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赵滨并作宾,与后同。董佑诚曰:当在蒲昌海南少西。)治伊循城, 〔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言,国中有伊循城,不言治伊循城。然鄯善本楼兰,治扦城。此《注》 下云,其俗谓之东故城,则鄯善不复治扌于泥可知。故徐松谓之伊循,地肥美,徙都之。又云,《冯 奉世传》作伊修城,循、修形近错岀。)故楼兰之地也。〔会贞按∶鄯善囯本名楼兰,治扦泥城,故 此称伊循城为楼兰之地。)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传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汉 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守敬按:《西域传》,前王质子在汉,坐法下蚕室。前王死,故不遣。 尉屠耆当是后王质子,然《西域传》称尉屠耆为后王之弟,而《傅介子传》言,当更立前太子之在 汉者,又小有参错。)更名其国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朱《笺》曰:据《汉书·西 域传》,王上脱其字。赵云:按《西域传》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 不作其王也。朱氏乃据黄本托言《汉书》,误矣。守敬按∷黄本作其,不作其王,赵氏亦误。)身在 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顿田积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 〔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 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守敬按:焉耆、龟兹二国,见 《后汉书·西域传》,鄯善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焉耆胜兵六千人,龟兹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 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步厉声曰:王尊建节(朱尊讹作遵。赵改云:《汉 书》作王尊,不从A6。王遵,后汉人,见《隗嚣传》戴作尊。会贞按:明抄本作尊。本篇卷五及 《谷水》篇同。与《汉书》本传合。而洪颐煊据潘岳《西征赋》张景阳《杂诗》李善《注》引《汉 书》,皆作王遵。《公卿表》京辅都尉王尊为京兆尹。谓尊、遵古字通用。不知本作尊,凡作遵者传 抄之误也。王尊事详本篇五卷。)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会贞按:《后汉书·王霸传》 光武南驰至下曲阳,令霸往视滹沱河,霸还,跪曰冰坚可度。光武前至河,河冰亦合。)水德神明 〔朱明上无神字,《笺》日:脱神字。耿恭曰,汉德神明,岂有穷哉?劢语本此。)古今一也步躬 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 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何焯曰:其事无可考。全云:此是《后汉》事,而范《史》袁 《纪》俱不载,故何焯疑之。予直以为诬。范、袁于西域事不为不详,索劢之功如此,即无专传, 不应竟不见于他纪传中。况贰师者,以李广利征大宛,欲破其贰师城,而因以名之也。广利没后 终西京之世,未尝复有任贰师将军者,东京安得复置之乎?屯田楼兰,而以大宛之地名其官,则妄 矣。且将军官尊,岂刺史所得表行。皆燕说也。守敬按:此必华峤、谢沉等书所载,今失传耳。全 氏以为乌有事,未必然也。)其水东注泽。(戴云:按《注》内叙葱岭南河合于阗河,终于此。)泽在 楼兰国北,治扌于泥城,(朱无治字,赵、戴同。赵以扌于泥城属上作大字,以下其俗云云作小字。 是以扌于泥城连泽在楼兰国北为一句。徐松遂节引作泽在扌于泥城。会贞按∶谓泽在城,文乂乖矣。 考《汉书·西堿传》,楼兰国治扌于泥城,郦氏当本作治扌于泥城,与前后叙迳某国南北接言治某城 一列。今本脱治字,读者不审,遂误合上句为一句耳。今补正。董佑诚曰,城当在蒲昌海南,泽即 蒲昌海也,《注》引《西域记》云,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史记·正义》 引《括地志》云,蒲昌海,亦名牢兰海。详见北河下。)其俗谓之东故城,去阳关千六百里,西北去 乌垒(守敬按:乌垒及下墨山并详后。)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赵改三作八, 谓《汉书·西域传》作八。戴改同。会贞按:《汉书》作三,不作八,盖赵误改而戴亦沿之。)西北 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会贞按:车师在今吐鲁番,以地望准之,西北当作东北。)土地沙卤,少田 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 担粮迎送汉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赵云,按此处有脱文。会贞按:下句遥承泽在楼兰 国句,此无脱文,何赵氏既分为大小字而又自忘其体例耶?)故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朱泽作海, 赵同,戴据上文其水东注泽改。守敬按:徐松曰,海因国得名,牢楼,一声之转。)释氏《西域记》 曰: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赵改东于作于东,戴仍。)至鄯善,入牢兰海者也 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迳屈茨、(会贞按:屈茨即龟兹,详 下。)乌夷、(赵乌改亻舄。戴仍。会贞按:黄本作乌。《唐西域记》一,阿耆尼国,旧曰乌耆。慧林
水经注疏 31 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赵滨并作宾,与后同。董佑诚曰:当在蒲昌海南少西。)治伊循城, (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言,国中有伊循城,不言治伊循城。然鄯善本楼兰,治扦城。此《注》 下云,其俗谓之东故城,则鄯善不复治扌于泥可知。故徐松谓之伊循,地肥美,徙都之。又云,《冯 奉世传》作伊修城,循、修形近错出。)故楼兰之地也。(会贞按:鄯善国本名楼兰,治扦泥城,故 此称伊循城为楼兰之地。)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传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汉 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守敬按:《西域传》,前王质子在汉,坐法下蚕室。前王死,故不遣。 尉屠耆当是后王质子,然《西域传》称尉屠耆为后王之弟,而《傅介子传》言,当更立前太子之在 汉者,又小有参错。)更名其国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朱《笺》曰:据《汉书·西 域传》,王上脱其字。