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语言程序设计D》(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 C/C- +Programming D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80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4 其中实哈学分:1 活用专业:白动化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6 必做项目数:6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根据《CC+语言程序设计D》课程的基本内容,按课程进度上机实践使学 生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初级水平的基础上, 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 的综合题目,集中学时上机训练,系统的完成编程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C 语言编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自学进行知识的深入与扩展,独立 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在从设计方案思路、编程与调试技能及 软件开发的体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一、主要仪器设各乃丁具 计算机及Turbo C2.0 软件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学时实验实验每组 县 名称 分配类型要求人数 1 数据的输入 1.熟悉Turb0C2.0集成开发系统的上 验证 必做1 与数据的输 机操作方法,通过编辑简单的程序、上 出 机调试。 2了解数据输入输出的村得和方法。 2 1.会使用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编程 验证 必做 结构流程 尝试使 用函数的编程方法实现程月 函数 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3 数组和函数 1.熟练数组的定义、元素的引用及对数 A 验证必做1 据进行排序、运算等基本编程方法。 2进一步掌握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的 程序设计 3掌握编写定义函数的基本要领,即 函数的说明、形参的定义、函数类型 定义的含义,能够在函数体中,用程 序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会正确调用函 数,传递参数。通过函数编成的训练 加深理解C语言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31 《C/C++语言程序设计 D》(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C/C++ Programming D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80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4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自动化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6 必做项目数:6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根据《C/C++语言程序设计 D》课程的基本内容,按课程进度上机实践使学 生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初级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 的综合题目,集中学时上机训练,系统的完成编程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 C 语言编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自学进行知识的深入与扩展,独立 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在从设计方案思路、编程与调试技能及 软件开发的体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计算机及 Turbo C 2.0 软件。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数据的输入 与数据的输 出 1.熟悉 Turbo C2.0 集成开发系统的上 机操作方法,通过编辑简单的程序、上 机调试。 2.了解数据输入/输出的过程和方法。 4 验证 必做 1 2 程序的控制 结构流程和 函数 1.会使用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编程。 2.尝试使用函数的编程方法实现程序 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4 验证 必做 1 3 数组和函数 1.熟练数组的定义、元素的引用及对数 据进行排序、运算等基本编程方法。 2.进一步掌握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的 程序设计。 3.掌握编写定义函数的基本要领,即 函数的说明、形参的定义、函数类型 定义的含义,能够在函数体中,用程 序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会正确调用函 数,传递参数。通过函数编成的训练, 加深理解 C 语言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4 验证 必做 1
4指针 1.掌握指针的定义、初始化及引用的4 验证必做1 方法 学会使用指针处理变量、数组、字 符串及参数的传递。 3.溪入了解指针在程序中的作用和 地位 能够比较自如的贯穿本科所学的 知识进行编程调试 文件及C+ 1.熟悉C语言文件/O实现原理。 4 验证 必做1 编程基础训 2.程序中文件打开、定位、读、写、 关闭完整的应用方法。 CC+编程 单编程。 10 设计 必做 综合设计 人机交互操作和数据的文件管理。 数据的计算方法。 4.数据的图形统计。 5.用于开始或结束时的简单静态或 态画面设计。 0. 实验考核 2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分析实验内容,编写、修改程序,计算、输出结果,记录 数据,画出草图等,完成实验报告并按时上交。格式参考实验指导书。 2.考核方式:上机操作5%+实验报告25%+综合设计10%+操作考核10%=课程 总成绩的5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自编). (2)主要参考书:谭浩强等.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Brian W.Ke &Dennins M.Ritchie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撰写人:姜英华 审核人:刘艳 课程负责人:姜英华
32 4 指针 1. 掌握指针的定义、初始化及引用的 方法。 2. 学会使用指针处理变量、数组、字 符串及参数的传递。 3. 深入了解指针在程序中的作用和 地位。 4. 能够比较自如的贯穿本科所学的 知识进行编程调试。 4 验证 必做 1 5 文件及 C++ 编程基础训 练 1.熟悉 C 语言文件 I/O 实现原理。 2.程序中文件打开、定位、读、写、 关闭完整的应用方法。 4 验证 必做 1 6 C/C++ 编 程 综合设计 1.菜单编程。 2.人机交互操作和数据的文件管理。 3.数据的计算方法。 4. 数据的图形统计。 5. 用于开始或结束时的简单静态或动 态画面设计。 6. 实验考核 10 2 设计 必做 1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分析实验内容,编写、修改程序,计算、输出结果,记录 数据,画出草图等,完成实验报告并按时上交。格式参考实验指导书。 2.考核方式:上机操作 5%+实验报告 25%+综合设计 10%+操作考核 10%=课程 总成绩的 5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 C 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自编). (2)主要参考书:谭浩强等. C 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Brian W. Kernighan & Dennins M. Ritchie .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撰写人:姜英华 审核人:刘艳 课程负责人:姜英华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 :必修 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 总学时:72 讲授学时:72 分: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 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础理论、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 用电路基础理论分析实际电路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将来工作需要准备必要的 电路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路模型及定律 (8学时) 教学内容 1.1由路和由路模刑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电功率和能量 1.4电阻元件 1.5电感元件 1.6由容元件 1.7电压源和电流海 1.8受控电溽 1.9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要求: 1,了解申路模型、由路元件的概今 2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掌握发出 率和吸收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 4,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 安特性。 5.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6.了解电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4学时) 教学内容: 2.1引言 2.2电路的等效变换 2.