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内科诊疗操作常规 一、血液系统 贫血 【诊断】 一、诊断标准:在非高原地区Hb(成人男性)<120gL,在人女性 <110g/L。 二、病因诊断:按RBC生成减少,破坏过多,血液丢失归纳如下 (一)生成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常见缺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造血功能障碍 (1)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 (2)异常造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骨髓受浸润:见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转移癌。 (二)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缺乏症,海洋性贫血。 2、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红细胞外因素 (1)免疫:各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机械: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理化:烧伤、苯、铅、砷、磺胺: (4)生物:疟疾、溶血性链球菌等
1 普内科诊疗操作常规 一、血液系统 贫 血 【诊断】 一、诊断标准:在非高原地区 Hb(成人男性)<120g/L,在人女性 <110g/L。 二、病因诊断:按 RBC 生成减少,破坏过多,血液丢失归纳如下 (一)生成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常见缺铁、叶酸、维生素 B1-2 缺乏. 2、造血功能障碍 (1)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 (2)异常造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骨髓受浸润:见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转移癌。 (二)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缺乏症,海洋性贫血。 2、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红细胞外因素 (1)免疫:各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机械: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理化:烧伤、苯、铅、砷、磺胺。 (4)生物:疟疾、溶血性链球菌等
三、形态学诊断: (一)正常红细胞性贫血:MCV80-1001,MCH26-32pq,MCHC 320-360g/L。 (仁)大细胞性贫血:MCV>100L,MCH>32pq,MCHC320-360gL。 (三)小细胞性贫血:MCV<80L,MCH<26pg,MCHC320-360g/L。 【治断】根据不同不同病因有下司治疗方法,见备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络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二)一般无脾脏肿大. (三)骨髓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 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血细胞增多。 (四)能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及出血发烧严重程度又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 障。 【治疗】 一、清洁皮肤,避免感染。 二、饭后刷牙,口疾灵漱口,或4%苏达水漱口。 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泄剂。 2
2 三、形态学诊断: (一)正常红细胞性贫血:MCV 80-100 fI,MCH 26-32 pq,MCHC 320-360g/L。 (二)大细胞性贫血:MCV > 100 fI,MCH> 32 pq,MCHC 320-360g/L。 (三)小细胞性贫血:MCV< 80 fI,MCH< 26 pg,MCHC320—360g/L。 【治断】根据不同不同病因有下司治疗方法,见备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络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二)一般无脾脏肿大. (三)骨髓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 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血细胞增多。 (四)能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及出血发烧严重程度又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 障。 【治疗】 一、清洁皮肤,避免感染。 二、饭后刷牙,口疾灵漱口,或 4%苏达水漱口。 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泄剂
四、粒细胞(0.5×10°/L应住属流室。 五、血红蛋白<60g/L,工有心肺功能代偿不全时应输血,最好输压积 红细胞。 六、血小板<20×工0/L时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应输机采血小板。 七、防治感染:需根据血培养结果和适当抗生素。 八、唐利隆2 ngtid至少3月,适用慢性再障。 九、输注脐血或胎肝,应连续应用。 十、环胞菌素A250mgiv输注,有效后逐渐减量。 十一、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5-20mg/kgd,加人生理盐水缓滴,不少于 4-6小时,连用5-8天,同时强地松$0-60mg/d,2周后逐渐减量。 十二、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20-30mg/kgd,并逐渐减量。 十三、有条件者骨髓移植。 缺铁性贫血 【诊断】 一、有明确缺铁病因及贫血临床表现。 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三、血清铁蛋白<2μg/L。 四、骨髓铁染公示内、外铁均(-)。 五、铁剂治疗有效。 【治疗】 一、去除病因
