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地方志 研究元代历史,地方志中的有关史料日益为学者们所重视。这类史料, 在元代纂修的方志中固然较多地存在,在明,清两代编纂的方志中,也时有 发现;它们的涉及面很广,山川形势、地理沿革、物产状况、经济生活、赋 役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方组织、阶级斗争、名胜古迹、人物传记、 艺文图籍等,无不与之有关。虽然就每一种具体的方志而言,其涉及面不可 能如此广泛,它们之间的价值也各有差别,但就总体而言,则确是如此。其 中有些史料既不见于明初官修的《元史》,甚至也不见于元人的文集。如果 说史学界前辈陈垣先生当年曾主要依据元人文集的有关史料而撰成其名著 《元代西域人华化考》,则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年代里,将有人依据方志中有 关元代的史料,写出别开生面的论著。当前的关键是:我国现存方志卷帙浩 繁,这一宝库中的有关史料尚有待人们认真去发掘。这里只能将现存的元代 方志分别介绍于下。 《大元大一统志》 官修。至元二十二年(1285),忽必烈下令“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 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纲,聘鸿生硕士立局置属,庀其 事”,具体由秘书监负责此项工作。秘书监于至元二十三年试图根据“汉儿 田地里”原有的文字图册450册,加上“回回图册”,将其合成“一个图子”。 至元二十四年,又得到了湖南秀才虞应龙编成的《统同志》稿本,其数量颇 为可观,达两驿船之多,再加上在其他各地采集到的图志,进行综合添改, 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了此书的大部,“编类天下地理志书,备载天 下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产、风俗、里至、宦迹、人物,赐名《大 统志》”。凡483册,计787卷。但边远地区的有关资料这次并未收齐, 因而这些地区的图志也未编出。成宗即位后,遵其祖父忽必烈的遗愿,继续 这项编纂工作。在他即位不久,云南、辽阳等边远地区陆续“报到沿革及各 处州县多有分拨陆改不同去处”,乃以集贤大学士卜兰禧、昭文大学士秘书 监岳铉主其事,于大德二年(1298)二月编成云南等处图志通计58册。次 年,又编成辽阳等处图志并至元《大一统志》全部目录共计8册。大德四、 五两年,又对原已编就的787卷《大一统志》进行仔细校勘并添改沿革,在 此基础上组织人力抄清。直到大德七年(1303),才最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 繁的巨著,共600册,1300卷,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书中并有“彩画 地理图本”①。 本书的编纂时间前后长达18年之久。本书是一部地方总志,涉及面广 ①《大元大一统志》的编纂情况,均见《秘书监志》卷四《纂修》,《广仓学窘丛书》甲类第一集
第六节 地方志 研究元代历史,地方志中的有关史料日益为学者们所重视。这类史料, 在元代纂修的方志中固然较多地存在,在明,清两代编纂的方志中,也时有 发现;它们的涉及面很广,山川形势、地理沿革、物产状况、经济生活、赋 役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方组织、阶级斗争、名胜古迹、人物传记、 艺文图籍等,无不与之有关。虽然就每一种具体的方志而言,其涉及面不可 能如此广泛,它们之间的价值也各有差别,但就总体而言,则确是如此。其 中有些史料既不见于明初官修的《元史》,甚至也不见于元人的文集。如果 说史学界前辈陈垣先生当年曾主要依据元人文集的有关史料而撰成其名著 《元代西域人华化考》,则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年代里,将有人依据方志中有 关元代的史料,写出别开生面的论著。当前的关键是:我国现存方志卷帙浩 繁,这一宝库中的有关史料尚有待人们认真去发掘。这里只能将现存的元代 方志分别介绍于下。 《大元大一统志》 官修。至元二十二年(1285),忽必烈下令“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 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纲,聘鸿生硕士立局置属,庀其 事”,具体由秘书监负责此项工作。秘书监于至元二十三年试图根据“汉儿 田地里”原有的文字图册 450 册,加上“回回图册”,将其合成“一个图子”。 至元二十四年,又得到了湖南秀才虞应龙编成的《统同志》稿本,其数量颇 为可观,达两驿船之多,再加上在其他各地采集到的图志,进行综合添改, 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了此书的大部,“编类天下地理志书,备载天 下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产、风俗、里至、宦迹、人物,赐名《大 一统志》”。凡 483 册,计 787 卷。但边远地区的有关资料这次并未收齐, 因而这些地区的图志也未编出。成宗即位后,遵其祖父忽必烈的遗愿,继续 这项编纂工作。