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ISIS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但让很多西方人大吃一惊的是,数以千计 的ISIS分子其实是西方人。 本周,一张澳大利亚7岁小孩提着人头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他的父亲 去年12月离开悉尼来到叙利亚,并加入了ISIS。他把这张照片上传到推特上 炫耀武力:“看,这是我儿子!”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总干事厄文也公开承认,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参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或支持在当地作战的极端分 子。他形容参与人数是“前所未见的”。据专家统计,奔赴中东加入ISIS的西 方人已经从上百人骤增到至少3000人。在他们社交账号上的很多照片中,他们 拿着枪,试图让自己显得很酷。这也是很多毫无战争经验却想投身战争的年轻人 的写照。 安瓦尔只有25岁,来自英格兰南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的描述中, 他的家庭富足,生活简单幸福。“在家的生活很简单。我有车。但问题是,你不 能在家乡信仰伊斯兰教,因为那里到处都是邪恶,有恋童癖、同性恋、犯罪和强 奸。”安瓦尔的朋友,22岁的美国青年阿姆里奇携带一堆炸弹,冲进叙利亚政 府军中发动了自杀性爆炸袭击。安瓦尔被他的行为感动,说自己也想如同他那样 殉教”。但他表示不会去英国发动爆炸袭击。“当ISIS的黑色旗帜飘扬在唐 宁街上时,我就回家。”安瓦尔说,“我知道有些人想回家发动袭击,但就我个 人而言,我更想以一个征服者的角色回家 美国智库专家巴雷特的报告指出,那些士兵来自至少81个国家,大部分 来自阿拉伯国家,但也有来自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 西方年轻人的比例成了区分ISIS和老一代恐怖组织(比如基地组织)的分水岭。 哈佛福特学院助理教授巴拉克·门德尔松称:“基地组织最大的成果是9·1l, 但那都是13年前的事了。现在很多极端分子在那时都是孩子,对那些已经老去 的组织没什么归属感 新老恐怖组织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上。ISIS有一套精准 的针对新一代的网宣手段,从 Instagram到推特、脸书以及中东地区风靡的社交 网站。宣传图片多半混杂着小猫、枪炮和超现实主义的标签。他们在社交网络上 的活跃,吸引了更多新人。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在社交网络上总是把自己 的生活描述得“充满温情,充满意义”。“他们要对抗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所 以,举个例子,很多照片上都有萌宠小猫咪。”巴雷特说。 ISIS格外欢迎外国来的士兵,即使他们可能一句阿拉伯语都不会说,或 者从来没摸过枪。那些西方人只要来了,要支枪,然后就能拿到枪。曾有一个 22岁的瑞典人带着自己21岁的妻子来到了中东,他说着蹩脚的阿拉伯语,自称 为了“护教”而来,想要支枪,于是极端分子们给了他一支AK47,给他妻子一 支手枪。 巴雷特在报告中写道:“那些极端分子充满怨愤,没有目标,缺乏身份 认同和归属感。那些人要寻找更大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ISIS对“护 教”的宣传很能吸引那些西方的年轻人一一有机会能够见证,甚至投身于这场战
江西省上饶市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ISIS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但让很多西方人大吃一惊的是,数以千计 的 ISIS 分子其实是西方人。 本周,一张澳大利亚 7 岁小孩提着人头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他的父亲 去年 12 月离开悉尼来到叙利亚,并加入了 ISIS。他把这张照片上传到推特上, 炫耀武力:“看,这是我儿子!”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总干事厄文也公开承认,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参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或支持在当地作战的极端分 子。他形容参与人数是“前所未见的”。据专家统计,奔赴中东加入 ISIS 的西 方人已经从上百人骤增到至少 3000 人。在他们社交账号上的很多照片中,他们 拿着枪,试图让自己显得很酷。