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2015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卷 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 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熨(y山)帖晕(yain)船友谊(yf)请(j1)屈聱牙 B.殷(yan)红氛围(f通n)果脯(p)载(zdi)歌载舞 C.应(ying)届咯(ka)血掮(qian)客荷(he)枪实弹 D.衡量(ling)薅草(hdo)胡诌(zu)推本溯(s)源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高考结束,相当一部分考生要么尽情玩乐,彻底放松;要么情绪暴躁,无所 适从。其实,这些都是考后综合征的表现 B.诗意的不断消解折射出的是彻骨的悲凉,剩下的只有文人心灵的自我扣问 以及那一份世俗里的无奈与佯狂背后的清醒。 C.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翩翩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韵律,时而诠 释着西方芭蕾风范……四川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西南地区手屈一指! D.我们需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内心的修练来抵御世 俗的侵袭,从而达到人生的大境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叔原本已经答应女儿,这个周末带她去公园里玩。结果周末临时有事, 作为爸爸的他觉得自己失言,挺对不起女儿的。 B.当1215年约翰王在与贵族的冲突中失利并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以后,英 国从此便确立了“国王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既而开创了该国的自由传统。 C.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丝毫没有秋天的凉意,战士们借助这七月流火的天气 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爆发力、耐力和作风纪律训练 D.如果说石虎早年画作还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迹,现在他完全师心自用。特别是 近年佳作,创意迭出,灵心四射,妙趣横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 不要浪费。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B.大约两三年前,雾霾、P∥.5这些词语对老百姓还是新鲜词,而现在防霾、 抗霾已经成了年度热词,“雾霾改变生活,防霾不能放松”,已成为雾霾严重地 区人们的共识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 2015 届高三联考 语文 试题卷 全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 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熨(yù )帖 晕(yùn)船 友谊(yí) 诘(jí)屈聱牙 B. 殷(yān)红 氛围(fēn) 果脯(pú) 载(zài)歌载舞 C. 应(yīng)届 咯(kǎ)血 掮(qián)客 荷(hè)枪实弹 D. 衡量(liáng) 薅草(hāo) 胡诌(zōu) 推本溯(sù)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高考结束,相当一部分考生要么尽情玩乐,彻底放松;要么情绪暴躁,无所 适从。其实,这些都是考后综合征的表现。 B. 诗意的不断消解折射出的是彻骨的悲凉,剩下的只有文人心灵的自我扣问, 以及那一份世俗里的无奈与佯狂背后的清醒。 C. 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翩翩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韵律,时而诠 释着西方芭蕾风范……四川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西南地区手屈一指! D. 我们需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内心的修练来抵御世 俗的侵袭,从而达到人生的大境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叔叔原本已经答应女儿,这个周末带她去公园里玩。结果周末临时有事, 作为爸爸的他觉得自己失言,挺对不起女儿的。 B. 当 1215 年约翰王在与贵族的冲突中失利并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以后,英 国从此便确立了“国王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既而开创了该国的自由传统。 C. 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丝毫没有秋天的凉意,战士们借助这七月流火的天气, 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爆发力、耐力和作风纪律训练。 D. 如果说石虎早年画作还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迹,现在他完全师心自用。特别是 近年佳作,创意迭出,灵心四射,妙趣横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最近,烟台大学 7 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 不要浪费。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B. 大约两三年前,雾霾、PM2.5 这些词语对老百姓还是新鲜词,而现在防霾、 抗霾已经成了年度热词,“雾霾改变生活,防霾不能放松”,已成为雾霾严重地 区人们的共识
C.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中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还可以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D.乡镇公务员虽然在基层工作,和农民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选择在县城买 房、安家,调动工作回县城是许多乡镇公务员内心深处的“希冀”。 5.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 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 不移厉行法治,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③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 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④譬如,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但铁托没了,那个 制度和国家也就都没了 ⑤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 A.③⑤④①②B.④①⑤③②C.③⑤①④②D.④③⑤①②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以下待选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两个你熟悉的作品,分别 写一则一句话书评,要求能表现该作品的写作特色或揭示其主题。(4分) 示例: 《边城》:一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 待选:《水浒传》《红楼梦》《巴黎圣母院》 (1)《》 (2)《》 7.2014年9月,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变“薄”了,其中删 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声骤起,支持 声也不少。对新教材删除古诗这种情况,你是怎么认为的?请表明你的一种观点, 并阐述理由。(4分) (1)观点:_ (2)理由: 8.根据下面一则新闻的信息要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我国党和 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2 月27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 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仪式10点开始,在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南京市主城区 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 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公祭仪式举行的同时, 南京将在北极阁、正觉寺等17处遇难者丛葬地举行各界群众悼念活动;下午举 行世界和平法会;傍晚举行为死难者守灵暨烛光祭活动。每年的祭奠仪式将以中 国国家最高规格举行,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历史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 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
