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05502 课程名称:旅游目的地管理 英文名称: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旅游学、旅游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范 畴、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课程从地方性理论、竞争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环境 管理、规划开发、项目活动、服务营销管理、游客活动、安全管理等方面介绍了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一般范式、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学习方式,了解、理解、掌握以上这些基本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为毕业后从 事旅游目的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Tourism Management.Based on the economic,geography and management,it mainly focuses on study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events management,service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tourist and its'safety management.etc.This course can help student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cept.theory and knowled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capability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academic and practical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tourism in the fu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生而设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范畴、 .1
- 1 -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05502 课程名称:旅游目的地管理 英文名称: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旅游学、旅游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范 畴、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课程从地方性理论、竞争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环境 管理、规划开发、项目活动、服务营销管理、游客活动、安全管理等方面介绍了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一般范式、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学习方式,了解、理解、掌握以上这些基本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为毕业后从 事旅游目的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management, it mainly focuses on study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events management, service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tourist and its’ safety management,etc. This course can help student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capability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academic and practical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tourism in the fu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生而设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范畴
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发展中所 出现的问题,培养解决旅游发展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目 的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践,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旅游目的地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应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分类, 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目的地系统发展的动力模型,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 响如何调控,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分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1、国外概念 (1)地理概念: 英国学者霍洛韦的观点:美国学者philipKotler和英国学者Francois Vellsas的观点 (2)知觉性概念 Webster辞典的定义:布哈里斯(Buhalis,2000)的观点:雷珀 (Leiper,1995)的观点: 世界旅游环境中心的定义 (3)比较公认的概念: 个特定的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 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 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英国学者布哈里斯(Buhalis,2000)的观点 2、国内概念 保继刚、张辉、崔凤军、林峰、杨振之、魏小安、王莹、张立明、赵黎 明、邹统轩、唐瑗琼等学者的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共同点:一方面,旅游目的地与旅游 消费者主要的停留场所,主体是旅游消费者;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 范围可大可小:第三,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因素必定包括了地理区域范围、 旅游设施等。 3、旅游目的地概念的扩展 (1)旅游区域(tourism region) 2
- 2 - 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发展中所 出现的问题,培养解决旅游发展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目 的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践,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旅游目的地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应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分类, 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目的地系统发展的动力模型,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 响如何调控,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分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1、国外概念 (1)地理概念: 英国学者霍洛韦的观点;美国学者 philip Kotler 和英国学者 Francois Vellsas 的观点 (2)知觉性概念: Webster 辞典的定义;布哈里斯(Buhalis,2000)的观点;雷珀 (Leiper,1995)的观点; 世界旅游环境中心的定义 (3)比较公认的概念:一个特定的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 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 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英国学者布哈里斯(Buhalis,2000)的观点 2、国内概念 保继刚、张辉、崔凤军、林峰、杨振之、魏小安、王莹、张立明、赵黎 明、邹统钎、唐瑷琼等学者的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共同点:一方面,旅游目的地与旅游 消费者主要的停留场所,主体是旅游消费者;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 范围可大可小;第三,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因素必定包括了地理区域范围、 旅游设施等。 3、旅游目的地概念的扩展 (1)旅游区域(tourism region)
(2)旅游地(tourism destination) (3)系列概念:长住地、出发地、过境地、集散地 第二节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 l、旅游目的地“6A”模型: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s).、交通 (Accessibility)、设施和服务(Amenities)、包价服务(Available package)、活动(Activities)、辅助性服务(Ancillary service) 2、四要素论: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管理 机构 3、两大核心要素论:一是具有旅游吸引物:二是人类聚落,即永久性 的或者临时性的住宿设施 第三节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1、按行政区域分装 2、按开发时间分类:传统旅游目的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 3、按资源类型分类:自然山水型、都市商务型、乡野田园型、宗教历 史型、民族民俗型、古城古镇型 4、按旅游者需求分类:观光型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型、商务型、 特殊需求型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旅游目的地系统 1、地理系统 (Leiper,1979)五要素:旅游者、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 地、旅游业 2、要素系统 吴必虎(2001 三要素: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 谭林(2001)旅游目的地系统模型:区位、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 价格、目的地形象、目的地管理、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的地旅游体验 (图1-8) 张立明(2005)三要素:目的地系统的部门构成、目的地的经营环境和 目的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沈虹(2008)三大子系统:资源系统、设施系统、环境系统 3、跨界系统(讲授省路) 第五节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动力模型 1、发展动力学 2、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彭华(1999)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引力系 统、旅游中介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 .3
