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人高复2013届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2012.10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卡号、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诽谤/斐然赎罪/渎职 空旷/粗犷 绰约/卓有成效 B.庠序/佯攻孝悌/缔造 敲诈/令人咋舌少不更事/亘古不变 C.寥廓/谬误摇曳/哽咽瞋目/瞠目结舌愀然/悄无声息 D.兑现/蜕变枷锁/袈裟邮戳/戮力杀敌烙印/恪尽职守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飞来喜讯,不啻久旱逢甘霖,他的夙愿得以实现,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若不是苍天 的眷顾,又如何会有这绝佳契机? B.泰姬陵,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像孩子的梦一般洁白无瑕,如月下的睡莲闪 烁着微光,又似一块羊脂玉,晶荧剔透的光泽与蓝天相辉映,让人神魂颠倒。 C.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茶文化氛围的国家,也是对沏茶有着很多讲究的国家。在千百年 的实践中,紫沙壶泡茶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 D.这座崭新的移民城市,有没有形成一种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生产力?历经三十年的磨 厉,“深圳精神”的内涵是否有所升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 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 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进入高三以来,张三同学晚上总是连续学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节假日也从不休 息娱乐,其精神可嘉,其做法则不足为训 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 手称快,为他加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 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
建人高复 2013 届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2012.10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卡号、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诽.谤/斐.然 赎.罪/渎.职 空旷./粗犷. 绰.约/卓.有成效 B.庠.序/佯.攻 孝悌./缔.造 敲诈./令人咋.舌 少不更.事/亘.古不变 C.寥.廓/谬.误 摇曳./哽咽. 瞋.目/瞠.目结舌 愀.然/悄.无声息 D.兑.现/蜕.变 枷.锁/袈.裟 邮戳./戮.力杀敌 烙.印/恪.尽职守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飞来喜讯,不啻久旱逢甘霖,他的夙愿得以实现,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若不是苍天 的眷顾,又如何会有这绝佳契机? B.泰姬陵,虽历经 300 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像孩子的梦一般洁白无瑕,如月下的睡莲闪 烁着微光,又似一块羊脂玉,晶荧剔透的光泽与蓝天相辉映,让人神魂颠倒。 C.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茶文化氛围的国家,也是对沏茶有着很多讲究的国家。在千百年 的实践中,紫沙壶泡茶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 D.这座崭新的移民城市,有没有形成一种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生产力?历经三十年的磨 厉,“深圳精神”的内涵是否有所升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 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 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进入高三以来,张三同学晚上总是连续学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节假日也从不休 息娱乐,其精神可嘉,其做法则不足为训 ....。 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 手称快 ...,为他加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 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
B.据初步分析,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 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C.针对此次海底严重的溢油事故,相关责任公司已着手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并表示将采 取必要措施,以预防不再发生此类事件。 D.在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 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贏家 5.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4分) 篇《历史题该怎么考》的文章中举到这样一组对比材料 日本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次 日清战争(注:我们叫作甲午战争),20世纪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注:我们叫做抗日战 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而近因在哪里?如 果日本赢了,是羸在什么地方?输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同样的内容,我们的教科书上是这样 出题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 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4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 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 细的阐释。 7.结合语境,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外句子表达得更加鲜明,为什么?(4分) 情境:“焦点访谈”节目针对当前所发生的死亡惨重的矿难迸行评论。 ①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让人震惊,让人心痛,更让人对那 些失职的领导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到底有没有得到落实? ②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震动,人们指责那些 失职的领导,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 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
B.据初步分析,造成 254 人遇难、35 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 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C.针对此次海底严重的溢油事故,相关责任公司已着手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并表示将采 取必要措施,以预防不再发生此类事件。 D.在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 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5.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4 分) 一篇《历史题该怎么考》的文章中举到这样一组对比材料: 日本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 100 年打一次仗,19 世纪打了一次 日清战争(注:我们叫作甲午战争),20 世纪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注:我们叫做抗日战 争),21 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而近因在哪里?如 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同样的内容,我们的教科书上是这样 出题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 ——————————————————————————————————————— —— 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4 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 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 细的阐释。 ——————————————————————————————————————— — 7.结合语境,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外句子表达得更加鲜明,为什么?(4 分) 情境:“焦点访谈”节目针对当前所发生的死亡惨重的矿难进行评论。 ①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让人震惊,让人心痛,更让人对那 些失职的领导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到底有没有得到落实? ②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震动,人们指责那些 失职的领导,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 ——————————————————————————————————————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 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
