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联考题——社会科学类 、(2009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干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土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 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 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虛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 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 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 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 打着岩石,发岀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岀古琴 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 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 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妺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 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 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 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 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 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1 2009 届联考题——社会科学类 一、(2009 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 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 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 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 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 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 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 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 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 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 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 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 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 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 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 “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 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毎当他酒酣耳热、兴致 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虛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 乐的渗透与融合。 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答案D 解析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 李白等人 谷案D 解析错在“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 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 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滲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2
2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 “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 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 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 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答案 D 解析 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 李白等人。 答案 D 解析 错在“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 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 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B 解析A项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项《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D项无中生有。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 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 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者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 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 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 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 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 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干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 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 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 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窝。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 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 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 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 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
3 答案 B 解析 A 项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 项《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D 项无中生有。 二、(安徽省江南十校 2009 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 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 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 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 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 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 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 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 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 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 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 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 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 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 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
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 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 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答案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项过于绝对,“距 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项无中生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答案B 解析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答案B 解析“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全赅偏。 三、(淮南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 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 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4 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 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 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答案 B 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 项过于绝对,“距 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 项无中生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答案 B 解析 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答案 B 解析 “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全赅偏。 三、(淮南市 2009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 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 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载,郑桓公问 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 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 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 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 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 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 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 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 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凊水去调剂凊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岀 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 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5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载,郑桓公问 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 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 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 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 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 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 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 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 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 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 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