这也是很多毫无战争经验却想投身战争的年轻人 的写照。 安瓦尔只有 25 岁,来自英格兰南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的描述中, 他的家庭富足,生活简单幸福。“在家的生活很简单。我有车。但问题是,你不 能在家乡信仰伊斯兰教,因为那里到处都是邪恶,有恋童癖、同性恋、犯罪和强 奸。”安瓦尔的朋友,22 岁的美国青年阿姆里奇携带一堆炸弹,冲进叙利亚政 府军中发动了自杀性爆炸袭击。安瓦尔被他的行为感动,说自己也想如同他那样 “殉教”。但他表示不会去英国发动爆炸袭击。“当 ISIS 的黑色旗帜飘扬在唐 宁街上时,我就回家。”安瓦尔说,“我知道有些人想回家发动袭击,但就我个 人而言,我更想以一个征服者的角色回家。” 美国智库专家巴雷特的报告指出,那些士兵来自至少 81 个国家,大部分 来自阿拉伯国家,但也有来自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西方年轻人的比例成了区分 ISIS 和老一代恐怖组织(比如基地组织)的分水岭。 哈佛福特学院助理教授巴拉克·门德尔松称:“基地组织最大的成果是 9·11, 但那都是 13 年前的事了。现在很多极端分子在那时都是孩子,对那些已经老去 的组织没什么归属感。” 新老恐怖组织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上。ISIS 有一套精准 的针对新一代的网宣手段,从 Instagram 到推特、脸书以及中东地区风靡的社交 网站。宣传图片多半混杂着小猫、枪炮和超现实主义的标签。他们在社交网络上 的活跃,吸引了更多新人。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在社交网络上总是把自己 的生活描述得“充满温情,充满意义”。“他们要对抗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所 以,举个例子,很多照片上都有萌宠小猫咪。”巴雷特说。 ISIS 格外欢迎外国来的士兵,即使他们可能一句阿拉伯语都不会说,或 者从来没摸过枪。那些西方人只要来了,要支枪,然后就能拿到枪。曾有一个 22 岁的瑞典人带着自己 21 岁的妻子来到了中东,他说着蹩脚的阿拉伯语,自称 为了“护教”而来,想要支枪,于是极端分子们给了他一支 AK47,给他妻子一 支手枪。 巴雷特在报告中写道:“那些极端分子充满怨愤,没有目标,缺乏身份 认同和归属感。那些人要寻找更大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ISIS 对“护 教”的宣传很能吸引那些西方的年轻人——有机会能够见证,甚至投身于这场战
争(他们认为1400年前先知就规定下了这条道路),还有些年轻人希望有机会 “殉教”。 除此之外,帮助穆斯林社会的个人责任感也是原因之一。虽然没有第 手资料直接证明这个结论,但那些可能会加入ISIS的西方年轻人,普遍在网上 对叙利亚的新闻反应强烈。 ISIS严格执行伊斯兰法,成员的一举一动必须在伊斯兰法的规定之下, 而这一点也成了对西方年轻人的吸引原因。很多从北欧来的年轻人,之前的人生 都叛逆颓废,跟家庭关系很差,但来叙利亚之后却表现良好,遵守规矩。他们大 多对宗教一知半解,对权威绝对服从。而当他们长大,变得成熟,他们才会幡然 悔悟,然后低调地离开ISIS。 当然还有些其他原因。有些年轻人觉得这是个冒险的好机会,是从充满 束缚的家中逃离的机会。还有很多人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来叙利亚。几乎很 少有人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理解,当然,他们也不感兴趣。 1.下列对西方年轻人投靠ISIS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投身战争是一件很酷的事。 B.ISIS有一套精准的针对新一代的网宣手段,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 吸引了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 C.帮助穆斯林社会的个人责任感促使部分西方年轻人投靠ISIS D.有些人是为了能够静静地回家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征服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参与人数的前所未见,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总干事厄文不得不公开 承认,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参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或支持在当地作战的极 端分子。 B.相比于基地组织,ISIS中的西方年轻人的比例明显提高了 C.