赵云:按《西域传》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 不作其王也。朱氏乃据黄本托言《汉书》,误矣。守敬按::黄本作其,不作其王,赵氏亦误。)身在 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顿田积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 (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 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守敬按:焉耆、龟兹二国,见 《后汉书·西域传》,鄯善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焉耆胜兵六千人,龟兹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 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 步厉声曰:王尊建节,(朱尊讹作遵。赵改云:《汉 书》作王尊,不从A6。王遵,后汉人,见《隗嚣传》。戴作尊。会贞按:明抄本作尊。本篇卷五及 《谷水》篇同。与《汉书》本传合。而洪颐煊据潘岳《西征赋》、张景阳《杂诗》李善《注》引《汉 书》,皆作王遵。《公卿表》京辅都尉王尊为京兆尹。谓尊、遵古字通用。不知本作尊,凡作遵者传 抄之误也。王尊事详本篇五卷。)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会贞按:《后汉书·王霸传》, 光武南驰至下曲阳,令霸往视滹沱河,霸还,跪曰冰坚可度。光武前至河,河冰亦合。)水德神明, (朱明上无神字,《笺》曰:脱神字。耿恭曰,汉德神明,岂有穷哉?劢语本此。)古今一也 步躬 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ん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 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何焯曰:其事无可考。全云:此是《后汉》事,而范《史》、袁 《纪》俱不载,故何焯疑之。予直以为诬。范、袁于西域事不为不详,索劢之功如此,即无专传, 不应竟不见于他纪传中。况贰师者,以李广利征大宛,欲破其贰师城,而因以名之也。广利没后, 终西京之世,未尝复有任贰师将军者,东京安得复置之乎?屯田楼兰,而以大宛之地名其官,则妄 矣。且将军官尊,岂刺史所得表行。皆燕说也。守敬按:此必华峤、谢沉等书所载,今失传耳。全 氏以为乌有事,未必然也。)其水东注泽。(戴云:按《注》内叙葱岭南河合于阗河,终于此。)泽在 楼兰国北,治扌于泥城,(朱无治字,赵、戴同。赵以扌于泥城属上作大字,以下其俗云云作小字。 是以扌于泥城连泽在楼兰国北为一句。徐松遂节引作泽在扌于泥城。会贞按:谓泽在城,文义乖矣。 考《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治扌于泥城,郦氏当本作治扌于泥城,与前后叙迳某国南北接言治某城 一列。今本脱治字,读者不审,遂误合上句为一句耳。今补正。董佑诚曰,城当在蒲昌海南,泽即 蒲昌海也,《注》引《西域记》云,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史记·正义》 引《括地志》云,蒲昌海,亦名牢兰海。详见北河下。)其俗谓之东故城,去阳关千六百里,西北去 乌垒(守敬按:乌垒及下墨山并详后。)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赵改三作八, 谓《汉书·西域传》作八。戴改同。会贞按:《汉书》作三,不作八,盖赵误改而戴亦沿之。)西北 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会贞按:车师在今吐鲁番,以地望准之,西北当作东北。)土地沙卤,少田, 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 担粮迎送汉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赵云,按此处有脱文。会贞按:下句遥承泽在楼兰 国句,此无脱文,何赵氏既分为大小字而又自忘其体例耶?)故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朱泽作海, 赵同,戴据上文其水东注泽改。守敬按:徐松曰,海因国得名,牢楼,一声之转。)释氏《西域记》 曰: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赵改东于作于东,戴仍。)至鄯善,入牢兰海者也。 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迳屈茨、(会贞按:屈茨即龟兹,详 下。)乌夷、(赵乌改亻舄。戴仍。会贞按:黄本作乌。《唐西域记》一,阿耆尼国,旧曰乌耆。慧林
水经注疏 《音义》云,古曰婴夷,或曰乌夷,或曰乌耆。《西域图考》,即焉耆也。焉耆见后。)禅善,(朱《笺》 曰,李克家云,禅当作鄯。赵云:按何焯云,禅、鄯音同,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入牢兰 海者也。(会贞按:郦氏上言南河注泽,谓之牢兰海。后言北河注氵幼泽,即蒲昌海。叙所入之处 名称各殊。胡渭遂分图牢兰海、蒲昌海为二。不知《经》云岀于阗之源,与岀葱岭之源,同注蒲昌 海。《注》于南河,既引《西域记》,自于阗东北入牢兰海,又接叙北河,引《西域记》二支北流 入牢兰海。则是南北二河,并入一海。牢兰海即蒲昌海,审矣。其名称错出者,盖郦氏好奇杂采, 以广异闻。全书之例皆然,今特发凡于此 其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岀焉。〔会贞按:枝流详下。)北河自疏勒迳流南河之北。(朱 此以上二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云∶考《注》文,葱岭河自岐沙谷分为二,此叙北河迳疏 勒、温宿、姑墨、龟兹、墨山、注滨、楼兰,入蒲昌海,不得与《经》淆紊。全、赵改同。今改正 守敬按:王先谦曰,疏勒,《后汉书》有传,亦见《魏志》注及后魏、隋、唐《纪》《传》。《唐书》 云,一曰亻去沙。《西域记》,亻去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正言宜云室利讫粟多底。董佑 诚曰,《汉书·西域传》,疏勒国南至莎车,捐毒国东至疏勒,莎车国西至疏勒,则疏勒在莎车西北 捐毒之东,葱岭河东流所经。《唐志》称,疏勒镇三面皆山,自于阗镇西北至疏勒镇,千二百三十里 又称,疏勒西南λ葱岭,则即今之喀什噶尔也。至耿汬所守疏勒堿,非疏勒囯治,《通鉴》注所辨甚 确。此《注》引之,盖偶失检耳。今哈喇库勒,东岀至喀什噶尔城南,为喀什噶尔河。会贞按∷疏 勒今为疏勒直隶厅。)《汉书·西域传》日: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里,东西六千里,河出 其中。朱西域上有释氏二字,《笺》曰:孙汝澄云,《汉书·西域传》无此文,当作释氏《西域记》。 赵依改。戴删二字云:按以上约举《汉书·西域传》之文,释氏二字衍。)暨于温宿之南,〔守敬按 温宿囯详下。)左合枝水。枝水(朱不重枝水二字,赵同。戴增。