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三相电路和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6学时) 教学内容 8 相电路 8.2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8.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8.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85理相二相由路的功密 8.6非正弦周期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8.7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对称三相电源的概念。 2.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的表示方法与相量图。 3.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相值和线值之间的关系 4.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 电路归结为 相的计算方法 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6.熟练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7,基本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两表法测量方法 8.基本掌握非正弦周期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及其计算。 9.了解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分析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九章:一阶电路 (10学时) 教学内容: 9.1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9.2 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向应 9.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9.5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9.6一阶由路的响应(研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 1.掌握动态电路初始条件与换路概念。 2.熟练掌握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 司成) 3。了解自由分量和强制分量,稳态和暂态的概今 理解电路的阶跃响应 冲激响应 了解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研究性学习 第十章:二端口网络及非线性电阻电路 (4学时) 教学内容 10.1 端口网络 10.2二端口的方程与参数 10.3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0.4二端口的转移函数和连接
36 第八章:三相电路和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6 学时) 教学内容: 8.1 三相电路 8.2 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8.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8.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8.5 理想三相电路的功率 8.6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8.7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 理解对称三相电源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的表示方法与相量图。 3.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相值和线值之间的关系。 4.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归结为一相的计算方法。 5. 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6. 熟练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7. 基本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两表法测量方法。 8. 基本掌握非正弦周期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及其计算。 9. 了解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分析方法。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九章:一阶电路 (10 学时) 教学内容: 9.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9.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9.5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9.6 二阶电路的响应(研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 1.掌握动态电路初始条件与换路概念。 2.熟练掌握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 响应)。 3. 了解自由分量和强制分量,稳态和暂态的概念。 4.理解电路的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5. 了解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研究性学习 第十章:二端口网络及非线性电阻电路 (4 学时) 教学内容: 10.1 二端口网络 10.2 二端口的方程与参数 10.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0.4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和连接
10.5非线性电阻元件 10.6小信号分析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 掌握二端口的方程与参数 2.基本掌握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3.了解二端口的转移函数和连接方式。 4.了解非线性由阳由路的小信号分析法 授里方式, 讲授+自学+研究性学习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除课程内讲授72学时以外,学生要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电路仿真软件(如EWB、MATLAB)及仿真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网络课堂等方法和手段学习二阶动态电路的分 析、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信号的频谱、 电路 方程的矩阵形式和均匀传输线等章节内容:每章都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勒、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 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时成绩30%。其中测验5%, 出勤和作业10%,期中成绩15% (2)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以闭卷方式考核。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邱关源.电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陈希有.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刘崇新.。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分析(第五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 社,2006. Thomas L.FIoyd美].电路原理(第七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撰写人:张玉 人: 课程负责人:张玉霞
37 10.5 非线性电阻元件 10.6 小信号分析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 1.掌握二端口的方程与参数。 2.基本掌握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3.了解二端口的转移函数和连接方式。 4.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小信号分析法。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研究性学习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除课程内讲授 72 学时以外,学生要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电路仿真软件(如 EWB、MATLAB)及仿真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网络课堂等方法和手段学习二阶动态电路的分 析、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信号的频谱、电路 方程的矩阵形式和均匀传输线等章节内容;每章都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勤、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 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30%。其中测验 5%,出勤和作业 10%,期中成绩 15%。 (2)期末成绩 70%。期末考试以闭卷方式考核。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邱关源.电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陈希有.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刘崇新.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分析(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Thomas L.Floyd[美].电路原理(第七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撰写人:张玉霞 审核人:丁元明 课程负责人:张玉霞
《电路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 Experiment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16 其中实验学时:16 总学分:0.5 其中实验学分:0.5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6 必做项目数:6 选做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4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电路原理实验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电路的感性认识 步巩固所学的理 论知识。 通过实 使学生学习电路的联接方法和常用电气设备及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路分 析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 通过各次实验的电路联接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分析 电路故障产 因及解决方法的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论。 4.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电工电子实验台、数字万用表、示波器、数字交流毫伏表、变阻器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学时实验实验实验每组 名称 分配属性类型要求人数 1、验证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电 流定律)和第二定律(电压定 1 基本电路定理 2、验证叠加原理, 了解电源 专业 验证必做1 验证 单独作用的实验方法。 基础 3、验证戴维南定理,掌握测 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 般方法 2典型电信号的 示波器的使用:测量正 波信号的波形参数:测量矩形 专业 综合必做1 观察与测量 基 波信号的波形参数。 R-C串联电路、R-L串联电路 的测量:R-L一C串联电路的 正稳本亦流 3 电路相量的矿 (选作)。 学会交流仪表 的使用,研究交流电路电压、 验证必做1 究 电流之间的相量关系。学会使 用功率表
