所想,配置餐车 和奶瓶,把食物送到老人身边,方便他们用餐。” 李伟对记者细数着医院的众多人文特色:医院的收费是最低的,给病人治疗 时不使用不必要的昂贵药品,也不多做不必要的检查;每位老人从入院的第一天 便配备了心理医生;每间病房都是一个家庭,医院安排的工作人员 24 小时陪伴、 照护老人一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 李伟说,老人在临终时如果家属不在身边,医护人员都会紧紧地握着他们的 手,给予他们最后的温暖和安宁。17 年来,1.6 万余人生旅途已趋终点的老人, 带着病痛在松堂关怀医院获得温馨的慰藉后,微笑地走完了一生。 (2004-10-27 16:47:19 新华网 王思海,编辑:姜志) 八方点击 对安乐死问题,我们曾连续三年在武汉大学开展过课堂辩论。大学生们对这 个议题很感兴趣,花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上演了一场场精彩 纷呈的唇枪舌战。概括起来赞成和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可以各总结为四点。 正方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有: 第一,安乐死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对传统生命神圣论的发展, 是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认为,医学不应以抗拒死亡为 目标,因为这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目的应定位为,防病、治病、延寿和优死, 关怀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安乐死在本质上是以追求死亡状态的优化为目的的。生 和死是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人类要优化自身的生存状态,必须要有全方位的 眼光,即优生和优死应并重。传统的生命神圣论是建立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的, 它单纯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离开人的社会性,片面强调“生物学生命”神圣不可 侵犯,“生存便是一切”,其消极表现是使民众形成了“好死不如赖活”的消极 心理意识。生命质量论则不同,一方面它尊重生命的神圣性,赞成尽可能延长人 的寿命,降低临床病死率,即重视生命的“量”;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生命的“质”, 认为人的价值与人的寿命无关,与生命质量成正相关。从生命质量论的观点看来, 晚期绝症病人,身心都非常痛苦,生命质量极差,生命价值极低,用医学人道主
义的观点看来,实无延续其生命的必要,因为这实际上是延续了痛苦,所以选择 安乐死是必然的。 第二,安乐死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虽然没有任意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但有 追求较为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权利,选择安乐死实际上是选择了优化生命最后存在 状态的一种手段。有人宁愿承受身心交瘁的痛苦而颜强地生存下去或萄活着,也 有人愿意以安静、尊严的姿态猝然结束生命,或许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是在无病无 痛的安乐状态下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不管是哪能一种选择,都是他们的权利, 这是人的最基本权利。 第三,安乐死的实行有利于医学科学特别是有利于医学高科技的发展,有利 于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综 合效益。安乐死的实行对于器官移植术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意味着可以摘 取更为新鲜的器官,从而大幅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从医学的社会效益来看, 可以有效地维护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国为对于绝症末期病人的无望救治是一种 巨大的资源浪费。一般来说,晚期绝症病人,除自己要忍受躯体的极度痛苦之外, 也给亲属带来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只有 实行安乐死才能更好地尊重患者的意愿,解除患者的痛苦,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它既符合病人的利益,也符合其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它使病人家属从时间、精力 情感的过度透支和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为国家节省宝贵的卫生资 源,用于更有价值的医疗救助中,体现公正、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个人卫生利益 与全民卫生利益的统一。 第三,实行安乐死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安乐死最自由的 国家之一,安乐死立法条件已渐趋成熟。安乐死从诞生之日起,经过了近一个世 纪的论争,现在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人越来越多。2002年4月1日,荷兰通 过整整一年的试运行后,已实现安乐死的完全合法化,一个半月以后,比利时也 通过了安乐死的立法。我国早在80年代末的抽样调查就显示,安乐死的支持率 高达80%。实际上,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实行安乐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在医疗实 践中,我国大量存在着消极安乐死。一般情况下,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之后,患者 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医疗方案,由于普遍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大多数 选择放弃治疗,即消极安乐死。部分医院甚至建议病人省下一些医疗费用来享受
义的观点看来,实无延续其生命的必要,因为这实际上是延续了痛苦,所以选择 安乐死是必然的。 第二,安乐死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虽然没有任意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但有 追求较为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权利,选择安乐死实际上是选择了优化生命最后存在 状态的一种手段。有人宁愿承受身心交瘁的痛苦而顽强地生存下去或苟活着,也 有人愿意以安静、尊严的姿态猝然结束生命,或许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是在无病无 痛的安乐状态下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不管是哪能一种选择,都是他们的权利, 这是人的最基本权利。 第三,安乐死的实行有利于医学科学特别是有利于医学高科技的发展,有利 于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综 合效益。