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尉头 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温宿国西至尉头三百里。疏勒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温宿去长安八千 百五十里,是温宿、疏勒东西相距约千里,与今乌什至喀什噶尔略同。其中大岀绵亘,尉头在温 宿之西,故与疏勒山道不通。今固勒扎巴什诸山是也。喀什噶尔河东流,迳叶尔羌北,又东流迳乌 什南。)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朱东与上西字互讹,赵、戴同。会贞按:上文 先言北河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后言北河至疏勒迳流南河之北,则枝流分岀,在疏勒之西,此当作 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乃传抄者将西东二字互倒耳。)又东北与疏勒北山 水合。水岀北溪,东南流迳疏勒城下。〔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城北山麓,有水,同源异流。北曰赫 色勒,南曰特尔墨楚克。东南流复合,入喀什噶尔河。又有木什河、特们河,皆入赫色勒河,当即 《注》所称疏勒北山水也。)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全南上增《汉书·西域传》曰六字,云此下三 句,是引《汉书》,故当有此句。赵从之。守敬按∶郦氏叙西域诸国,率本《汉书·西域传》,多不 标书名,全、赵何独于此臆增耶?)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朱《笺》曰:宋本无西 字。赵云:按《汉书·西域传》有西字,朱氏妄引宋本。守敬按:《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 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岀大宛、康居、奄蔡,是疏勒 为北道所由,正当大宛、康居西道。此并大月氏言之,盖疏勒西带葱岭,岀南道者,逾葱岭亦经其 境也。)释氏《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 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守敬按:《耿恭传》 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后王者,车师后王也,故左鹿蠡王击车师,杀后王而攻金蒲。及 耿恭据疏勒后,车师叛,与匈奴共攻恭。又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此疏勒城在车 师之确证,胡三省辨之,谓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是也勃说误矣。而洪亮吉又以安西州白墩 子傍之疏勒泉当之,是尚在玉门关内,何以《恭传》云范羌随王蒙俱岀塞迎恭乎?尤非也。《后汉书》 注,金蒲城即延州,蒲昌县城,为今阜康县地,则疏勒城亦在阜康境矣。)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 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守敬按 《耿恭传》贰师将军章怀《注》,贰师,大宛中城名。昔武帝使李广利伐大宛,期至贰师城,因以为
水经注疏 32 《音义》云,古曰婴夷,或曰乌夷,或曰乌耆。《西域图考》,即焉耆也。焉耆见后。)禅善,(朱《笺》 曰,李克家云,禅当作鄯。赵云:按何焯云,禅、鄯音同,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入牢兰 海者也。(会贞按:郦氏上言南河注泽,谓之牢兰海。后言北河注氵幼泽,即蒲昌海。叙所入之处, 名称各殊。胡渭遂分图牢兰海、蒲昌海为二。不知《经》云出于阗之源,与出葱岭之源,同注蒲昌 海。《注》于南河,既引《西域记》,自于阗东北入牢兰海,又接叙北河,引《西域记》二支北流, 入牢兰海。则是南北二河,并入一海。牢兰海即蒲昌海,审矣。其名称错出者,盖郦氏好奇杂采, 以广异闻。全书之例皆然,今特发凡于此。 其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会贞按:枝流详下。)北河自疏勒迳流南河之北。(朱 此以上二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云:考《注》文,葱岭河自岐沙谷分为二,此叙北河迳疏 勒、温宿、姑墨、龟兹、墨山、注滨、楼兰,入蒲昌海,不得与《经》淆紊。全、赵改同。今改正。 守敬按:王先谦曰,疏勒,《后汉书》有传,亦见《魏志》注及后魏、隋、唐《纪》、《传》。《唐书》 云,一曰亻去沙。《西域记》,亻去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正言宜云室利讫粟多底。董佑 诚曰,《汉书·西域传》,疏勒国南至莎车,捐毒国东至疏勒,莎车国西至疏勒,则疏勒在莎车西北, 捐毒之东,葱岭河东流所经。《唐志》称,疏勒镇三面皆山,自于阗镇西北至疏勒镇,千二百三十里, 又称,疏勒西南入葱岭,则即今之喀什噶尔也。至耿恭所守疏勒城,非疏勒国治,《通鉴》注所辨甚 确。此《注》引之,盖偶失检耳。今哈喇库勒,东出至喀什噶尔城南,为喀什噶尔河。会贞按::疏 勒今为疏勒直隶厅。)《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里,东西六千里,河出 其中。朱西域上有释氏二字,《笺》曰:孙汝澄云,《汉书·西域传》无此文,当作释氏《西域记》。 赵依改。戴删二字云:按以上约举《汉书·西域传》之文,释氏二字衍。)暨于温宿之南,(守敬按: 温宿国详下。)左合枝水。枝水(朱不重枝水二字,赵同。戴增。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尉头 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温宿国西至尉头三百里。疏勒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温宿去长安八千 三百五十里,是温宿、疏勒东西相距约千里,与今乌什至喀什噶尔略同。其中大出绵亘,尉头在温 宿之西,故与疏勒山道不通。今固勒扎巴什诸山是也。喀什噶尔河东流,迳叶尔羌北,又东流迳乌 什南。)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朱东与上西字互讹,赵、戴同。会贞按:上文 先言北河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后言北河至疏勒迳流南河之北,则枝流分出,在疏勒之西,此当作 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乃传抄者将西东二字互倒耳。)又东北与疏勒北山 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迳疏勒城下。(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城北山麓,有水,同源异流。北曰赫 色勒,南曰特尔墨楚克。东南流复合,入喀什噶尔河。又有木什河、特们河,皆入赫色勒河,当即 《注》所称疏勒北山水也。)