38 《电路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 Experiment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16 其中实验学时:16 总学分:0.5 其中实验学分:0.5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6 必做项目数:6 选做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4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电路原理实验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电路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 使学生学习电路的联接方法和常用电气设备及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路分 析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 2.通过各次实验的电路联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分析 电路故障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的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论。 4.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电工电子实验台、数字万用表、示波器、数字交流毫伏表、变阻器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属性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基本电路定理 验证 1、验证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电 流定律)和第二定律(电压定 律) 2、验证叠加原理,了解电源 单独作用的实验方法。 3、验证戴维南定理,掌握测 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 一般方法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1 2 典型电信号的 观察与测量 学习示波器的使用;测量正弦 波信号的波形参数;测量矩形 波信号的波形参数。 2 专业 基础 综合 必做 1 3 正弦稳态交流 电路相量的研 究 R-C 串联电路、R-L 串联电路 的测量;R-L-C 串联电路的 测量(选作)。学会交流仪表 的使用,研究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之间的相量关系。学会使 用功率表。 2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1
学习日光灯测量电路的连接 4日光灯电路 及参数测量:研究提高功率因2 专业 基础 综合必做1 数的方法 设 电路并测量、记录其 一阶电路暂态 过渡过程的波形,设计微分电 5 3 专业 时程的研究 路和积分电路,并进行实验验 基础 设计必做1 证。 、设一个IC由联由路 并利用该电路完成谐振特性 LC串联谐振 的测试。 6 电路的研究 2、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绘制 3 专业 设计必做1 LC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以 基础 及求取谐振频率、通频带带宽 和品质因数。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 内容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 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 格中数据的小数位 符合规范要求,学生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 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 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视为放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包括:出勤、平 日成绩、操作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 出勤:占10%。 平日成绩:占60%。平日成绩为每个实验项目成绩的平均值。每个实验项目 成绩以课堂综合表现及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为依据综合评定,包括:预习(10 分)+课堂操作(40)+课后报告(50)。 操作考核: 考核方式:实际操作 五、教材及考 考书 1.教材:谢新开编写.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大连大学校内印刷,2009年。 2.主要参考书: (1)刘玉成编.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0. (2)胡学林杨乃琪编.电路实验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秦杏荣主 电路实验基础. 上海: 出版 005 (4)曹才开,陆秀令,龙卓珉等编著.电路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耀写人:谢新开 审核人 元 课程负责人:谢新开
39 4 日光灯电路 学习日光灯测量电路的连接 及参数测量;研究提高功率因 数的方法. 2 专业 基础 综合 必做 1 5 一阶电路暂态 过程的研究 设计 R-C 电路并测量、记录其 过渡过程的波形,设计微分电 路和积分电路,并进行实验验 证。 3 专业 基础 设计 必做 1 6 RLC 串联谐振 电路的研究 1、设计一个 RLC 串联电路, 并利用该电路完成谐振特性 的测试。 2、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绘制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以 及求取谐振频率、通频带带宽 和品质因数。 3 专业 基础 设计 必做 1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 内容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 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 格中数据的小数位要符合规范要求。学生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 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 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视为放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包括:出勤、平 日成绩、操作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 出勤:占 10%。 平日成绩:占 60%。平日成绩为每个实验项目成绩的平均值。每个实验项目 成绩以课堂综合表现及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为依据综合评定,包括:预习(10 分)+课堂操作(40)+课后报告(50)。 操作考核:占 30%。考核方式:实际操作。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谢新开编写.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大连大学校内印刷,2009 年. 2.主要参考书: (1)刘玉成编.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0. (2)胡学林 杨乃琪编.电路实验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秦杏荣主编.电路实验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曹才开, 陆秀令, 龙卓珉等编著.电路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撰写人:谢新开 审核人:丁元明 课程负责人:谢新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e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继电路原理课程后,电气类、自控类和电子类等专 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部分,其目 的和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通过半导体元件如何实现对模拟信号的放大以及对电路 的控制等基本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课 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和应用、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和负反馈放大电 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4学时) 教学内容: 11由子系统与信号 1.2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电子系统模型、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2.掌握模拟放大电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3授课方式: 讲授 第二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6学时) 教学内容 2.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2PN结的形成及特性 2.3半导体二极管 2.4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5特殊一极管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掌握PN结的形成和特性 3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4.了解 些特殊的半导体二极管 授课方式 讲授
4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e 总 学 时:64 讲授学时:64 学 分: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继电路原理课程后,电气类、自控类和电子类等专 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部分,其目 的和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通过半导体元件如何实现对模拟信号的放大以及对电路 的控制等基本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课 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和应用、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和负反馈放大电 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电子系统模型、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2.掌握模拟放大电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3.授课方式: 讲授 第二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6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2 PN 结的形成及特性 2.3 半导体二极管 2.4 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2.5 特殊二极管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掌握 PN 结的形成和特性。 3.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4.了解一些特殊的半导体二极管。 授课方式: 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