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月26)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 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 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ˆ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 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 “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 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 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 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 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 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 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 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 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 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 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
吉林省吉林市 2010 届高三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1 月 26)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 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 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 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 “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 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 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 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 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 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 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 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 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 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 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B.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分) 送石处士①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日 “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 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 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 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 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宣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 蓮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 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 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 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 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 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② 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币 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 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图:谋取 5.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B.③④C.②⑤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4-6 题,每题 3 分) 送石处士①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 “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 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 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 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 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 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 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 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 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 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 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 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 ② 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 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私: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币 币: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 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图:谋取 5.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5分) 译文: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 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 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 受。(6分) 答 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孤舟之嫠 (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从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仅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5 分) 译文: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望 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 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 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 受。(6 分) 答: 9.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 妇。 (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从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仅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己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 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 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 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 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 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 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 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 对象。但她却“对”ˆ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 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 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 防门己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 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 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 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 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 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 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 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 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 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 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 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 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 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 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 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 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 14 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 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 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 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 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 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 30 岁了,如 果再年轻 5 岁,哪怕 3 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 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 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 60 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 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 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 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 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 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 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 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 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 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 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 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 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 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 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 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 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 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 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 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 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 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 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 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 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 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 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 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 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 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 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 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 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 (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 分) 答: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 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 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 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 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 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 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 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 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 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 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 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 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 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 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 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 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 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 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 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 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 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 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 (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