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全南上增《汉书·西域传》曰六字,云此下三 句,是引《汉书》,故当有此句。赵从之。守敬按:郦氏叙西域诸国,率本《汉书·西域传》,多不 标书名,全、赵何独于此臆增耶?)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朱《笺》曰:宋本无西 字。赵云:按《汉书·西域传》有西字,朱氏妄引宋本。守敬按:《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 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是疏勒 为北道所由,正当大宛、康居西道。此并大月氏言之,盖疏勒西带葱岭,出南道者,逾葱岭亦经其 境也。)释氏《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 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守敬按:《耿恭传》, 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后王者,车师后王也,故左鹿蠡王击车师,杀后王而攻金蒲。及 耿恭据疏勒后,车师叛,与匈奴共攻恭。又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此疏勒城在车 师之确证,胡三省辨之,谓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是也 勃说误矣。而洪亮吉又以安西州白墩 子傍之疏勒泉当之,是尚在玉门关内,何以《恭传》云范羌随王蒙俱出塞迎恭乎?尤非也。《后汉书》 注,金蒲城即延州,蒲昌县城,为今阜康县地,则疏勒城亦在阜康境矣。)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 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守敬按: 《耿恭传》贰师将军章怀《注》,贰师,大宛中城名。昔武帝使李广利伐大宛,期至贰师城,因以为
水经注疏 号。)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岀。〔守敬按:李广利拔刀刺山事,《汉书》本传不载。耿恭引语,见《东 观汉记》又《御览》三百四十五引《汉书》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大宛,军中无水,拔佩刀刺 山,飞泉涌出。与《恭传》小有异同,岂今本《汉书·李广利传》有脱漏欤?《寰宇记》,悬泉水 名神泉,在敦煌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按《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 还,士卒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此以获济。又敦煌石室新出《沙州志》云 悬泉水在州东一百三十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 少至,水即少。《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 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是贰师刺山泉涌,确有其事,且确有其地矣。)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 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 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土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 初元年,章帝纳司徒鲍昱之言〔朱章帝讹作明帝。赵云:按建初是章帝年号,郦氏误记。《后汉书·耿 恭传》,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则明帝字误无疑。戴改章帝。)遣兵救之。至柳中,以 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下,载高昌壁。元欧阳圭斋《高 昌亻契氏家传》云,高昌者,今哈喇和绰也。徐松曰,今名哈喇和卓在吐鲁番广安城东六十里,即 后汉之柳中。)攻交河城,(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囯治交河堿,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 交河。《后汉书》同。徐松曰,今吐鲁番广安城西二十里雅尔湖,有故城,周七里,即古交河城。) 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羌遥呼曰 〔朱遥讹作迳,《笺》曰:《后汉书》作遥。戴、赵改。)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 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守敬按:据《耿恭传》二十六人下,有随路死没,至玉门惟余十三人二 语,方接衣履云云,此删节,义不全。)形容枯槁,相依而还。〔守敬按:自汉水平至此,《后汉书·耿 恭传》文。)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枝作北。戴改《注》,改作枝。戴云:今 考《注》文,北河至温宿合枝河,因叙枝河迳疏勒、莎车,至温宿而入北河,此枝河所迳,不得为 北河。盖《注》讹作《经》,于是枝河北河相乱,后人妄改耳。全、赵改《注》同,仍北。守敬按 仍非也。王先谦曰,《后汉书》,莎车有《传》。《魏志》注,三国时属疏勒。后魏为渠莎国。董佑诚 曰,《西域传》,疏勒南至莎车,莎车西至疏勒,南至蒲犁。此《注》言枝河东迳莎车国南,则汉莎 车城,在叶尔羌北境,并在北河之北,当今叶尔羌所属巴尔楚克诸地。其境则南有叶尔羌地,故疏 勒南至莎车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莎车国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 四十六里。疏勒国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十里。言莎车去长安、都护, 于疏勒,似莎车在疏勒之西。于是《后汉书·西域传》因之。莎车国下云:东去洛阳万九百五十里。 疏勒国下云,去洛阳万三百里。并云,莎车东北至疏勒。不知《汉书·西域传》里数多误,未尽可 据。盖莎车确在疏勒东南,可即以《西域传》定之。《传》云,莎车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疏勒南至 莎车五百六十里。就莎车言,莎车在疏勒之东。就疏勒言,莎车在疏勒之南。合观之,是莎车在疏 勒之东南无疑。又有可旁证者:蒲犁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 百五十里,东北至莎车五百四十里,疏勒在北,莎车在东,则莎车在疏勒之东南,明矣。故郦氏叙 北河枝水,自疏勒东迳莎车,至为有识。惟汉时,自车师前国,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则疏勒在河北,莎车在河南。诸地志皆以叶尔羌当莎 车,而《注》叙北河枝水迳莎车南,则在河北,与《汉书》至莎车为南道之说不合。董氏曲为调停 谓莎车城在北河之北,兼南有叶尔羌地,殊为牵强。当郦氏之误,又疑此句是叙北河之文,本作北 河又东迳莎车北,在前迳流南河之北下,而错出不动声色于此也。今为莎车直隶州。)治莎车城,西 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汉书·西域传》莎车国下文。其蒲犁国下云,东至莎车五百四 十里。徐松曰,五当作七,盖以莎车国文为据。然考蒲犁与依耐近,《传》云,蒲梨北至疏勒五百五 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则依耐在蒲犁之南。传云依耐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安得蒲犁至莎 车七百四十里耶?则蒲犁国文作五是,莎车国文作七,非也。徐氏本详考耳。)汉武帝开西域,屯田
