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自的和基本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政治科学主要理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能运用如上理论模型和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基本政治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3学时)第一节政治学理论模型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1.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政治系统的含义。建构起“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框架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系统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政治行为、“界线”、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反馈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提出以后,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以系统的概念代替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以控制论的图式把握政治过程,在逻辑上具有包揽无疑的优点。相反的观点是伊斯顿的理论没有解释力,这个模型在逻辑上令人怀疑,在概念上含糊不清,在经验上毫无用处。2.“结构一一功能”理论“结构一一功能”主义的分析方式最初是由社会学家T·帕森斯创立的。阿尔蒙德把政治体系的主要功能分为两种类型,这就是过程功能和体系功能。“结构一一功能”主义的政治分析理论开拓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首先,它通过共同的功能以及实行这些功能的结构将各种在政治活动中起作用的机构抽象化,从而找到比较不同类型国家的有共同意义的概念和内容。其次,它通过对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分析,将人们的政治活动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结合在一起,从而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但是,“结构一一功能”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为基础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3.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沟通理论,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政治沟通理论从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较为具体地考察了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的重要环节,从而为了解、分析和完善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是它对政治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但是,政治沟通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仅仅考察了政治体系信息的沟通、决策、对环境的适应和控制等等,而没有考察政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政治学研究模式均是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的“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都属于经验性政治理论模型。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纯科学”的方法,探讨具体的政治过程与政治行为。这种研究方式对于促进政治理论的精确化、具体化有看特殊的作用。但是,他们错误地排除了对政治生活中一切“价值”问题的探讨,片面地否定了用思辩和内省来构作理论。这样既大大缩小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把许多重要的政治现象诸如公共权力、国家、政党、阶级等排斥在外。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1.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在逻辑上,新自由主义是传统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但实质上,其内容与特征与传统自由主义迥然相异。16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第三章 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政治科学主要理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基 本观点和主要方法;能运用如上理论模型和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基本政治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3 学时) 第一节 政治学理论模型 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 1.政治系统分析理论 政治系统的含义。建构起“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框架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系统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政治行为、“界线”、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 反馈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提出以后,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以系统的概念代替 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以控制论的图式把握政治过程,在逻辑上具有包揽无疑的优点。相反的观点是: 伊斯顿的理论没有解释力,这个模型在逻辑上令人怀疑,在概念上含糊不清,在经验上毫无用处。 2.“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式最初是由社会学家 T·帕森斯创立的。 阿尔蒙德把政治体系的主要功能分为两种类型,这就是过程功能和体系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的政治分析理论开拓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首先,它通过共同的 功能以及实行这些功能的结构将各种在政治活动中起作用的机构抽象化,从而找到比较不同类型国 家的有共同意义的概念和内容。其次,它通过对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分析,将人们的政治活动 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结合在一起,从而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但 是,“结构——功能”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为基础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 政治沟通理论从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较为具体地考察了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的重要环 节,从而为了解、分析和完善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是它对政治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但 是,政治沟通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仅仅考察了政治体糸信息的沟通、决策、对环境的 适应和控制等等,而没有考察政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政治学研究模式均是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的 “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都属于经验性政治理论模型。其共同的特 点是:追求“纯科学”的方法,探讨具体的政治过程与政治行为。这种研究方式对于促进政治理论 的精确化、具体化有着特殊的作用。但是,他们错误地排除了对政治生活中一切“价值”问题的探 讨,片面地否定了用思辩和内省来构作理论。这样既大大缩小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把许多重要的 政治现象诸如公共权力、国家、政党、阶级等排斥在外。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 1.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在逻辑上,新自由主义是传统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但实质上,其内容与特征与传统自由主义 迥然相异