- 3 - (2)旅游地(tourism destination) (3)系列概念:长住地、出发地、过境地、集散地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 1、旅游目的地“6A”模型: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s)、交通 (Accessibility)、设施和服务(Amenities)、包价服务(Available package)、活动(Activities)、辅助性服务(Ancillary service) 2、四要素论: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管理 机构 3、两大核心要素论:一是具有旅游吸引物;二是人类聚落,即永久性 的或者临时性的住宿设施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1、按行政区域分类 2、按开发时间分类:传统旅游目的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 3、按资源类型分类:自然山水型、都市商务型、乡野田园型、宗教历 史型、民族民俗型、古城古镇型 4、按旅游者需求分类:观光型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型、商务型、 特殊需求型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系统 1、地理系统 (Leiper,1979)五要素:旅游者、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 地、旅游业 2、要素系统 吴必虎(2001)三要素: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 谭林(2001)旅游目的地系统模型:区位、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 价格、目的地形象、目的地管理、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的地旅游体验 (图 1-8) 张立明(2005)三要素:目的地系统的部门构成、目的地的经营环境和 目的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沈虹(2008)三大子系统:资源系统、设施系统、环境系统 3、跨界系统(讲授省略) 第五节 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动力模型 1、发展动力学 2、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彭华(1999)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引力系 统、旅游中介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
第六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l、美国学者冈恩(Gunn,1988)的目的地地带(Destination zone)的 概念: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核心概念是“服 务社区一吸引物组团 目的地地带分为:都市型、放射形和扩展型 2、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演变:点状模式、轴线模式、网状模式 (三)思考与实践 1.何谓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有哪些类型 2.旅游目的地和常住地、出发地、过境地、集散地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 4,运用实际案例说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如何调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二章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相关思想、理论: 2.重点了解地方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竞争与合作理论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方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旅游学涵义 1.地方的涵义及地方理论的构成框架 地方是“在世界中活动的人的反映,通过人的活动,空间被赋予意义。地 方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提供所有的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 体以安全感或身份感”。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 2.地方感、地方依附、地方认同、地方塑造 地方感是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源自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地方性)以及 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附)。地方依附是人对 个地方正面的 联结。地方依附包括情感联结、认知联结和意欲联结3个维度。 地方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指意识到自己是哪里人,并将自己的价值 观、精神追求等同该地方的价值、精神相联系,从中获得归属感。 第二节地方理论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1,旅游地的地方意义研究 研究一个地方如何成为一个旅游地,即如何构建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旅 游地的地方意义,成为地方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之一。对旅游地地方意 义的研究还有许多实践意义。 4
- 4 - 第六节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1、美国学者冈恩(Gunn,1988)的目的地地带(Destination zone)的 概念: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核心概念是“服 务社区—吸引物组团”。 目的地地带分为:都市型、放射形和扩展型 2、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演变:点状模式、轴线模式、网状模式 (三)思考与实践 1.何谓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有哪些类型? 2.旅游目的地和常住地、出发地、过境地、集散地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 4.运用实际案例说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如何调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相关思想、理论; 2.重点了解地方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竞争与合作理论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方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旅游学涵义 1.地方的涵义及地方理论的构成框架 地方是“在世界中活动的人的反映,通过人的活动,空间被赋予意义。地 方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提供所有的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 体以安全感或身份感”。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 2.地方感、地方依附、地方认同、地方塑造 地方感是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源自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地方性)以及 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附)。地方依附是人对一个地方正面的 联结。地方依附包括情感联结、认知联结和意欲联结 3 个维度。 地方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指意识到自己是哪里人,并将自己的价值 观、精神追求等同该地方的价值、精神相联系,从中获得归属感。 第二节 地方理论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1.旅游地的地方意义研究 研究一个地方如何成为一个旅游地,即如何构建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旅 游地的地方意义,成为地方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之一。对旅游地地方意 义的研究还有许多实践意义
其一,是利用现象学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将这个 意义结构作为一种基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旅游地评价。 其二,研究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可以了解旅游者的偏好从而更好 地进行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地促销。 其三,研究旅游者、居民赋予旅游地的意义的差异与冲突,可以更合理地 开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地。 2.地方依附理论的应用研究 地方依附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方依附和旅游需 求(尤其是重游率)之间的关系。其二,根据地方依附水平不同区分不同行 为特征的旅游者,这种区分对旅游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地方理论的实践运用 地方理论在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景观规划等实践中的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地方性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2.地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3.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营造一个地方的地方性? 5,尝试利用问题导向型的思路考察你的家乡或生活的城市的地方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三章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及其运用范围: 学会运用该理论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分析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状 况及其现实反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 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入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 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 第二节目的地产品的生命周期
- 5 - 其一,是利用现象学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将这个 意义结构作为一种基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旅游地评价。 其二,研究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可以了解旅游者的偏好,从而更好 地进行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地促销。 其三,研究旅游者、居民赋予旅游地的意义的差异与冲突,可以更合理地 开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地。 2.地方依附理论的应用研究 地方依附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方依附和旅游需 求(尤其是重游率)之间的关系。其二,根据地方依附水平不同区分不同行 为特征的旅游者,这种区分对旅游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地方理论的实践运用 地方理论在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景观规划等实践中的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地方性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2.地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3.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营造一个地方的地方性? 5.尝试利用问题导向型的思路考察你的家乡或生活的城市的地方精 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及其运用范围; 学会运用该理论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分析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状 况及其现实反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 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 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 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 第二节 目的地产品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