水经注疏 33 号。)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守敬按:李广利拔刀刺山事,《汉书》本传不载。耿恭引语,见《东 观汉记》。又《御览》三百四十五引《汉书》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大宛,军中无水,拔佩刀刺 山,飞泉涌出。与《恭传》小有异同,岂今本《汉书·李广利传》有脱漏欤?《寰宇记》,悬泉水, 一名神泉,在敦煌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按《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 还,士卒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此以获济。又敦煌石室新出《沙州志》云, 悬泉水在州东一百三十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 少至,水即少。《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 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是贰师刺山泉涌,确有其事,且确有其地矣。)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 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 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 初元年,章帝纳司徒鲍昱之言,(朱章帝讹作明帝。赵云:按建初是章帝年号,郦氏误记。《后汉书·耿 恭传》,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则明帝字误无疑。戴改章帝。)遣兵救之。至柳中,以 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下,载高昌壁。元欧阳圭斋《高 昌亻契氏家传》云,高昌者,今哈喇和绰也。徐松曰,今名哈喇和卓在吐鲁番广安城东六十里,即 后汉之柳中。)攻交河城,(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 交河。《后汉书》同。徐松曰,今吐鲁番广安城西二十里雅尔湖,有故城,周七里,即古交河城。) 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羌遥呼曰: (朱遥讹作迳,《笺》曰:《后汉书》作遥。戴、赵改。)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 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守敬按:据《耿恭传》二十六人下,有随路死没,至玉门惟余十三人二 语,方接衣履云云,此删节,义不全。)形容枯槁,相依而还。(守敬按:自汉水平至此,《后汉书·耿 恭传》文。)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枝作北。戴改《注》,改作枝。戴云:今 考《注》文,北河至温宿合枝河,因叙枝河迳疏勒、莎车,至温宿而入北河,此枝河所迳,不得为 北河。盖《注》讹作《经》,于是枝河北河相乱,后人妄改耳。全、赵改《注》同,仍北。守敬按: 仍非也。王先谦曰,《后汉书》,莎车有《传》。《魏志》注,三国时属疏勒。后魏为渠莎国。董佑诚 曰,《西域传》,疏勒南至莎车,莎车西至疏勒,南至蒲犁。此《注》言枝河东迳莎车国南,则汉莎 车城,在叶尔羌北境,并在北河之北,当今叶尔羌所属巴尔楚克诸地。其境则南有叶尔羌地,故疏 勒南至莎车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莎车国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 四十六里。疏勒国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十里。言莎车去长安、都护,远 于疏勒,似莎车在疏勒之西。于是《后汉书·西域传》因之。莎车国下云:东去洛阳万九百五十里。 疏勒国下云,去洛阳万三百里。并云,莎车东北至疏勒。不知《汉书·西域传》里数多误,未尽可 据。盖莎车确在疏勒东南,可即以《西域传》定之。《传》云,莎车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疏勒南至 莎车五百六十里。就莎车言,莎车在疏勒之东。就疏勒言,莎车在疏勒之南。合观之,是莎车在疏 勒之东南无疑。又有可旁证者:蒲犁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 百五十里,东北至莎车五百四十里,疏勒在北,莎车在东,则莎车在疏勒之东南,明矣。故郦氏叙 北河枝水,自疏勒东迳莎车,至为有识。惟汉时,自车师前国,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则疏勒在河北,莎车在河南。诸地志皆以叶尔羌当莎 车,而《注》叙北河枝水迳莎车南,则在河北,与《汉书》至莎车为南道之说不合。董氏曲为调停, 谓莎车城在北河之北,兼南有叶尔羌地,殊为牵强。当郦氏之误,又疑此句是叙北河之文,本作北 河又东迳莎车北,在前迳流南河之北下,而错出不动声色于此也。今为莎车直隶州。)治莎车城,西 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汉书·西域传》莎车国下文。其蒲犁国下云,东至莎车五百四 十里。徐松曰,五当作七,盖以莎车国文为据。然考蒲犁与依耐近,《传》云,蒲梨北至疏勒五百五 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则依耐在蒲犁之南。传云依耐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安得蒲犁至莎 车七百四十里耶?则蒲犁国文作五是,莎车国文作七,非也。徐氏本详考耳。)汉武帝开西域,屯田