政治学原理2.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新保守主义渊源于传统保守主义,但其内容与特征已与后者有了很大的区别。70年代之前,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70年代后期,保守主义崛起并日益成为居优的意识形态。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着力探讨的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他们认为,阶级社会政治现象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模型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建构的。1.国家政权的产生及其本质2.国家政权的取得与组织3.国家政权的活动及其消亡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命题及原理,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并阐释的范围,而不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的发挥或创新。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是指由经典作家们共同建构的模型。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空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可补充、无需发展了。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对经典作家们的政治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与安排,是有一定差异的。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研究法哲学研究法是在哲学层面上来解释、概括和预测政治现象的方法。2.制度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是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应用于整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过程。3.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它依据历史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等进行研究,因而被认为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4.社会学研究法当代政治研究的社会学分析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探讨的是公共权力的社会基础,阶级与利益集团的冲突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对阶级和利益集团行为的反影响。后者是把特殊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组织来加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机构、领导模式、处理冲突的方法及其与其它组织的关系等等。5.心理分析法运用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人的政治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制于人的政治心理,是个体的政治心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6.经济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政治现象。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类比的两种人类社会行为。因此可以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来提高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性。17
政治学原理 17 2.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 新保守主义渊源于传统保守主义,但其内容与特征已与后者有了很大的区别。 70 年代之前,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70 年代后期,保守主义崛起并日益成为居优的意识形 态。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着力探讨的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他们认为,阶级社会政治现象的 核心是国家政权。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模型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建构的。 1.国家政权的产生及其本质 2.国家政权的取得与组织 3.国家政权的活动及其消亡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命题及原理,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并 阐释的范围,而不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的发挥或创新。换言之,马克思主 义的政治理论模型是指由经典作家们共同建构的模型。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空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 可补充、无需发展了。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对经典作家们的政治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与 安排,是有一定差异的。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研究法 哲学研究法是在哲学层面上来解释、概括和预测政治现象的方法。 2.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是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应用于整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过程。 3.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它依据历史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 政治文化等进行研究,因而被认为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 4.社会学研究法 当代政治研究的社会学分析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探讨的是公共权力的社会基础,阶 级与利益集团的冲突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对阶级和利益集团行为的反影响。后者是把 特殊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组织来加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机构、领导模式、处理冲突的方 法及其与其它组织的关系等等。 5.心理分析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人的政治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制于人的政治心理,是个体的政治 心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6.经济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政治现象。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活动与经 济活动是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类比的两种人类社会行为。因此可以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来提 高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性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政治学研究不能限于政治现象的表面形态,应将其置于更深厚的基础上来加以研究,找出其更深刻的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1.经济分析法2.阶级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复习题与思考题1.试分析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和政治沟通理论之间的差别及其内在联系。2.比较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异同。3.围绕国家政权这一核心概念,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4.在政治学研究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想想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哪些优劣之处,并思考如何在政治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书目1.《政治学方法论》,第三编,张铭,严强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2.《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第一编,R·A·克朗,商务印书馆,1985年。3.《政治学》,第三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8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政治学研究不能限于政治现象的表面形态, 应将其置于更深厚的基础上来加以研究,找出其更深刻的客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 1.经济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复习题与思考题 1.试分析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和政治沟通理论之间的差别及其内在联系。 2.比较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异同。 3.围绕国家政权这一核心概念,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4.在政治学研究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想想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哪些优劣之处,并思考如何在 政治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扩展阅读书目 1.《政治学方法论》,第三编,张铭,严强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 2.《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第一编,R·A·克朗,商务印书馆,1985 年。 3.