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旅游学概论(第七版)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古代”(ancienttime)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并不统一。以中外史学研究中的情况为例。在世界史研究中,“古代”通常是用于指奴隶制社会瓦解之前的那段历史时期;而在中国史研究中,“古代”这一概念的时间范畴则延伸至封建社会时期。显然,尚若说旅游活动是自古有之,那么究竞“古”及何时?而且,这是否意味着自有了人类之日起,旅游活动便自然地无条件存在?此外,倘若说旅游活动自古有之,那么,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辞书中,还是在19世纪以前任何外国的语言词典中,为何都见不到“旅游”这一词条?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都显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这一点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不宜将某一事物的渊源与该事物的本身混作一谈。换言之,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最初的旅行活动,而将人类很早便已有之的旅行活动等同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一、原始时代早期的迁移活动同样,即便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活动是“自古有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有了人类之日起,也便有了旅行活动?或者说,旅行活动是否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无条件存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既不宜凭借古代神话传说(不论是中国有关王母娘娘的传说,还是西方的古希腊神话)去做想当然的联想,更不可根据个人对某些主张的好恶而去主观臆断。唯一科学的途径只能是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依据有关历史上的客观事实去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历史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证明,在原始时代(theprimitiveage)的前期,人类是以天然或打制的石块为劳动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工具的简陋和生产能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以及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开始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从而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尽管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和弓箭,但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了供自已食用之外,几乎没有剩余。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是限于在自已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这些事实说明,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至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尽管有关史实显示,人类确实存在从一个地方转移去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migration),但我们必须看到,首先,当时的这类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变化、重大天灾等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9·或迫于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发生,因而都具有被迫性的特点:其次,所有这类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都具有求生性的特点。据此我们不难理解,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充其量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出于心甘情愿的、自觉主动的需要。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基本结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点,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二、人类旅行需要的出现和旅行活动的历史发展1.旅行需要最初得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劳动剩余物开始遂渐增多。随着金属工具的推广,不仅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且手工业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原始社会未期,手工纺织技术已发展到开始使用简单的织机,此外,治金、建筑、运输以及工具制造等生产领域也都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开始遂渐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职性的工作,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分工(specializationoflabor)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应当说,早在第一次社会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出现后,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便已经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数量有限,因而产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都很有限。但第二次社会分工出现后,随着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劳动剩余产品的增多,产品交换的规模以及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以手工业者为典型,很多行业从事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用于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交换自然也就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随着产品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也开始出现。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barterandtrade)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简言之,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去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所以,人类最初的主动旅行外出,远非出于消遣性动机,而是出于实用主义
·10·旅游学概论(第七版)的商贸目的,出于交易货品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曾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奴隶制无疑是一种相当残酷的社会制度。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中央编译局,1972:220),因为它实现了社会生产各行业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更进一步的分工,使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艺术和科学的创立等诸多发展成为可能,从而使人类能够取得较之原始社会更大的进步。在奴隶制时代(theslaveryage)的西方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theRomanEmpire)表现得最为典型。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其疆域空前广大,北部边界深入到现在欧洲的英格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东部边界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部包括了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西部边界濒临大西洋。此时,罗马帝国的大规模侵略扩张已告停止,国内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带轮子的耕型和割谷机,水磨得到广泛使用。建筑领域已开始应用复滑车起重装置。矿山开采已开始应用排水机,技术分工已经比较细密。手工业方面已经能够生产简单的机械。在农业方面,埃及和北非一带改善了灌溉系统,扩大了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大为发展。欧洲的高卢(今之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则兴起了矿业、手工业和葡萄种植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海上运输十分发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图拉真皇帝在位时期(公元98~117年),这些道路网络的总长度已达到80000公里。