水经注疏 于此。(守敬按:后文轮台下徙屯田莎车,即此事也。《汉书·西域传·总序》称,徙屯田,田于北 胥囗。徐松曰,下言披莎车,故《水经注》以为自轮台徙莎车。第通检《汉书》,绝不见莎车屯田之 事,且远于乌垒千余里,非都护与田官相近之意,疑莎车为车师之讹。徙田北胥囗,即下传别屯车 师,特《水经注》已然,是郦氏所见《汉书》,已同今本。)有铁山,出青玉。(守敬按:《汉书·西 域传》莎车下文。徐松曰,今叶尔羌河所经密尔岱山。出青玉。《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剞闾氏 乃命剞闾氏供养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天子祭铁山。《御览》以为即莎车国铁山。)枝河又东迳温宿 囯南,(朱此句讹作《经》,又讹作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戴改《注》,并此改枝,之改又,移南于国 下,云:考上下文皆叙枝河所迳,全、赵改《注》同,改又称南亦同,惟仍北。守敬按:仍北亦非 也。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至温宿。后属龟兹,见《魏志》注及《北史·西 域传》。今为温宿直隶州。)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会贞按:《汉 书·西域传》乌孙国下云,治赤谷城。徐松曰,《后魏书》居赤谷城,后西徙葱岭中。是乌孙在山南 之证。今阿克苏城北盐山,土色纯赤,疑是其地。又曰,《河水注》水导姑墨西北,历赤沙山东南流 迳姑墨国西。赤沙山疑即赤谷。今之盐山。姑墨西北,正温宿之北,是徐氏以盐山为乌孙所居之赤 谷,在汉北山之南矣。但考《西域传》,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接。 又乌贪訾离国,西与乌孙接。匈奴、乌贪在北山之北,康居、大宛在北山之西北,是乌孙地全在北 山北,不应其城独在山南,则其南虽与龟兹、温宿等国接,实隔山也。考《唐志》云,大石城。又 曰,温肃州,西北三十里至粟楼峰,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即乌孙所治赤山 城也。据此则赤谷在山北无疑,足知徐说之误。惟《唐书》温肃去赤谷里数,与《汉书》不合,盖 汉温宿城远在唐温肃州之南也。)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温宿国下文。) 于此枝河右入北河。(戴云:按《注》内叙枝河终于此。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河,自喀什噶尔城南 东流,迳巴尔楚克城南,入乌什南界,别无支流河北近大山,以此《注》言之,当自喀什噶尔城南 分枝水北流,又东随山麓东行,迳巴尔楚克城诸地,至乌什南界,合为一。古今或有变徙也)北河 又东迳姑墨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以下皆《注》内叙葱岭北河所迳。全、 赵改同,惟割南字属下异。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温宿,至姑墨。 亦见《莎车传》下。《魏志》注后属龟兹。《后魏书》作姑默。《唐书》,自龟兹赢六百里,通小沙碛 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今为拜城县。《西域图考》,今阿克苏属之哈喇裕勒衮军 台地。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温宿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今阿 克苏城距鸟什城里数略同。自阿克苏城南渡河,循和阗河有道,通和阗城。即马行十五日之道。《唐 志》,拨换城,一曰姑墨州,西二百里至温肃州。自换拨南至于阗镇城,并与《汉书》及今地合。今 喀什噶尔河东流,自乌什南迳阿克苏南,又东南,即与叶尔羌来之南河会,通为塔里木河。)姑墨川 水注之。〔朱姑上有入字,全谓南入二字为句,赵同。戴删入字。守敬按:戴删,是也。)水导姑墨 西北赤沙山,(朱脱水字,戴、赵增。戴赤上增历字。守敬按:姑墨川即出赤砂山,有何不可,而戴 增历字?)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朱脱南城二字。赵据《汉书·西域传》校增,戴增同。) 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下文。)其水又东南流, 右注北河。〔朱河上有波字,赵同。赵云:北波河,谓北循河也。章怀《后汉书》注波,傍也,音讠 皮。又《西域传》作陂。章怀《注》循河曰陂,音波乂反。守敬按:作右注北河,直截了当。波字 明是衍文,赵曲为解说非也。戴改波作河,以河字属下句,增作北河,亦通。董佑诚曰,《唐志》 拨换城西有拨换水,当即姑墨川水。今阿克苏河岀阿克苏西北山,东南流,经阿克苏城西南。乌什 河出乌什西山,迳乌什城北,东流来会。又东,歧为二支,入塔里木河。天山正干,今为汉腾格里 山,亘阿克苏城、库车城北而东。库车北山出硇砂,赤砂山当以此得名。下龟兹水亦迳赤砂山,则 赤砂绵亘甚远也。) 又东迳龟兹国南,(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自莎车东北,经疏勒、尉头、温宿、姑墨至 龟兹,亦见莎车国下。至宋仍为龟兹。《唐书》,一曰邱兹,一日屈兹。《唐西域记》作屈支,皆语音 变转也。元号别失八里。《明史》,别失八里,西域大国也,或曰焉耆,或曰龟兹。《明一统志》作亦
水经注疏 34 于此。(守敬按:后文轮台下徙屯田莎车,即此事也。《汉书·西域传·总序》称,徙屯田,田于北 胥�。徐松曰,下言披莎车,故《水经注》以为自轮台徙莎车。第通检《汉书》,绝不见莎车屯田之 事,且远于乌垒千余里,非都护与田官相近之意,疑莎车为车师之讹。徙田北胥�,即下传别屯车 师,特《水经注》已然,是郦氏所见《汉书》,已同今本。)有铁山,出青玉。(守敬按:《汉书·西 域传》莎车下文。徐松曰,今叶尔羌河所经密尔岱山。出青玉。《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剞闾氏, 乃命剞闾氏供养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天子祭铁山。《御览》以为即莎车国铁山。)枝河又东迳温宿 国南,(朱此句讹作《经》,又讹作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戴改《注》,并此改枝,之改又,移南于国 下,云:考上下文皆叙枝河所迳,全、赵改《注》同,改又称南亦同,惟仍北。守敬按:仍北亦非 也。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至温宿。后属龟兹,见《魏志》注及《北史·西 域传》。今为温宿直隶州。)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会贞按:《汉 书·西域传》乌孙国下云,治赤谷城。徐松曰,《后魏书》居赤谷城,后西徙葱岭中。是乌孙在山南 之证。今阿克苏城北盐山,土色纯赤,疑是其地。又曰,《河水注》水导姑墨西北,历赤沙山东南流, 迳姑墨国西。赤沙山疑即赤谷。今之盐山。姑墨西北,正温宿之北,是徐氏以盐山为乌孙所居之赤 谷,在汉北山之南矣。但考《西域传》,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接。 又乌贪訾离国,西与乌孙接。匈奴、乌贪在北山之北,康居、大宛在北山之西北,是乌孙地全在北 山北,不应其城独在山南,则其南虽与龟兹、温宿等国接,实隔山也。考《唐志》云,大石城。