“他们认为1400年前先知就规定下了这条道路”一句从宗教的角度部分 揭示了西方年轻人投靠ISIS的原因 D.ISIS既利用西方年轻人,也促使他们变得成熟,学会低调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据专家统计,奔赴中东加入ISIS的西方人已经从上百人骤增到至少3000 人,这种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B.西方国家内政混乱是年轻人投靠ISIS的主要原因 C.认真严肃地剖析ISIS及其发动的战争,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深刻认识它们 的实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年轻人投靠ISIS的可能性 D.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在社交网络上把自己的生活描述得“充满温情, 充满意义”,只是为了欺骗和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西玉山县有水南寺,亦古刹也。有老僧曰月印,年六十余,终日坐 室诵经,足不出户,戒行颇高。畜一狗十许年矣,每月印诵经,狗必往听,一闻 木鱼声,辄摇尾而至,僧俗成叹异焉。后其狗忽病癞,皮毛脱落,且有秽气,然 每日听经如故。一日,月印忽谓其徒曰:“此狗可厌,汝曹可牵出扑杀之。”其 徒成骇然,罔测其意。以师素严重,不敢违。姑呼狗出,禁勿使听经,实未忍杀 之也。越三日,狗又乘间来听诵经,月印见之,惊曰:“汝曹未杀此犬乎?殆矣
争(他们认为 1400 年前先知就规定下了这条道路),还有些年轻人希望有机会 “殉教”。 除此之外,帮助穆斯林社会的个人责任感也是原因之一。虽然没有第一 手资料直接证明这个结论,但那些可能会加入 ISIS 的西方年轻人,普遍在网上 对叙利亚的新闻反应强烈。 ISIS 严格执行伊斯兰法,成员的一举一动必须在伊斯兰法的规定之下, 而这一点也成了对西方年轻人的吸引原因。很多从北欧来的年轻人,之前的人生 都叛逆颓废,跟家庭关系很差,但来叙利亚之后却表现良好,遵守规矩。他们大 多对宗教一知半解,对权威绝对服从。而当他们长大,变得成熟,他们才会幡然 悔悟,然后低调地离开 ISIS。 当然还有些其他原因。有些年轻人觉得这是个冒险的好机会,是从充满 束缚的家中逃离的机会。还有很多人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来叙利亚。几乎很 少有人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理解,当然,他们也不感兴趣。 1.下列对西方年轻人投靠 ISIS 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投身战争是一件很酷的事。 B.ISIS 有一套精准的针对新一代的网宣手段,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 吸引了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 C.帮助穆斯林社会的个人责任感促使部分西方年轻人投靠 ISIS。 D.有些人是为了能够静静地回家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征服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参与人数的前所未见,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总干事厄文不得不公开 承认,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参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或支持在当地作战的极 端分子。 B.相比于基地组织,ISIS 中的西方年轻人的比例明显提高了。 C.“他们认为 1400 年前先知就规定下了这条道路”一句从宗教的角度部分 揭示了西方年轻人投靠 ISIS 的原因。 D.ISIS 既利用西方年轻人,也促使他们变得成熟,学会低调。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专家统计,奔赴中东加入 ISIS 的西方人已经从上百人骤增到至少 3000 人,这种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B.西方国家内政混乱是年轻人投靠 ISIS 的主要原因。 C.认真严肃地剖析 ISIS 及其发动的战争,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深刻认识它们 的实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年轻人投靠 ISIS 的可能性。 D.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在社交网络上把自己的生活描述得“充满温情, 充满意义”,只是为了欺骗和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江西玉山县有水南寺,亦古刹也。有老僧曰月印,年六十余,终日坐一 室诵经,足不出户,戒行颇高。畜一狗十许年矣,每月印诵经,狗必往听,一闻 木鱼声,辄摇尾而至,僧俗成叹异焉。后其狗忽病癞,皮毛脱落,且有秽气,然 每日听经如故。一日,月印忽谓其徒曰:“此狗可厌,汝曹可牵出扑杀之。”其 徒成骇然,罔测其意。以师素严重,不敢违。姑呼狗出,禁勿使听经,实未忍杀 之也。越三日,狗又乘间来听诵经,月印见之,惊曰:“汝曹未杀此犬乎?殆矣