虽然这些道路网络的兴建是出于政治和军事自的,但客观上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此外,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也是在沿途由政府所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帝国的驿站之间相距8~10公里。通过采用驿马接力的方式,罗马人一天之内可完成长达160公里的旅程。罗马帝国政府设置这些驿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供政府公务人员中途歇息,但后来也接待沿路往来的民间旅客。随着过往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政府又在沿路开设了一些官办旅店,而且更多的私营旅店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些住宿接待设施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便利,反过来也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当然,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特别是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当时也有跨国经商的长途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酒、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此外也贩运各地出产的奢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1·侈品,如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等等。当时中国的丝绸经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也远销于罗马帝国各地。当时的罗马人和希腊人都称中国为“赛勒斯”,意即丝绸之国。我国的史籍中也曾有罗马帝国的使节和商人多次从陆路和海路前来中国访问的记载,例如《后汉书》中曾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大秦即指罗马,安敦是安敦尼王朝的第4个皇帝马可·奥里略·安敦尼)遣使经日南(今之越南中部)送来象牙、犀角,并与中国政府建立了通商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和“两晋”时期,也都曾有罗马帝国遣使来华的记载。但是,到了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这主要反映在:第一,由于各地间贸易量的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二,由于不再有人管理和维护,道路日渐毁坏:第三,由于沿途盗匪疆,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正如英国学者诺沃尔(Norval,1936)在其所著《旅游业》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从罗马帝国衰落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按:指19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内(欧洲)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在奴康制时代的中国,旅行活动的发展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情况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间要比西方早得多。在有关世界旅游发展史的讨论中,尽管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在西方的旅游学界中长期盛行,但正如有的西方学者也注意到的那样,“早在四千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派遣其臣工外出旅行一一远在罗马帝国和希罗多德之前”(Sofield.1998)。最为典型的史实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朝,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效率空前提高,商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之商人阶级对生产和流通的促进,使这一时期的易货贸易活动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技术方面,发明于夏代的舟车到了商代时变得更加普及和先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到了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到了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远及新疆…·已经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剪伯赞,1946)。有必要一提的是,虽然最初促成旅行活动发展的主因在于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规模的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这类消遣性旅行活动主要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在当时的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大都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这些物质财富主要被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于祭祀活动。事实上,这类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也与旅行有关。例如,有研究指出:“从商朝的始建,一直到清朝帝制的均
·12·旅游学概论(第七版)台..(中国的)历代皇帝和朝廷都注重敬神。·因此古代很多旅行活动的开展都是出于朝圣目的。”(SofieldandLi,1998,362-392)另一个方面则是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其中包括供其外出消遣游历。古籍《易经》上曾有“观国之光”一语,据信这便是后来汉语中“观光”一词的由来。但无论如何,当时这类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阶级。与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相比,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发展情况略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中也包括一些自由民。例如,在罗马帝国时期,由于交通上的便利条件,人们经常在夏季沿大路旅行。这种旅行一般是离开城市去沿海地区游览。一些富有者基至会“到埃及金字塔去刻他们的名字”。据史料记载,当时意大利的“沿海地带排列着大理石雕刻、浴馆和浴场、体育馆和等庙等罗马财富的瑰宝”。当时消遣旅行的存在,由此可见一斑。但尽管如此,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一时期中,(这些消遣型)外出旅行者多为求医者或节日庆典活动的赴会者….纯粹因个人喜好而外出旅行的人数很少”(GoeldnerandRitchie,2006:48)。这说明,当时这些能够参加消遣旅行活动的自由民绝非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因而在当时的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3.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首先,让我们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情况做出观察。中国的封建时代(thefeudalage)历时两千余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虽然其间多次发生朝代更迭但在一统天下的各个朝代,由于社会政治相对安定,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较之前朝都有所进步和发展。不论是以都江堰和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业生产的进步,还是后来在手工业、矿冶、纺织、造纸以及瓷器生产等方面的发展,都使近代之前的中国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领先于当时的西方世界。根据20世纪80年代人们所做的有关研究,在世界科技发明史中,有100多项影响世界的科技首创都是出自中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发明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而且,在步入近代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明显领先于当时的西方国家。总而言之,与奴隶制时代的情况相比,中国封建时期在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为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中国封建时期交通建设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首先,水路交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已经有了关于水运的记载。自汉朝推行漕运政策开始,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也大都将发展漕运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从而使得水路交通成为中国封建时期一项重要的旅行方式。在这一时期中,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隋文帝时期,朝廷首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