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2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2009 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 2009 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 2009 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u)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 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舂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2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 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 2009 年 1 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2人。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裹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③。 【注】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孑坠落。②洛城,即洺阳。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裹,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3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北京市朝阳区 2008~200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 0 0 9 0 4 0 9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从兰褒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谷案(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 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200-00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4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 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谷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 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②)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 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 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 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5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 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 2008~200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 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 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 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