殆矣!”命其徒至某村某姓家探问,则有一妇坐蓐,三日未产,其势垂危,乳医 束手。月印乃曰:“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乃命其徒立时扑杀之。再侦之,某姓家则已产矣,男也。月印曰:“此犬以听经 善果,得托生为某姓男子,小有禄位。吾不及见矣,汝曹识之。”及某氏子稍长 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 此也某氏子后果膺微秩,其家亦有中人之产。晚岁家居,恒寄宿寺中。时月印圆 寂久矣,为葺治其塔;寺中屋倾圮,亦出赀修理之,并买田供常住费。年七十余 而终。 (选自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俗咸叹异焉 俗:习俗,这里意指“习惯上” B.后其狗忽病癞 病:患病 C.狗又乘间来听诵经 间:机会 D.某氏子后果膺微秩 膺:接受,承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B.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C.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D.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甚 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印为保产妇性命而要徒弟杀狗,说明在月印心中,人的生命价值高于 切 B.文中所写的故事宣扬果报,目的在于促人信佛积善。 C.某氏子的种种情状都在月印的预料之中,这与文段起首所说月印“戒行颇 高”相呼应。 D.某氏子治塔修屋买田供常住费,既为报恩,也是宿根使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以师素严重,不敢违。(5分) (2)月印乃曰:“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望古意 南朝·梁]萧子范 光景斜汉宫,横梁照彩虹。 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氛氲门里思,逶迤水上风。 落花徒入户,何解妾床空 【注】①古意:拟古诗。②氛氲:浓,盛
殆矣!”命其徒至某村某姓家探问,则有一妇坐蓐,三日未产,其势垂危,乳医 束手。月印乃曰:“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乃命其徒立时扑杀之。再侦之,某姓家则已产矣,男也。月印曰:“此犬以听经 善果,得托生为某姓男子,小有禄位。吾不及见矣,汝曹识之。”及某氏子稍长 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 此也某氏子后果膺微秩,其家亦有中人之产。晚岁家居,恒寄宿寺中。时月印圆 寂久矣,为葺治其塔;寺中屋倾圮,亦出赀修理之,并买田供常住费。年七十余 而终。 (选自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俗咸叹异焉 俗:习俗,这里意指“习惯上” B.后其狗忽病癞 病:患病 C.狗又乘间来听诵经 间:机会 D.某氏子后果膺微秩 膺:接受,承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B.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C.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 甚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D.及某氏子稍长辄来寺中/依依不去/月印摩其顶曰/汝不昧/宿根此意甚 善/但尚有小富贵/未享勿遽来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印为保产妇性命而要徒弟杀狗,说明在月印心中,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 切。 B.文中所写的故事宣扬果报,目的在于促人信佛积善。 C.某氏子的种种情状都在月印的预料之中,这与文段起首所说月印“戒行颇 高”相呼应。 D.某氏子治塔修屋买田供常住费,既为报恩,也是宿根使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以师素严重,不敢违。(5 分) (2)月印乃曰:“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望古意 [南朝·梁]萧子范 光景斜汉宫,横梁照彩虹。 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氛氲门里思,逶迤水上风。 落花徒入户,何解妾床空。 【注】①古意:拟古诗。②氛氲:浓,盛
