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繄(y):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释:放下。 C.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询问。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归属。 6.【解析】D,属通“嘱”,托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繄(yī):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释:放下。 C.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询问。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归属。 6.【解析】D,属通“嘱”,托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7.【解析】C,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乃:①副词,译为“于是”;②副词,用在判断句 中,译为“就是”。B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在。D为:①介词,替:②疑问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 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 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 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 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8.【解析】A,“张方平到达后,就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不正确,原文是说张方平 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 9.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C.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D.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9.【解析】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
7.【解析】C,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 乃:①副词,译为“于是”;②副词,用在判断句 中,译为“就是”。B 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在。D 为:①介词,替;②疑问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1 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 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 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 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 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8.【解析】A,“张方平到达后,就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不正确,原文是说张方平 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 9.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A.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C.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D.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9.【解析】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