C. 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中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还可以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D. 乡镇公务员虽然在基层工作,和农民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选择在县城买 房、安家,调动工作回县城是许多乡镇公务员内心深处的“希冀”。 5. 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 ②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 不移厉行法治,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③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 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④ 譬如,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但铁托没了,那个 制度和国家也就都没了 ⑤ 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 A.③⑤④①② B.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⑤①② 6.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以下待选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两个你熟悉的作品,分别 写一则一句话书评,要求能表现该作品的写作特色或揭示其主题。(4 分) 示例: 《边城》:一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 待选:《水浒传》《红楼梦》《巴黎圣母院》 ⑴《 》: ⑵《 》: 7. 2014 年 9 月,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变“薄”了,其中删 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声骤起,支持 声也不少。对新教材删除古诗这种情况,你是怎么认为的?请表明你的一种观点, 并阐述理由。(4 分) ⑴观点: ⑵理由: 。 8. 根据下面一则新闻的信息要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0 字)(4 分) 2014 年 1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我国党和 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2 月 27 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仪式 10 点开始,在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南京市主城区 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 1 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 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 1 分钟。公祭仪式举行的同时, 南京将在北极阁、正觉寺等 17 处遇难者丛葬地举行各界群众悼念活动;下午举 行世界和平法会;傍晚举行为死难者守灵暨烛光祭活动。每年的祭奠仪式将以中 国国家最高规格举行,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历史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 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
的概念是“文”,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 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定文学形式的 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 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 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 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 消一切斧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 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 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 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另一种观点似乎缓和 些。一些批评家觉得,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琢磨文采,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 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韩愈的“气盛言宜”包含了不容置疑的主体自信。 “气盛言宜”的命题表明,一个充沛的内心不仅思如泉涌,而且雄辩滔滔一一语 言无疑是主体驱使的工具。 不论真理之源是“道”或者“气”,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犹如一副等 待内容的躯壳,自身无法产生意义。现今看来,“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犹如“气 盛言宜”命题的现代翻版,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这种语言观念的表演 舞台。 在浪漫主义诗人看来,当一个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的时候,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 学形式而苦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远比浪漫主义走得更远。他提出 的命题具有惊世骇俗的风格:“艺术即直觉”。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材料的形式 克罗齐承认直觉形式必须诉诸固定的符号,他形象地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外 射”。尽管如此,克罗齐对于各种固定符号不屑一顾。不管浪漫主义与克罗齐存 在多少差异,对于二者共享的主体信念和“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说来,文学形式 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论题之下力图用艺术的名义聚焦主体与语言之间 对接的领域。苏珊·朗格的结论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换言之, 艺术标志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理想的平衡和互证。不存在没有形式的情感,恰 如不存在没有情感的形式。 (摘自南帆《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见《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9.下列各项有关“气盛言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盛言宜”的命题是说没有必要勤奋地琢磨文辞(文学形式),一个强大 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B.“气盛言宜”和“极炼如不炼”一样,都讲到了文辞(文学形式)问题,都 认为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C.“气盛言宜”中的“气”与“作文害道”中的“道”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 是相对于文辞(文学形式)的内容。 D.“气盛言宜”和“艺术即直觉”一样,对于它们来说,文辞(文学形式)自 身无法产生意义,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思想家轻视文学形式,他们反复阐述过分的文采会扰乱人们的心智,这 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的概念是“文”,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 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定文学形式的 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 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 一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 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 消一切斧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 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 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 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另一种观点似乎缓和一 些。一些批评家觉得,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琢磨文采,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 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韩愈的“气盛言宜”包含了不容置疑的主体自信。 “气盛言宜”的命题表明,一个充沛的内心不仅思如泉涌,而且雄辩滔滔——语 言无疑是主体驱使的工具。 不论真理之源是“道”或者“气”,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犹如一副等 待内容的躯壳,自身无法产生意义。现今看来,“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犹如“气 盛言宜”命题的现代翻版,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这种语言观念的表演 舞台。 在浪漫主义诗人看来,当一个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的时候,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 学形式而苦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远比浪漫主义走得更远。他提出 的命题具有惊世骇俗的风格:“艺术即直觉”。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材料的形式。 克罗齐承认直觉形式必须诉诸固定的符号,他形象地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外 射”。尽管如此,克罗齐对于各种固定符号不屑一顾。不管浪漫主义与克罗齐存 在多少差异,对于二者共享的主体信念和“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说来,文学形式 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论题之下力图用艺术的名义聚焦主体与语言之间 对接的领域。苏珊•朗格的结论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换言之, 艺术标志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理想的平衡和互证。不存在没有形式的情感,恰 如不存在没有情感的形式。 (摘自南帆《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见《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9. 