8.“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两句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6分) 9.从立意上看,本诗最关键的是哪一句?为什么?(5分) (三)名篇名句补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欧 阳修《醉翁亭记》)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故克之。 (《左传·曹刿论战》)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刚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 是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借钱的境界 余光中 提起借钱,没有几个人不胆战心惊的。有限的几张钞票,好端端地隐 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过来把它带走,真教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借钱 的威胁不下于核子战争:后者毕竟不常发生,而且同难者众,前者的命中率却是 百分之百,天下之大,那只手却是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的。 借钱,实在是一件紧张的事,富于戏剧性。借钱是一种神经战,紧张的 程度,可比求婚,因为两者都是秘密进行,而面临的答复,至少有一半可能是“不 肯”。不同的是,成功的求婚人留下,永远留下,失败的求婚人离去,永远离去; 可是借钱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永远有去无回,除非他再来借钱 除非有奇迹发生,借出去的钱,是不会自动回来的。所谓“借”,实在 只是一种雅称。“借”的理论,完全建筑在“还”的假设上。有了这个大胆假设, 借钱的人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贷钱的人才能心安理得,至少也不致于毫无 希望。也许当初,借的人确有还的诚意,至少有一种决心要还的幻觉。等到借来 的钱用光了,事过境迁,第二种幻觉便渐渐形成。他会觉得,那一笔钱本来是“无 中生有”变出来的,现在要他“重归于无”变回去,未免有点不甘心。“谁教他 比我有钱呢?”朦朦胧胧之中,升起了这个念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当初就是因为不足,才需要向人借钱,现在要 还钱给人,岂非损不足以奉有余,简直有背天道了。日子一久,还钱的念头渐渐 由淡趋无。 久借不还,“借”就变了质,成为一一成为什么呢?“偷”吗?明明是 当面发生的事情,不能叫偷。“抢”吗?也不能算抢,因为对方明明同意。借钱 和这两件事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往往施于陌生人,而前者往往行于亲朋之间。 此外,偷和抢定义分明,只要出了手,罪行便告成立。久借不还一一也许就叫 “赖”吧?—一对“受害人”的影响虽然相似,其“罪”本身却是渐渐形成的 只要借者心存还钱之念,那么,就算事过三年五载,“赖”的行为仍不能成立 “不是不还,而是还没有还。”这中间的道理,真是微妙极了
8.“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两句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6 分) 9.从立意上看,本诗最关键的是哪一句?为什么?(5 分) (三)名篇名句补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欧 阳修《醉翁亭记》)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故克之。 (《左传·曹刿论战》)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刚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 是: , 。