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 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 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 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 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 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 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 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 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 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 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 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 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
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 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 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 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 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 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 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 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 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 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 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 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 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
一定要编织出—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 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 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 正是祭祀仪式的部分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8.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文 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这 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是 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 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练,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 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 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 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 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10.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 就是如何结束生命。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20分) 一条望海的狗汪逸芳
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 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 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 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8.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文 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 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这 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是 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 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练,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 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 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 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 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10.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 就是如何结束生命。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1—15 题。(20 分) 一条望海的狗 汪逸芳
我们上岛的时候看见一只狗,一只毛色黑得像闪电的年轻的狗。它躲着我们走,紧紧地 缩着身子往山墙上靠,眼睛里满是惊慌 狗怕人?怕到这种程度,好像很奇怪。 陪我们参观的海署书记说:它怕人。真是怕人。因为岛上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这么多人是多少呢?充其量二三十个。这么些人能算得上多么?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 一天不是睁开眼就能看见三五十个人? 如今没有人的地方才稀奇。我们就是冲着这个到乡野寻趣。而这个落迦山还算是东海的 一个大岛,有“地有绿化,还因为近陆地,条件相对比较好,偶尔会有人上岛来玩。狗应该 不是第一次见生人,然而它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大的队伍,还是怕足了我们 书记带着我们参观了灯塔守护人的驻地,干净、整洁,房间里纤尘不染。如今电缆从海 底过来,有了电,有了冰箱,还能电脑上网,但守塔人依然艰苦,这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他们是年年月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时尚的网上生活叫做“挑战72小时极限”,再 有什么“极地生存”一类的活动,是人在富足有余、富贵有闲的情况下与自己拧着走,试图看 看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查査与自然能够亲近的程度有多深。 其实,我们的灯塔守护人才是真正在默默地挑战极限。 成了家的丈夫早已不像刚结婚的时候"健谈”,那时候话多,回来有热情,也总想着把新 鲜事儿拿来讲,一旦把他能讲的讲完,他发现灯塔守护人肚里就这么点东西,年年月月守着 盏灯,当他把光明、把希望都分发给了航海者时,守塔人几近于把自己也点成了一盏闪闪 发亮的但却是沉默寡言的灯:习惯不说话,习惯寂寞,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守护一个岛的 很平淡却又很重要的工作。据说有一个灯塔看守人在孩子出生后回了一趟家,家里“老婆儿 子热炕头"的生活让他十二分地依恋小家,老婆在他走的时候说,你把汪汪带上吧,让它陪 你。于是小岛就多了一样活物:一只土狗。狗狗初来乍到不适应,发疯似地围着岩礁转圈发
我们上岛的时候看见一只狗,一只毛色黑得像闪电的年轻的狗。它躲着我们走,紧紧地 缩着身子往山墙上靠,眼睛里满是惊慌。 狗怕人?怕到这种程度,好像很奇怪。 陪我们参观的海署书记说:它怕人。真是怕人。因为岛上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这么多人是多少呢?充其量二三十个。这么些人能算得上多么?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 一天不是睁开眼就能看见三五十个人? 如今没有人的地方才稀奇。我们就是冲着这个到乡野寻趣。而这个落迦山还算是东海的 一个大岛,有“地”有绿化,还因为近陆地,条件相对比较好,偶尔会有人上岛来玩。狗应该 不是第一次见生人,然而它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大的队伍,还是怕足了我们。 书记带着我们参观了灯塔守护人的驻地,干净、整洁,房间里纤尘不染。如今电缆从海 底过来,有了电,有了冰箱,还能电脑上网,但守塔人依然艰苦,这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他们是年年月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时尚的网上生活叫做“挑战 72 小时极限”,再 有什么“极地生存”一类的活动,是人在富足有余、富贵有闲的情况下与自己拧着走,试图看 看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查查与自然能够亲近的程度有多深。 其实,我们的灯塔守护人才是真正在默默地挑战极限。 成了家的丈夫早已不像刚结婚的时候“健谈”,那时候话多,回来有热情,也总想着把新 鲜事儿拿来讲,一旦把他能讲的讲完,他发现灯塔守护人肚里就这么点东西,年年月月守着 一盏灯,当他把光明、把希望都分发给了航海者时,守塔人几近于把自己也点成了一盏闪闪 发亮的但却是沉默寡言的灯:习惯不说话,习惯寂寞,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守护一个岛的 很平淡却又很重要的工作。据说有一个灯塔看守人在孩子出生后回了一趟家,家里“老婆儿 子热炕头”的生活让他十二分地依恋小家,老婆在他走的时候说,你把汪汪带上吧,让它陪 你。于是小岛就多了一样活物:一只土狗。狗狗初来乍到不适应,发疯似地围着岩礁转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