《政治学》,第三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政治学原理第二编政治主体本编内容提要:本教材从第二编开始,进入政治学原理部分。首先,政治主体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主要角色。人类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是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政治主体是政治行为的载体。相应地政治客体就是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所作用的对象。其次,围绕政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产生出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权力等一系列概念。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是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发生的相互联系;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力。再次,再深入一步又产生出政治权力主体、政治权力客体、支配性政治行为、反支配性政治行为等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手政治主体各自积聚的能量有很大差异,它们在为获取和维护其利益进行的政治斗争中,能量大的政治主体掌握了国家权力,就强制能量小的政治主体接受其意志。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主动、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相应地,处于被动、被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客体;政治权力主体依托着国家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就是支配性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客体依托着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就是反支配性政治行为。由利益排他性决定,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与政治权力客体的反支配性政治行为之间相互较量的过程,政治权力的实现和效能,取决于在两种政治行为较量中政治权力客体对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的接受度。一般而论,政治权力主体主要有国家、政府及组成政府的政党、政治家和公务员。在一定条件下,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公民、民族也能成为政治权力主体,在特定条件下,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能够相互易位,同时,其政治行为也随之互易。从数量上看,政治权力主体在全部政治主体中只占少数,大量的政治主体是处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地位。19
政治学原理 19 第二编 政治主体 本编内容提要: 本教材从第二编开始,进入政治学原理部分。首先,政治主体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主要角色。人 类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是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政治主体是政治行为的载体。相 应地政治客体就是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所作用的对象。其次,围绕政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产生 出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权力等一系列概念。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政治关 系是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发生的相互联系;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政治 客体的制约力。再次,再深入一步又产生出政治权力主体、政治权力客体、支配性政治行为、反支 配性政治行为等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政治主体各自积聚的能量有很大差异,它们在为 获取和维护其利益进行的政治斗争中,能量大的政治主体掌握了国家权力,就强制能量小的政治主 体接受其意志。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主动、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相应地,处于 被动、被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客体;政治权力主体依托着国家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 为就是支配性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客体依托着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就是反支配 性政治行为。由利益排他性决定,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与政 治权力客体的反支配性政治行为之间相互较量的过程,政治权力的实现和效能,取决于在两种政治 行为较量中政治权力客体对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的接受度。一般而论,政治权力主体主 要有国家、政府及组成政府的政党、政治家和公务员。在一定条件下,阶级、阶层、利益、集团、 公民、民族也能成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特定条件下,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能够相互易位,同时,其政治行为也随之互易。 从数量上看,政治权力主体在全部政治主体中只占少数,大量的政治主体是处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地 位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第一节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主体一词最早是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广义的政治主体。狭义的政治主体。政治主体特征:1.能动性。2.相对性。3.变动性。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政治角色理论是指与政治主体的一定政治地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模式的理论。它主要有如下内容。1.角色分类。2.角色期望。3.角色冲突。现代社会主要有如下几种政治主体。1.人民与民族。2.阶级与阶层。3.政党与利益集团。4.国家与政府。5.官僚队伍与政治家。政治行为的根本目标是利益的斗争与冲突,其核心问题是由谁统治,如何统治和统治到何种程度,其中的第一个问题“由谁统治?”就是研究政治主体问题。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权力是个人、集团或组织以强制、说服、奖惩、诱导等力量,使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或影响力。权力有如下特点:1.强制性。2.不平等性。3.相对性。4.工具性。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1.政治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和政党。阶级与阶层、利益集团、选民、民族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2.政治权力的实施以强制力为后盾辅以其它措施。3.政治权力运行的根本动力是政治主体的利益。4.政治权力运行的结果与自身的力量和权威有直接的关系。5.政治权力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关系模式20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 第四章 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 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4 学时) 第一节 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主体一词最早是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广义的政治主体。狭义的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特征:1.能动性。2.相对性。3.变动性。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政治角色理论是指与政治主体的一定政治地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模式的理论。它主要有如下内 容。1.角色分类。2.角色期望。3.角色冲突。 现代社会主要有如下几种政治主体。1.人民与民族。2.阶级与阶层。3.政党与利益集团。4.国 家与政府。5.官僚队伍与政治家。 政治行为的根本目标是利益的斗争与冲突,其核心问题是由谁统治,如何统治和统治到何种程 度,其中的第一个问题“由谁统治?”就是研究政治主体问题。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权力是个人、集团或组织以强制、说服、奖惩、诱导等力量,使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或影响力。 权力有如下特点:1.强制性。2.不平等性。3.相对性。4.工具性。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 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1.政治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和政党。阶级与阶层、利益集团、选民、民族等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政治权力的实施以强制力为后盾辅以其它措施。 3.政治权力运行的根本动力是政治主体的利益。 4.政治权力运行的结果与自身的力量和权威有直接的关系。 5.政治权力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