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 ,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借钱的境界 余光中 一提起借钱,没有几个人不胆战心惊的。有限的几张钞票,好端端地隐 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过来把它带走,真教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借钱 的威胁不下于核子战争:后者毕竟不常发生,而且同难者众,前者的命中率却是 百分之百,天下之大,那只手却是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的。 借钱,实在是一件紧张的事,富于戏剧性。借钱是一种神经战,紧张的 程度,可比求婚,因为两者都是秘密进行,而面临的答复,至少有一半可能是“不 肯”。不同的是,成功的求婚人留下,永远留下,失败的求婚人离去,永远离去; 可是借钱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永远有去无回,除非他再来借钱。 除非有奇迹发生,借出去的钱,是不会自动回来的。所谓“借”,实在 只是一种雅称。“借”的理论,完全建筑在“还”的假设上。有了这个大胆假设, 借钱的人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贷钱的人才能心安理得,至少也不致于毫无 希望。也许当初,借的人确有还的诚意,至少有一种决心要还的幻觉。等到借来 的钱用光了,事过境迁,第二种幻觉便渐渐形成。他会觉得,那一笔钱本来是“无 中生有”变出来的,现在要他“重归于无”变回去,未免有点不甘心。“谁教他 比我有钱呢?”朦朦胧胧之中,升起了这个念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当初就是因为不足,才需要向人借钱,现在要 还钱给人,岂非损不足以奉有余,简直有背天道了。日子一久,还钱的念头渐渐 由淡趋无。 久借不还,“借”就变了质,成为——成为什么呢?“偷”吗?明明是 当面发生的事情,不能叫偷。“抢”吗?也不能算抢,因为对方明明同意。借钱 和这两件事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往往施于陌生人,而前者往往行于亲朋之间。 此外,偷和抢定义分明,只要出了手,罪行便告成立。久借不还——也许就叫 “赖”吧?——对“受害人”的影响虽然相似,其“罪”本身却是渐渐形成的。 只要借者心存还钱之念,那么,就算事过三年五载,“赖”的行为仍不能成立。 “不是不还,而是还没有还。”这中间的道理,真是微妙极了
借钱,实在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的事情。其实呢,贷方比借方更处于 不利之境。借钱之难,难在启齿。等到开了口,不,开了价,那块“热山芋”就 抛给对方了。借钱需要勇气,不借,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吧。这时,“受害人” 的贷方,惶恐觳觫,嗫嚅沉吟,一副搜索枯肠,藉词推托的样子。技巧就在这里 了。资深的借钱人反而神色泰然,眈眈注视对方,大有法官逼供犯人之概。在这 种情势下,无论那“犯人”提出什么理由,都显得像在说谎。招架乏力,没有几 个人不终于乖乖拿出钱来的。所谓“终于”,其实过程很短,“不到一盏茶工 夫”,客人早已得手。“月底一定奉还”,到了门口,客人再三保证。“不忙不 忙,慢慢来。”主人再三安慰,大有孟尝君的气派。 当然是慢慢来,也许就不再来了。问题是,孟尝君的太太未必都像孟尝 君那么大度。而那笔钱,不大不小,本来也许足够把自己久想购买却迟疑不忍下 手的一样东西买回家来,现在竟入了他人囊中,好不恼人。月底早过去了。等那 客人来还吗?不可能。催他来还吗?那怎么可以!借钱不还,最多引起众人畏惧 说不定还能赢人同情。至于向人索债,那简直是卑鄙,守财奴的作风,将不见容 于江湖;何况索债往往失败。失财于前,失友于后,花钱去买绝交,还有更愚蠢 的事吗? 既然是这样,借钱出去,就不该等人来还。所谓“借钱”给人,事实上 等于“送钱”给人,区别在于:“借钱”给人,并不能赢得慷慨的美名,更不能 嬴得借者的感激,因为“借”是期待“还”的,动机本来就不算髙贵。参透了这 点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干脆送钱,而绝不借钱给人。钱,横竖是丢定了, 何不磊磊落落,大大方方,丢得有声有色?“某某真够朋友!”听起来岂不过瘾? 当然,借钱的一方也不是毫无波折的。面露寒酸之色,口吐嗫嚅之言, 所索又不过升斗之需,这是“低姿势”的借法,在战术上早落了下风。在借贷的 世界里,似乎有一个公式,那就是,开价愈低,借成的机会愈小。照理区区之数 应该很容易借到,何至碰壁?问题在于,开价既低,来客的境遇穷蹇可知,身份 也必然卑微。“兔子小开口”,充其量不过要一根胡萝卜,谁耐烦去敷衍一只兔 子呢? 如果来者是一个资深的借钱人,他就懂得先要大开其口。