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联考题—词 题组一 1.(甘肃省张掖市200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干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 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 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 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 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甘肃省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 2009 届高三联考题——词 题组一 1.( 甘肃省张掖市 2009 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 (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 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 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 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 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甘肃省 2009 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 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 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 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 在望的感情 3.(甘肃省皋兰一中2009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 无归处的情感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 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燕子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 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 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4.(山东省日照市2009届高三一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醵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凊。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醵: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2
2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 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 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 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 在望的感情。 3.(甘肃省皋兰一中 2009 届高三 2 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 无归处的情感。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 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拟人 燕子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 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 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4.(山东省日照市 2009 届高三一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注]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 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 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5.(山东省威海市208。-200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干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案(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 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 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6.(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3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 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 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5.(山东省威海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 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 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6.(合肥市 2009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 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 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7.(安徽省皖西四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 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 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 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 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 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 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 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8.(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事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径,俯清溪 修竹栽教满
4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 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 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7.(安徽省皖西四校 2009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 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 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 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 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 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 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 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8.(2009 年 4 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 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谷案(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 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 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9.(东北三省三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舒直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 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 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 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借别 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10.(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5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答案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 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 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9.(东北三省三校 2009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舒 直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 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 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 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 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10.(2009 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