在他即位不久,云南、辽阳等边远地区陆续“报到沿革及各 处州县多有分拨陆改不同去处”,乃以集贤大学士卜兰禧、昭文大学士秘书 监岳铉主其事,于大德二年(1298)二月编成云南等处图志通计 58 册。次 年,又编成辽阳等处图志并至元《大一统志》全部目录共计 8 册。大德四、 五两年,又对原已编就的 787 卷《大一统志》进行仔细校勘并添改沿革,在 此基础上组织人力抄清。直到大德七年(1303),才最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 繁的巨著,共 600 册,1300 卷,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书中并有“彩画 地理图本”①。 本书的编纂时间前后长达 18 年之久。本书是一部地方总志,涉及面广, ① 《大元大一统志》的编纂情况,均见《秘书监志》卷四《纂修》,《广仓学窘丛书》甲类第一集
《元史·地理志》多取材于此书,《大明一统志》当亦以此为蓝本。 此书所引事迹,如大都寺观之壮丽,古迹之纷繁,多他书所未见。书中 延安路狄青、韩琦等人事迹均出《宋史》,但与今本《宋史》多不合,因其 所据是元初所修《宋史》,而非现存的元末脱脱所修的《宋史》所致。此书 于元至正六年(1346)曾有刻本,今仅存其残本。明万历进士焦竑《国史经 籍志》卷三称“《元一统志》一千卷”,表明此书当时尚散失不多。魏源《海 国图志》载:“闻国初昆山徐尚书修一统志时,元一统志尚存,而灾于传是 楼之劫。”本书散失经过,于此可见一斑,金毓黻曾有辑本并加考证,收 在《辽海丛书》内。后赵万里又加辑录,分成10卷,名《元一统志》,1968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云南志略》、《至元嘉禾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大德南海志》 《云南志略》1卷,李京撰。京字景山,河间人,大德五年(1301)任 乌撒(今云南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宣慰副使,参与了镇压当地少数 民族起义的活动。作者在其任职期间,“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 四卷”。原书早佚。陶宗仪《说郛》收有1卷,为“云南总叙”和“诸夷 风俗”两部分,并非完本。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很有价值,因为它是元代 有关云南民族状况的较为详尽的文献 本书现存《说郛》本以商务印书馆本较佳,而《说郛》宛委堂本虽亦收 有此书,但内容较少。 《至元嘉禾志》32卷,徐硕纂。硕曾任嘉兴路教授。此书修于至元甲申 (1284),至戊子岁(1288)刊行。此书记元嘉兴路事。嘉禾为宋秀州(后 改嘉兴府)郡名。全书凡43门,序次甚详。“其时江南初入版图,惟沿革 城社、户口、赋税、学校、廨舍、邮置数门稍有增改,其余大率沿宋《志》 之旧文耳。 本书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大德昌国州图志》7卷,冯福京修,郭荐纂。福京,潼川(今四川 台)人,昌国州(今浙江定海)判官。荐,乡贡进士,鄞县教谕。书成于大 德二年(1298)七月,原本卷首有三图,故名图志,今图缺而志存。全书分 为8门:《叙州》、《叙赋》、《叙山》、《叙水》、《叙物产》、《叙官》、 《叙人》、《叙祠》。多记当代事,然较简略,对了解当地赋税、学校、寺 观及其占地状况等均有史料价值。 2《海国图志》卷二,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 虞集:《云南志序》,《道园学古录》卷五。 ①钱大昕:《跋至元嘉禾志》,《潜研堂文集》卷二九
《元史·地理志》多取材于此书,《大明一统志》当亦以此为蓝本。 此书所引事迹,如大都寺观之壮丽,古迹之纷繁,多他书所未见。书中 延安路狄青、韩琦等人事迹均出《宋史》,但与今本《宋史》多不合,因其 所据是元初所修《宋史》,而非现存的元末脱脱所修的《宋史》所致。此书 于元至正六年(1346)曾有刻本,今仅存其残本。明万历进士焦竑《国史经 籍志》卷三称“《元一统志》一千卷”,表明此书当时尚散失不多。魏源《海 国图志》载:“闻国初昆山徐尚书修一统志时,元一统志尚存,而灾于传是 楼之劫。”②本书散失经过,于此可见一斑,金毓黻曾有辑本并加考证,收 在《辽海丛书》内。后赵万里又加辑录,分成 10 卷,名《元一统志》,1968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云南志略》、《至元嘉禾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大德南海志》 《云南志略》1 卷,李京撰。京字景山,河间人,大德五年(1301)任 乌撒(今云南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宣慰副使,参与了镇压当地少数 民族起义的活动。作者在其任职期间,“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 四卷”③。原书早佚。陶宗仪《说郛》收有 1 卷,为“云南总叙”和“诸夷 风俗”两部分,并非完本。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很有价值,因为它是元代 有关云南民族状况的较为详尽的文献。 