“已经在别处 筹了七八万,能不能再调两万五千,让我周转一下?”狮子搏兔,喧宾夺主, 时形势互易,主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就算捐躯成仁,恐怕也难塞大 狮的牙缝。这样一来,自卑感就从客人转移到主人,借钱的人趾髙气扬,出钱的 人反而无地自容了。“真对不起,近来我也一一(也怎么样呢?“捉襟见肘”吗? 还是“三餐不继”呢?又不是你在借钱,何苦这么自贬?)一一我也一一先拿三 千去,怎么样?”一面舌结唇颤,等待狮子宣判。“好吧。就先给我一一五千好 了。”两万五千减成一个零头,显得既豪爽,又体贴,感激的反而是主人。潜意 识里面,好像是客人免了他两万,而不是他拿给客人五千。这是“中姿势”的借 至于“高姿势”,那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简直有一点天人之际的意味 善借者不是向私人,而是向国家借。借的藉口不再是一根胡萝卜,而是好几根烟 囱。借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是千百万人。债主的人数等于人口的总数,反而不 像欠任何人的钱了。至于怎么还法,甚至要不要还,岂是胡萝卜的境界所能了解 此之谓“大借若还”。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借钱,实在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的事情。其实呢,贷方比借方更处于 不利之境。借钱之难,难在启齿。等到开了口,不,开了价,那块“热山芋”就 抛给对方了。借钱需要勇气,不借,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吧。这时,“受害人” 的贷方,惶恐觳觫,嗫嚅沉吟,一副搜索枯肠,藉词推托的样子。技巧就在这里 了。资深的借钱人反而神色泰然,眈眈注视对方,大有法官逼供犯人之概。在这 种情势下,无论那“犯人”提出什么理由,都显得像在说谎。招架乏力,没有几 个人不终于乖乖拿出钱来的。所谓“终于”,其实过程很短,“不到一盏茶工 夫”,客人早已得手。“月底一定奉还”,到了门口,客人再三保证。“不忙不 忙,慢慢来。”主人再三安慰,大有孟尝君的气派。 当然是慢慢来,也许就不再来了。问题是,孟尝君的太太未必都像孟尝 君那么大度。而那笔钱,不大不小,本来也许足够把自己久想购买却迟疑不忍下 手的一样东西买回家来,现在竟入了他人囊中,好不恼人。月底早过去了。等那 客人来还吗?不可能。催他来还吗?那怎么可以!借钱不还,最多引起众人畏惧, 说不定还能赢人同情。至于向人索债,那简直是卑鄙,守财奴的作风,将不见容 于江湖;何况索债往往失败。失财于前,失友于后,花钱去买绝交,还有更愚蠢 的事吗? 既然是这样,借钱出去,就不该等人来还。所谓“借钱”给人,事实上 等于“送钱”给人,区别在于:“借钱”给人,并不能赢得慷慨的美名,更不能 赢得借者的感激,因为“借”是期待“还”的,动机本来就不算高贵。参透了这 点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干脆送钱,而绝不借钱给人。钱,横竖是丢定了, 何不磊磊落落,大大方方,丢得有声有色?“某某真够朋友!”听起来岂不过瘾? 当然,借钱的一方也不是毫无波折的。面露寒酸之色,口吐嗫嚅之言, 所索又不过升斗之需,这是“低姿势”的借法,在战术上早落了下风。在借贷的 世界里,似乎有一个公式,那就是,开价愈低,借成的机会愈小。照理区区之数, 应该很容易借到,何至碰壁?问题在于,开价既低,来客的境遇穷蹇可知,身份 也必然卑微。“兔子小开口”,充其量不过要一根胡萝卜,谁耐烦去敷衍一只兔 子呢? 如果来者是一个资深的借钱人,他就懂得先要大开其口。“已经在别处 筹了七八万,能不能再调两万五千,让我周转一下?”狮子搏兔,喧宾夺主,一 时形势互易,主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就算捐躯成仁,恐怕也难塞大 狮的牙缝。这样一来,自卑感就从客人转移到主人,借钱的人趾高气扬,出钱的 人反而无地自容了。“真对不起,近来我也——(也怎么样呢?“捉襟见肘”吗? 还是“三餐不继”呢?又不是你在借钱,何苦这么自贬?)——我也——先拿三 千去,怎么样?”一面舌结唇颤,等待狮子宣判。“好吧。就先给我——五千好 了。”两万五千减成一个零头,显得既豪爽,又体贴,感激的反而是主人。潜意 识里面,好像是客人免了他两万,而不是他拿给客人五千。这是“中姿势”的借 法。 至于“高姿势”,那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简直有一点天人之际的意味。 善借者不是向私人,而是向国家借。借的藉口不再是一根胡萝卜,而是好几根烟 囱。借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是千百万人。债主的人数等于人口的总数,反而不 像欠任何人的钱了。至于怎么还法,甚至要不要还,岂是胡萝卜的境界所能了解 的? 此之谓“大借若还”。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