3 四、粒细胞(0.5×109/L 应住属流室。 五、血红蛋白<60g/L,工有心肺功能代偿不全时应输血,最好输压积 红细胞。 六、血小板<20×工 0’/L 时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应输机采血小板。 七、防治感染:需根据血培养结果和适当抗生素。 八、唐利隆 2mg tid 至少 3 月,适用慢性再障。 九、输注脐血或胎肝,应连续应用。 十、环胞菌素 A 250mg iv 输注,有效后逐渐减量。 十一、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5-20mg/kg.d,加人生理盐水缓滴,不少于 4-6 小时,连用 5-8 天,同时强地松$0-60mg/d,2 周后逐渐减量。 十二、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20-30mg/kg.d,并逐渐减量。 十三、有条件者骨髓移植。 缺铁性贫血 【诊断】 一、有明确缺铁病因及贫血临床表现。 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三、血清铁蛋白< 2μg/L。 四、骨髓铁染公示内、外铁均(-)。 五、铁剂治疗有效。 【治疗】 一、去除病因
二、补充铁剂。 (一)硫酸亚铁0.3tid,饭后服,Hb正常后继续服#6月,以贮存铁、避 免复发。 (二)注意铁剂、右旋糖酐铁,用量(ragF(正常Hb-病人Hb)×300+500, 首剂50mg,深部肌肉注射,若无反应,以后每日100mg。 白血病 【分类】工按照自然病程和骨髓中细胞类型及成熟程度为: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目前通用FAB分类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3个亚型(1), L型,原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少,大小较一致。L2型厚淋巴细胞较大, 大小不一致,L3型淋巴细胞较大,胞浆中有空泡,形态较一致。 急非淋白血病,分7个亚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原粒细胞>9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型(M) 原粒>30%,早幼粒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 早幼凿>30% 急性粒一单细胞白血病(M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QM) 急性红白血病QM6) 急性巨粒细胞白血病M) 原巨粒细胞>30% 急性白血病
4 二、补充铁剂。 (一)硫酸亚铁 0.3 tid,饭后服,Hb 正常后继续服#-6 月,以贮存铁、避 免复发。 (二)注意铁剂、右旋糖酐铁,用量(rag)=(正常 Hb-病人 Hb)×300+500, 首剂 50mg,深部肌肉注射,若无反应,以后每日 100mg。 白 血 病 【分类】工按照自然病程和骨髓中细胞类型及成熟程度为: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目前通用 FAB 分类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 3 个亚型(1), L1 -型,原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少,大小较一致。L 2型厚淋巴细胞较大, 大小不一致,L3型淋巴细胞较大,胞浆中有空泡,形态较一致。 急非淋白血病,分 7 个亚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原粒细胞>9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型(M2) 原粒>30%,早幼粒>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早幼凿>30% 急性粒一单细胞白血病(M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急性红白血病(M6) 急性巨粒细胞白血病(M7) 原巨粒细胞>30% 急性白血病
【诊断】 一、起病急骤,有仙血出血,感染发生及其它部位浸润表现。 二、体征中有面色苍白,出血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骨髓病:原始细胞>3%,可确诊。除光镜下细胞形态可确定类型 外,细胞组织化学也是确诊类形的重要、不可少的方法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鉴别 急粒 急淋 急单 过氧化钙 强(+) () →+ 糖原 强 非特异性酯酶 (-) (-) 强(+)能被NaF控制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性隔离. 2、发烧患者应找原因,并应用广谱抗生素。 3、严重贫血输浓缩红细胞,严重出血输机采血小板,严重粒细胞缺乏 应皮下注射G-CSF或GM-CSF,150-300μg/d。 二、化学治疗 1、急淋方案,最基初方案是Vp(V长春新硷,p强地松)。 常用方案V.A.P(A左旋门冬酰胺酶),V.D.PD柔红霉素) V2mg静滴,第一天用。 A10000u静注,第1-3天。 P40-60mg/天,1-7天
5 【诊断】 一、起病急骤,有仙血出血,感染发生及其它部位浸润表现。 二、体征中有面色苍白,出血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骨髓病:原始细胞>3%,可确诊。除光镜下细胞形态可确定类型 外,细胞组织化学也是确诊类形的重要、不可少的方法。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鉴别 急 粒 急 淋 急 单 过氧化钙 强(+) (-) -→ + 糖原 -→+ 强 → 非特异性酯酶 (-) (-) 强(+)能被 NaF 控制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性隔离. 2、发烧患者应找原因,并应用广谱抗生素。 3、严重贫血输浓缩红细胞,严重出血输机采血小板,严重粒细胞缺乏 应皮下注射 G-CSF 或 GM-CSF,150-300μg/d。 二、化学治疗 1、急淋方案,最基初方案是 Vp(V 长春新硷,p 强地松)。 常用方案 V.A.P(A 左旋门冬酰胺酶),V.D.P(D 柔红霉素) V 2mg 静滴,第一天用。 A 10000u 静注,第 1-3 天。 P 40-60mg/天,1—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