本书现存《说郛》本以商务印书馆本较佳,而《说郛》宛委堂本虽亦收 有此书,但内容较少。 《至元嘉禾志》32 卷,徐硕纂。硕曾任嘉兴路教授。此书修于至元甲申 (1284),至戊子岁(1288)刊行。此书记元嘉兴路事。嘉禾为宋秀州(后 改嘉兴府)郡名。全书凡 43 门,序次甚详。“其时江南初入版图,惟沿革、 城社、户口、赋税、学校、廨舍、邮置数门稍有增改,其余大率沿宋《志》 之旧文耳。”① 本书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大德昌国州图志》7 卷,冯福京修,郭荐纂。福京,潼川(今四川三 台)人,昌国州(今浙江定海)判官。荐,乡贡进士,鄞县教谕。书成于大 德二年(1298)七月,原本卷首有三图,故名图志,今图缺而志存。全书分 为 8 门:《叙州》、《叙赋》、《叙山》、《叙水》、《叙物产》、《叙官》、 《叙人》、《叙祠》。多记当代事,然较简略,对了解当地赋税、学校、寺 观及其占地状况等均有史料价值。 ② 《海国图志》卷二,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 ③ 虞集:《云南志序》,《道园学古录》卷五。 ① 钱大昕:《跋至元嘉禾志》,《潜研堂文集》卷二九
此书有《四库全书》本、《宋元四明六志》本 《大德南海志》陈大震、吕桂孙纂修。书成于大德八年(1304)。原书 20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卷六至十),其中有关元代广州的 赋税、物产以及舶货等记载很有价值,特别是卷七《舶货》后附“诸蕃国 名,是研究当时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本书除上述残存的元大德刻本外,《永 乐大典》残卷中亦保存了该志的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卷一九○五至一九○ 七,《广·广州府》门。 《延祐四明志》、《至顺镇江志》、 《齐乘》、《至正四明续志》 《延祐四明志》20卷,袁桷(1266-1327)等撰。桷字伯长,号清容居 士,元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自大德初年起,历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国史院编修官,集贤直学士,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等职,“朝廷制 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元史》卷一七二有传。书成于延祐七年(1320), 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 渠》、《赋役》等12考,每考各系小序。作者熟悉风土掌故,本书材料较 丰富,考证较精审,为当时所推重。 原书20卷,现缺卷九至十一。有《宋元四明六志》本、《四库全书 本 《至顺镇江志》21卷,俞希鲁纂。希鲁字用中,永嘉平阳(今浙江平阳) 人。从其父德邻侨寓镇江。曾官从仕郎,衢州路江山县尹。宋濂为其撰《俞 先生墓碑》①。此书前列郡县表、官制表,次分地理、风俗、户口、土产、 田土、赋税、山水、神庙、僧寺、道观、学校等27门,研究元史的同行们 认为这是元代编得最好的一部方志,对于研究元代地方政府组织、城市经 济、赋税制度、宗教活动都很有好处。例如,书中关于也里可温教的记载, 就是珍贵的史料。 本书常见的版本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鲍氏刻本,1990年江苏古 籍出版社排印本。 《齐乘》6卷,于钦纂。钦字思容,益都人,历官国子助教,兵部侍郎, 益都路总管。时人柳贯为之撰《于思容墓志铭》①。此书所叙以益都、般阳 (治今山东淄川)、济南三路为主,附述高唐、禹城、聊城、东阿等州县, 分为沿革、分野、山川、郡邑等8门。《四库简明目录》称本书:“首尾淹 贯,而叙述不冗不漏,在元代地志之中,极为有法。”其实此书着重古今沿 革,对当代制度等则甚为简略,为人们提供的史料并不多。 ①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一。 ①见《柳待制文集》卷十一
此书有《四库全书》本、《宋元四明六志》本。 《大德南海志》陈大震、吕桂孙纂修。书成于大德八年(1304)。原书 20 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 5 卷(卷六至十),其中有关元代广州的 赋税、物产以及舶货等记载很有价值,特别是卷七《舶货》后附“诸蕃国” 名,是研究当时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本书除上述残存的元大德刻本外,《永 乐大典》残卷中亦保存了该志的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卷一九○五至一九○ 七,《广·广州府》门。 《延祐四明志》、《至顺镇江志》、 《齐乘》、《至正四明续志》 《延祐四明志》20 卷,袁桷(1266—1327)等撰。