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4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5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33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 总 学 时:72 讲授学时:72 学 分: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础理论、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 用电路基础理论分析实际电路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将来工作需要准备必要的 电路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路模型及定律 (8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能量 1.4 电阻元件 1.5 电感元件 1.6 电容元件 1.7 电压源和电流源 1.8 受控电源 1.9 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要求: 1. 了解电路模型、电路元件的概念。 2. 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3. 掌握发出功率和吸收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 4. 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 安特性。 5.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6. 了解电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4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引言 2.2 电路的等效变换 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4 电阻的 Y 形连接和Δ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5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6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7输入电阻 教学要 求 L.理解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2.熟练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特性及参数计算。 3.掌握电阻的Y-△变换。 4.熟练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并联特性及计算 5,熟练掌据实际 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6 了解输入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0学时) 数学内容 3.1电路的图 3.2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3支路电流法 3.4回路电流法 3.5网升电流沙 3.6结点电压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支路电流法 2.熟练掌握回路电流法 3.熟练掌握结点电压法。 授课方式: 练习 第四章:电略定理 (8学时) 教学内容: 4.1叠加定理 42替代定西 4.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4勘根定理、互易定理和对偶原理 4.5运算放大器电路模型和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教学要求: 1.基本堂据齐性定理、替代定理」 2.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并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了解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和对偶原理 4.了解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分析。 授课方式: 讲授+练习 第五章:相量法 (4学时) 教学内容 5.1复数 5.2正弦量 5.3相量法的基础
34 2.6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7 输入电阻 教学要求: 1. 理解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2. 熟练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特性及参数计算。 3. 掌握电阻的 Y-△变换。 4. 熟练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并联特性及计算。 5. 熟练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6. 了解输入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0 学时) 教学内容: 3.1 电路的图 3.2 KCL 和 KVL 的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电流法 3.4 回路电流法 3.5 网孔电流法 3.6 结点电压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支路电流法。 2.熟练掌握回路电流法。 3.熟练掌握结点电压法。 授课方式: 讲授+练习 第四章:电路定理 (8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叠加定理 4.2 替代定理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4 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和对偶原理 4.5 运算放大器电路模型和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教学要求: 1.基本掌握齐性定理、替代定理。 2.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并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了解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和对偶原理。 4.了解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分析。 授课方式: 讲授+练习 第五章:相量法 (4 学时) 教学内容: 5.1 复数 5.2 正弦量 5.3 相量法的基础
5.4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数学要求 1,堂握复数运算法则 2.正确理解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的意义 3.熟练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和相量图 4.熟练掌握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的相量形式。 5,熟练堂握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授课方式: 并授+练习 第六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4学时) 教学内容: 6.1阻抗和导纳 6.2阻抗(导纳)的串联、并联 6.3电路的相量图 6.4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6月工1图 6,7最大功率传输 6.8串联振由路 6.9并联谐振电路 教学要求: 1.理解阻抗和导纳的概念. 2.掌握阻抗和导纳的串、并联计算 3. 掌握电容、电感的串联、并联时的等效参数计算。 4. 熟练掌握稳态电路的计算及相量图分析 熟练掌握稳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了解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6.基本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7,基本堂握串联谐根和并联烤根的特性 授里方式 讲授+讨论+练习 第七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4学时) 教学内容: 7.1互感 7.2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3变压器原理 7.4理想变压器 教学要求: 1,掌握互感概念 2.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3 了解变压器的原理。 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变比。 授课方式: 讲授
35 5.4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教学要求: 1.掌握复数运算法则 2.正确理解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的意义。 3.熟练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和相量图。 4.熟练掌握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的相量形式。 5.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授课方式: 讲授+练习 第六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4 学时) 教学内容: 6.1 阻抗和导纳 6.2 阻抗(导纳)的串联、并联 6.3 电路的相量图 6.4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5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6 复功率 6.7 最大功率传输 6.8 串联谐振电路 6.9 并联谐振电路 教学要求: 1. 理解阻抗和导纳的概念. 2. 掌握阻抗和导纳的串、并联计算。 3. 掌握电容、电感的串联、并联时的等效参数计算。 4. 熟练掌握稳态电路的计算及相量图分析。 5. 熟练掌握稳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了解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6. 基本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7. 基本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性。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练习 第七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4 学时) 教学内容: 7.1 互感 7.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3 变压器原理 7.4 理想变压器 教学要求: 1. 掌握互感概念。 2. 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3. 了解变压器的原理。 4. 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变比。 授课方式: 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