又 曰,温肃州,西北三十里至粟楼峰,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即乌孙所治赤山 城也。据此则赤谷在山北无疑,足知徐说之误。惟《唐书》温肃去赤谷里数,与《汉书》不合,盖 汉温宿城远在唐温肃州之南也。)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温宿国下文。) 于此枝河右入北河。(戴云:按《注》内叙枝河终于此。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河,自喀什噶尔城南 东流,迳巴尔楚克城南,入乌什南界,别无支流河北近大山,以此《注》言之,当自喀什噶尔城南, 分枝水北流,又东随山麓东行,迳巴尔楚克城诸地,至乌什南界,合为一。古今或有变徙也)北河 又东迳姑墨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以下皆《注》内叙葱岭北河所迳。全、 赵改同,惟割南字属下异。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温宿,至姑墨。 亦见《莎车传》下。《魏志》注后属龟兹。《后魏书》作姑默。《唐书》,自龟兹赢六百里,逾小沙碛, 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今为拜城县。《西域图考》,今阿克苏属之哈喇裕勒衮军 台地。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温宿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今阿 克苏城距乌什城里数略同。自阿克苏城南渡河,循和阗河有道,通和阗城。即马行十五日之道。《唐 志》,拨换城,一曰姑墨州,西二百里至温肃州。自换拨南至于阗镇城,并与《汉书》及今地合。今 喀什噶尔河东流,自乌什南迳阿克苏南,又东南,即与叶尔羌来之南河会,通为塔里木河。)姑墨川 水注之。(朱姑上有入字,全谓南入二字为句,赵同。戴删入字。守敬按:戴删,是也。)水导姑墨 西北赤沙山,(朱脱水字,戴、赵增。戴赤上增历字。守敬按:姑墨川即出赤砂山,有何不可,而戴 增历字?)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朱脱南城二字。赵据《汉书·西域传》校增,戴增同。) 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下文。)其水又东南流, 右注北河。(朱河上有波字,赵同。赵云:北波河,谓北循河也。章怀《后汉书》注波,傍也,音讠 皮。又《西域传》作陂。章怀《注》循河曰陂,音波义反。守敬按:作右注北河,直截了当。波字 明是衍文,赵曲为解说非也。戴改波作河,以河字属下句,增作北河,亦通。董佑诚曰,《唐志》, 拨换城西有拨换水,当即姑墨川水。今阿克苏河出阿克苏西北山,东南流,经阿克苏城西南。乌什 河出乌什西山,迳乌什城北,东流来会。又东,歧为二支,入塔里木河。天山正干,今为汉腾格里 山,亘阿克苏城、库车城北而东。库车北山出硇砂,赤砂山当以此得名。下龟兹水亦迳赤砂山,则 赤砂绵亘甚远也。) 又东迳龟兹国南,(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自莎车东北,经疏勒、尉头、温宿、姑墨至 龟兹,亦见莎车国下。至宋仍为龟兹。《唐书》,一曰邱兹,一曰屈兹。《唐西域记》作屈支,皆语音 变转也。元号别失八里。《明史》,别失八里,西域大国也,或曰焉耆,或曰龟兹。《明一统志》作亦
水经注疏 力把力,今为库车直隶厅。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寰宇记》 唐显庆三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故国,正南与于阗城守捉南北相当。正西至拨换五百六十里,又 从拨换西北,经拔达岭至碎叶城。《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旧曰龟兹,西行六百余里,至拔禄迦国, 旧谓姑墨。《唐志》,于阗东兰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今库车城,西至阿克苏南,直和阗之东。西 北由阿克苏度冰山,通伊犁。方位道里皆合。《魏书·西域传》,龟兹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其南三 百里有大河东流,号计式水,即黄河。白山即城北天山。计式水即北河。今塔里木河。自阿克苏城 南,东流,迳库车所属沙雅尔南,亦为额尔句河也。)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 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会贞按:《御览》八百七十 引《西域诸国志》曰,屈茨国有山,夜则有火光,昼则恒烟焉。即此说。又《隋书·西域传》,白山 名阿羯山,常有火及烟,即是出囗冈砂之处。)人取此山石炭,治此山铁,(会贞按:《唐西域记》, 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恒充三十六国用。(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会贞按:《汉书·西域传》, 龟兹能铸治冶。郭氏所本,道元不引《汉书》而引《广志》,盖故示博。)其水南流迳赤沙山。释氏《西 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守敬按:《唐西域记》,屈支国城北四十馀里 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囗。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口、离亦音近,昭怙囗盖 即此雀离也。又按:《北史·西域传》,干又国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 雀离佛图。《集古录》有武平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赤 沙之寺有此名也。又《后汉书·班勇传》,张朗击焉耆,至爵离关,盖以寺名关矣。)又岀山东南流, 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朱北讹作此,戴、赵改。)东川水(朱 东上有又字,赵同,戴删。会贞按:此龟兹川二源之东源,东川水三字是水名,与下文省称川水异, 东上不当有又字,以又东相连为义,戴删是也。)出龟兹东北,(朱龟上有脱文,赵依何焯校增迳字 戴增岀字。会贞按:戴増是也。)赤沙积梨〔朱无历字,赵据何焯校増戴増同。)南流。枝水右岀 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全云:四字《注》中《注》)故延城矣。(守敬按:《汉书·西域传》 龟兹国,治延城。徐松曰,《后汉书·班超传》注引作居延城。《唐书》,王居伊逻卢城。《唐西域记》, 屈支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东通龟兹六 百七十里。此郦氏本姑墨国之文,以释龟兹。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董佑诚曰:《汉书·西 域传》言,轮台以东,接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谓今喀喇沙尔所属布古尔城诸地。