桷字伯长,号清容居 士,元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自大德初年起,历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国史院编修官,集贤直学士,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等职,“朝廷制 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元史》卷一七二有传。书成于延祐七年(1320), 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 渠》、《赋役》等 12 考,每考各系小序。作者熟悉风土掌故,本书材料较 丰富,考证较精审,为当时所推重。 原书 20 卷,现缺卷九至十一。有《宋元四明六志》本、《四库全书》 本。 《至顺镇江志》21 卷,俞希鲁纂。希鲁字用中,永嘉平阳(今浙江平阳) 人。从其父德邻侨寓镇江。曾官从仕郎,衢州路江山县尹。宋濂为其撰《俞 先生墓碑》①。此书前列郡县表、官制表,次分地理、风俗、户口、土产、 田土、赋税、山水、神庙、僧寺、道观、学校等 27 门,研究元史的同行们 认为这是元代编得最好的一部方志,对于研究元代地方政府组织、城市经 济、赋税制度、宗教活动都很有好处。例如,书中关于也里可温教的记载, 就是珍贵的史料。 本书常见的版本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鲍氏刻本,1990 年江苏古 籍出版社排印本。 《齐乘》6 卷,于钦纂。钦字思容,益都人,历官国子助教,兵部侍郎, 益都路总管。时人柳贯为之撰《于思容墓志铭》①。此书所叙以益都、般阳 (治今山东淄川)、济南三路为主,附述高唐、禹城、聊城、东阿等州县, 分为沿革、分野、山川、郡邑等 8 门。《四库简明目录》称本书:“首尾淹 贯,而叙述不冗不漏,在元代地志之中,极为有法。”其实此书着重古今沿 革,对当代制度等则甚为简略,为人们提供的史料并不多。 ① 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一。 ① 见《柳待制文集》卷十一
本书有元至正刻本及明刻本,常见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至正四明续志》12卷,王元恭纂。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 北正定)人。至元六年(1340)任庆元路(治今宁波)总管,续补《延祐四 明志》而撰此书。书成于至正二年(1342),内容有沿革、土风、职官、人 物、城邑、山川、河渠、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类,其中 关于“市舶物货”的记载,为研究海外贸易的重要资料。本书有《宋元四明 六志》本 《至正金陵新志》、《昆山郡志》、 《无锡县志》、《析津志》 《至正金陵新志》15卷,张铉纂。铉字用鼎,光州(今河南潢川)人, 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书成于至正四年(1344),分地理图、山川志、官守 志、田赋志、兵防志等17门。本书详于历史沿革,其他部分比较简略,但 其中关于元代官制、兵制的记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有元刻本、元刻明修补本传世。《四库全书》亦收有此书,惟书名 误作《至大金陵新志》。 《昆山郡志》6卷,杨潓纂。作者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元昆山州州 治即今江苏太仓,系当时一个新兴的港口,此书载有关于海运和市舶的资 料。常见版本为《太仓旧志五种》本 《无锡县志》4卷,王仁辅纂。作者字文友,梁溪人。他刻苦读书,颇 有学问,里人倪昭基延以教其弟瓒。是书成于至正元年(1341),四库馆臣 谓其“不著撰人名氏”,“是明初所修也”。未必正确。南京图书馆有旧抄 本,谓是书作者为“元巩昌王仁辅”,共3册。 《析津志》熊梦祥撰。梦详字自得,江西丰城人,人称松云道人。元末, 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 年九十余。作者出任崇文监期间,不但有接触大量内府藏书和文献资料的机 会,而且可周览大都(今北京)及所属地区的山川名胜,对当地作实地的考 察,为撰写本书创造了条件。 元大都旧称为析津。析津本古冀州之地。辽时改称南京析津府,治析津 宛平(即今北京西南)。故本书为最早记述今北京地区的一部专门志书,是 研究这一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书中对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 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惜原书早已亡佚,今由北京 图书馆善本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佚而成,名 《析津志辑佚》,1983年北京古籍岀版社岀版,可窥其梗概
