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 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 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土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岀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岀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 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 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 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 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 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岀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7.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D 解析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11
11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 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 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 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 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 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 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 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 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7.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 D 解析 从第 4 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8.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一一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D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9.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 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B 解析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七、(山东省威海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 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 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場ˆ 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 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 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棋层。中国古代建 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 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般采用
12 8.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 D 解析 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9.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 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 B 解析 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七、(山东省威海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 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 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 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 2:1 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 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 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 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 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
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 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岀过相当的贡献。形成 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 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棋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种 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棋群能够形成—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 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 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 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 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 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増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 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 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 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 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6.不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项是 A.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 B.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 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C.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D.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的构件连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答案B 解析台基属于木结构建筑的一部分,但不是木结构的 不能充分体现“以柔克刚”思想的做法是 A.采用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柔性框架体系
13 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 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 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 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种 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 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 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 7 000 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 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 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 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 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 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 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 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6.不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项是 ( ) A.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 B.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 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C.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D.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的构件连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答案 B 解析 台基属于木结构建筑的一部分,但不是木结构的。 7.不能充分体现“以柔克刚”思想的做法是 ( ) A.采用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柔性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