下列各项有关“气盛言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盛言宜”的命题是说没有必要勤奋地琢磨文辞(文学形式),一个强大 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B. “气盛言宜”和“极炼如不炼”一样,都讲到了文辞(文学形式)问题,都 认为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C. “气盛言宜”中的“气”与“作文害道”中的“道”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 是相对于文辞(文学形式)的内容。 D. “气盛言宜”和“艺术即直觉”一样,对于它们来说,文辞(文学形式)自 身无法产生意义,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思想家轻视文学形式,他们反复阐述过分的文采会扰乱人们的心智,这 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B.批评家对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是不反对的,只要 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没有雕琢痕迹,如自然天成。 C.“作文害道”和“气盛言宜”是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而发出的 严厉警告,只是前者比后者缓和一些 D.当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时,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苦恼,这种文学主张 最为适合充当“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11.“郊寒岛瘦”是文学评论家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风的评价,“寒”指语 言清寒枯槁,“瘦”指语言孤峭瘦硬。结合文本观点,这种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 为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魃魃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 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 喧I 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 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 “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 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 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 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黑白 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 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 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 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 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 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 拉出去枪毙。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B. 批评家对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是不反对的,只要 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没有雕琢痕迹,如自然天成。 C. “作文害道”和“气盛言宜”是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而发出的 严厉警告,只是前者比后者缓和一些。 D. 当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时,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苦恼,这种文学主张 最为适合充当“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11.“郊寒岛瘦”是文学评论家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风的评价,“寒”指语 言清寒枯槁,“瘦”指语言孤峭瘦硬。结合文本观点,这种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 为什么?(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1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 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 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 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 ——“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 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 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 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黑白 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 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 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 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 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 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 拉出去枪毙。 3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 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 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 么,黑—一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一一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 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 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 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 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 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文收入《古典之殇一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12.文章以“谁偷走了夜里的黑”为题有何好处?(3分) 1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14.本文写作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文章写了黑夜之黑的许多积极作用,请你另写一种,并说明理由。(4分) 16.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蚕说 (宋)宋庠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臬 是司,惟服勤组紉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 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恩,余 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 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 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 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 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 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 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 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 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 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 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 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文收入《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12. 文章以“谁偷走了夜里的黑”为题有何好处?(3 分) 13.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 分) 14. 本文写作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5. 文章写了黑夜之黑的许多积极作用,请你另写一种,并说明理由。(4 分) 16.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9 分) 蚕说 (宋)宋庠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① 是司,惟服勤组紃②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 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慁③,余 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 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