安乐死的实行对于器官移植术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意味着可以摘 取更为新鲜的器官,从而大幅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从医学的社会效益来看, 可以有效地维护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对于绝症末期病人的无望救治是一种 巨大的资源浪费。一般来说,晚期绝症病人,除自己要忍受躯体的极度痛苦之外, 也给亲属带来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只有 实行安乐死才能更好地尊重患者的意愿,解除患者的痛苦,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它既符合病人的利益,也符合其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它使病人家属从时间、精力、 情感的过度透支和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为国家节省宝贵的卫生资 源,用于更有价值的医疗救助中,体现公正、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个人卫生利益 与全民卫生利益的统一。 第三,实行安乐死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安乐死最自由的 国家之一,安乐死立法条件已渐趋成熟。安乐死从诞生之日起,经过了近一个世 纪的论争,现在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人越来越多。2002 年 4 月 1 日,荷兰通 过整整一年的试运行后,已实现安乐死的完全合法化,一个半月以后,比利时也 通过了安乐死的立法。我国早在 80 年代末的抽样调查就显示,安乐死的支持率 高达 80%。实际上,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实行安乐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在医疗实 践中,我国大量存在着消极安乐死。一般情况下,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之后,患者 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医疗方案,由于普遍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大多数 选择放弃治疗,即消极安乐死。部分医院甚至建议病人省下一些医疗费用来享受
一下生活的快乐,并逐渐形成医患双方约定俗成的惯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 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 们认为,死在医院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处境非常悲惨。对于主动安乐死,我国民 众在心理上也是比较认同的。以我国第一例安乐死的诉讼为例,通过长达6年的 调查审理和全国民众的广泛讨论后,全国主流典论倾向于同情和支持实行安乐死 的被告,但法律上找不到可以除罪的条文,只好打了一个擦边球,说是被告注射 的药物与当事人死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以此作出免于追究法律责任,当庭无 罪释放的终审裁定。现实的国情是,在我国实行安乐死的环境非常宽松,即使是 实行主动的安乐死,司法部门也采取的是不告不理的态度,而“杀人”属于公诉 案件,是绝不能“不告不理”的。这说明我国司法界对安乐死的真实态度,即他 们是支持安乐死的,所缺的不过是一纸法律条文而已。 反方反对安乐死的理由有: 第一,实行安乐死与医生的职责相背,与医学人道主义相反对。医生的职资 是治病救人,安乐死却要求医生有条件有选择地“杀人”:医学人道主义主张医 生应全力延长病人存活的时间,安乐死却提侣为使其免受更大的痛苦而提前结束 病人的生命。且安乐死还造成社会不公。在临床实践中,安乐死的对象绝大多数 是老人,这些人年轻时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成为社会的负担了,便要找 一个漂亮的借口杀死他们,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第二,安乐死定义的模糊性和伪科学性。安乐死定义的基础是“病人惑了绝 症”,但绝症是相对的,今天的绝症到明天未必还是绝症:所谓的“安乐地死”, “尊严地死”,人既已死,又怎谈得上安乐与尊严?至于所谓的恋者自主权便更 是虚伪,在极端痛苦中的情绪化语言怎能作为结束一个人生命的根据?更何况大 多数病危者已无表意能力,所谓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是不可能的。此外,安乐死 客观上可能会剥夺患者进一步接受治疗而延长寿命的权利。在临床上,安乐死会 使患者错过至少以下三个机会:①患者在坚定的求生信念支配下,依靠自身的 免疫功能自我修复和改善的机会:②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固本培 原,同时配合常规治疗,最终实现延寿甚至康复的机会:③医学科学日新月异 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一下生活的快乐,并逐渐形成医患双方约定俗成的惯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 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 们认为,死在医院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处境非常悲惨。对于主动安乐死,我国民 众在心理上也是比较认同的。以我国第一例安乐死的诉讼为例,通过长达 6 年的 调查审理和全国民众的广泛讨论后,全国主流舆论倾向于同情和支持实行安乐死 的被告,但法律上找不到可以除罪的条文,只好打了一个擦边球,说是被告注射 的药物与当事人死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以此作出免于追究法律责任,当庭无 罪释放的终审裁定。现实的国情是,在我国实行安乐死的环境非常宽松,即使是 实行主动的安乐死,司法部门也采取的是不告不理的态度,而“杀人”属于公诉 案件,是绝不能“不告不理”的。这说明我国司法界对安乐死的真实态度,即他 们是支持安乐死的,所缺的不过是一纸法律条文而已。 反方反对安乐死的理由有: 第一,实行安乐死与医生的职责相背,与医学人道主义相反对。医生的职责 是治病救人,安乐死却要求医生有条件有选择地“杀人”;医学人道主义主张医 生应全力延长病人存活的时间,安乐死却提倡为使其免受更大的痛苦而提前结束 病人的生命。且安乐死还造成社会不公。在临床实践中,安乐死的对象绝大多数 是老人,这些人年轻时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成为社会的负担了,便要找 一个漂亮的借口杀死他们,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第二,安乐死定义的模糊性和伪科学性。安乐死定义的基础是“病人患了绝 症”,但绝症是相对的,今天的绝症到明天未必还是绝症;所谓的“安乐地死”, “尊严地死”,人既已死,又怎谈得上安乐与尊严?至于所谓的患者自主权便更 是虚伪,在极端痛苦中的情绪化语言怎能作为结束一个人生命的根据?更何况大 多数病危者已无表意能力,所谓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是不可能的。此外,安乐死 客观上可能会剥夺患者进一步接受治疗而延长寿命的权利。在临床上,安乐死会 使患者错过至少以下三个机会:① 患者在坚定的求生信念支配下,依靠自身的 免疫功能自我修复和改善的机会;② 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固本培 原,同时配合常规治疗,最终实现延寿甚至康复的机会;③ 医学科学日新月异 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