本书有元至正刻本及明刻本,常见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至正四明续志》12 卷,王元恭纂。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 北正定)人。至元六年(1340)任庆元路(治今宁波)总管,续补《延祐四 明志》而撰此书。书成于至正二年(1342),内容有沿革、土风、职官、人 物、城邑、山川、河渠、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类,其中 关于“市舶物货”的记载,为研究海外贸易的重要资料。本书有《宋元四明 六志》本。 《至正金陵新志》、《昆山郡志》、 《无锡县志》、《析津志》 《至正金陵新志》15 卷,张铉纂。铉字用鼎,光州(今河南潢川)人, 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书成于至正四年(1344),分地理图、山川志、官守 志、田赋志、兵防志等 17 门。本书详于历史沿革,其他部分比较简略,但 其中关于元代官制、兵制的记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有元刻本、元刻明修补本传世。《四库全书》亦收有此书,惟书名 误作《至大金陵新志》。 《昆山郡志》6 卷,杨譓纂。作者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元昆山州州 治即今江苏太仓,系当时一个新兴的港口,此书载有关于海运和市舶的资 料。常见版本为《太仓旧志五种》本。 《无锡县志》4 卷,王仁辅纂。作者字文友,梁溪人。他刻苦读书,颇 有学问,里人倪昭基延以教其弟瓒。是书成于至正元年(1341),四库馆臣 谓其“不著撰人名氏”,“是明初所修也”。未必正确。南京图书馆有旧抄 本,谓是书作者为“元巩昌王仁辅”,共 3 册。 《析津志》熊梦祥撰。梦详字自得,江西丰城人,人称松云道人。元末, 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 年九十余。作者出任崇文监期间,不但有接触大量内府藏书和文献资料的机 会,而且可周览大都(今北京)及所属地区的山川名胜,对当地作实地的考 察,为撰写本书创造了条件。 元大都旧称为析津。析津本古冀州之地。辽时改称南京析津府,治析津 宛平(即今北京西南)。故本书为最早记述今北京地区的一部专门志书,是 研究这一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书中对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 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惜原书早已亡佚,今由北京 图书馆善本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佚而成,名 《析津志辑佚》,1983 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可窥其梗概
第七节诗文集 《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 《元文类》70卷,本名《国朝文类》,苏天爵编。本书是元代最重要的 部总集,编者生平事迹可参见《元朝名臣事略》条。苏天爵以20年的努 力,“搜摭国初至今(元顺帝即位之初—一引者)名人所作,若歌诗、赋颂、 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凡得 若干首,为七十卷”。其编选与取舍的原则如下:“然所取者,必其有系于 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致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 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全书共收诗、文八百余篇(其中大半为文),按 文体分作43类。时人陈旅评论说,“百年文物之英,尽在是矣”。 《元文类》对于元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不少元代的重 要文献,赖其保存,如史料价值极高的《经世大典》现已不存,但我们从《元 文类·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甚至部分“政典”的内容, 如“征伐”、“招捕”等即是显例;又如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 元明善、宋子贞等的文集今均不存,他们的部分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再如, 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我国历史上杰岀的科学家郭守敬的行状,也 仅见于此书。第二,是书收有当时著名文人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 而现存姚燧《牧庵集》的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的妄改,使人感到不知所云, 现赖此书得以恢复其部分原貌,故《元文类》又有校勘的价值。 本书版本通常以《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 大字本为佳而易得。 《天下同文集》前甲集50卷(缺7卷,实存43卷),周南瑞编。南瑞 字敬修,安成人,乡贡进士,《元史》无传,此书编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间, 所收诗文限于元代前期,内容不如《国朝文类》丰富,但其中有些诗文亦为 他书所无,如黄文仲《大都赋》,有助于了解元代政治中心大都的情况;赵 壁的《大藏新增至元法宝记》,有助于了解元代佛教的情况。本书有《雪堂 丛刻》本。 《元诗选》清顾嗣立(1665-1722)编。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今吴 县〕人,博学工诗,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一生博览群 书,著述繁富。全书分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又按天干分为十集,惟癸集 为全书附后之总编,因此初、二、三集均无癸集。本书为规模最大的一部元 诗总集,但仍属选编而非全集性质。编者当时通过各种途径据以采择的元人 专集几近四百家,如今不少诗集已经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其部分。 本书有顾氏秀野草堂刊本,1987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已出初集、二集、 ①以上均见陈旅《国朝文类序》
第七节 诗文集 《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 《元文类》70 卷,本名《国朝文类》,苏天爵编。本书是元代最重要的 一部总集,编者生平事迹可参见《元朝名臣事略》条。苏天爵以 20 年的努 力,“搜摭国初至今(元顺帝即位之初——引者)名人所作,若歌诗、赋颂、 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凡得 若干首,为七十卷”。其编选与取舍的原则如下:“然所取者,必其有系于 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致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 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全书共收诗、文八百余篇(其中大半为文),按 文体分作 43 类。时人陈旅评论说,“百年文物之英,尽在是矣”①。 《元文类》对于元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不少元代的重 要文献,赖其保存,如史料价值极高的《经世大典》现已不存,但我们从《元 文类·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甚至部分“政典”的内容, 如“征伐”、“招捕”等即是显例;又如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 元明善、宋子贞等的文集今均不存,他们的部分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再如, 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的行状,也 仅见于此书。第二,是书收有当时著名文人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 而现存姚燧《牧庵集》的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的妄改,使人感到不知所云, 现赖此书得以恢复其部分原貌,故《元文类》又有校勘的价值。 本书版本通常以《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 大字本为佳而易得。 《天下同文集》前甲集 50 卷(缺 7 卷,实存 43 卷),周南瑞编。南瑞 字敬修,安成人,乡贡进士,《元史》无传,此书编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间, 所收诗文限于元代前期,内容不如《国朝文类》丰富,但其中有些诗文亦为 他书所无,如黄文仲《大都赋》,有助于了解元代政治中心大都的情况;赵 壁的《大藏新增至元法宝记》,有助于了解元代佛教的情况。本书有《雪堂 丛刻》本。 《元诗选》清顾嗣立(1665—1722)编。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今吴 县)人,博学工诗,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一生博览群 书,著述繁富。全书分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又按天干分为十集,惟癸集 为全书附后之总编,因此初、二、三集均无癸集。本书为规模最大的一部元 诗总集,但仍属选编而非全集性质。编者当时通过各种途径据以采择的元人 专集几近四百家,如今不少诗集已经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其部分。 本书有顾氏秀野草堂刊本,1987 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已出初集、二集、 ① 以上均见陈旅《国朝文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