以此 《注》推之,轮台在库车河之西,近今库车城也。守敬按:徐松曰,轮台为今玉古尔地,在库车城 东三百二十里。)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会贞 按:徐松曰,轮台国为贰师所屠,故称故。)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朱可讹作有,全 校改,赵、戴改同。)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守敬按:《汉书·西域 传》渠犁国下文。)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总序》文。)于是徙莎车相 去千余里,(守敬按:详前莎车国下。)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 西川。〔董佑诚曰:一源即西川水,枝水左派者。一源即西川水三分中之一水。)东流迳龟兹城南 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注东川水(董佑诚曰:今拜河二源,东曰哈布萨 朗河,西曰穆萨尔河,俱出阿克苏属拜城西北山,合干城西南,东流迳城南,合北来察罕水,又迳 赛里木南而东,赫色尔河出其北山,三水合南流来会。又东迳库车城南而东。库车河出城东北山 水合南流,迳城东来会。又东南注塔里木河。拜河当即《注》之西川,库车河当即《注》之东川。 其西川迳入北河,及枝流分四,二流通东川,故道多不可考。至龟兹城当近今库车城,固无可疑也。 《注》于北大山引《西域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案《回疆通志》,火焰山 自喀喇和卓,历土鲁番喀喇沙尔、库车北一带,山皆赤色,如火焰形,其中产硇砂,常有烟雾涌起, 至夕光焰若炬。盖即《注》所称北大山矣。)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会贞按:《汉书·西域传》 但称乌垒,不言国。王先谦曰,《后书·莎车传》下云,莎车王贤分龟兹为乌垒国,徙妫塞王驷囗为 乌垒王。此未详立国始末,似西汉专取为都护治所,至东汉始立国,故本传无国王两字。今策特尔
水经注疏 35 力把力,今为库车直隶厅。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寰宇记》, 唐显庆三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故国,正南与于阗城守捉南北相当。正西至拨换五百六十里,又 从拨换西北,经拔达岭至碎叶城。《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旧曰龟兹,西行六百余里,至拔禄迦国, 旧谓姑墨。《唐志》,于阗东兰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今库车城,西至阿克苏南,直和阗之东。西 北由阿克苏度冰山,通伊犁。方位道里皆合。《魏书·西域传》,龟兹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其南三 百里有大河东流,号计式水,即黄河。白山即城北天山。计式水即北河。今塔里木河。自阿克苏城 南,东流,迳库车所属沙雅尔南,亦为额尔句河也。)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 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会贞按:《御览》八百七十一 引《西域诸国志》曰,屈茨国有山,夜则有火光,昼则恒烟焉。即此说。又《隋书·西域传》,白山 一名阿羯山,常有火及烟,即是出�冈砂之处。)人取此山石炭,治此山铁,(会贞按:《唐西域记》, 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恒充三十六国用。(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会贞按:《汉书·西域传》, 龟兹能铸冶。郭氏所本,道元不引《汉书》而引《广志》,盖故示博。)其水南流迳赤沙山。释氏《西 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守敬按:《唐西域记》,屈支国城北四十馀里, 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离亦音近,昭怙�盖 即此雀离也。又按:《北史·西域传》,干ヌ国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 雀离佛图。《集古录》有武平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赤 沙之寺有此名也。又《后汉书·班勇传》,张朗击焉耆,至爵离关,盖以寺名关矣。)又出山东南流, 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朱北讹作此,戴、赵改。)东川水(朱 东上有又字,赵同,戴删。会贞按:此龟兹川二源之东源,东川水三字是水名,与下文省称川水异, 东上不当有又字,以又东相连为义,戴删是也。)出龟兹东北,(朱龟上有脱文,赵依何焯校增迳字, 戴增出字。会贞按:戴增是也。)赤沙积梨(朱无历字,赵据何焯校增,戴增同。)南流。枝水右出, 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全云:四字《注》中《注》。)故延城矣。(守敬按:《汉书·西域传》, 龟兹国,治延城。徐松曰,《后汉书·班超传》注引作居延城。《唐书》,王居伊逻卢城。《唐西域记》, 屈支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东通龟兹六 百七十里。此郦氏本姑墨国之文,以释龟兹。)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董佑诚曰:《汉书·西 域传》言,轮台以东,接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谓今喀喇沙尔所属布古尔城诸地。以此 《注》推之,轮台在库车河之西,近今库车城也。守敬按:徐松曰,轮台为今玉古尔地,在库车城 东三百二十里。)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会贞 按:徐松曰,轮台国为贰师所屠,故称故。)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朱可讹作有,全 校改,赵、戴改同。)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守敬按:《汉书·西域 传》渠犁国下文。)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总序》文。)于是徙莎车相 去千余里,(守敬按:详前莎车国下。)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 西川。(董佑诚曰:一源即西川水,枝水左派者。一源即西川水三分中之一水。)东流迳龟兹城南, 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注东川水(董佑诚曰:今拜河二源,东曰哈布萨 朗河,西曰穆萨尔河,俱出阿克苏属拜城西北山,合干城西南,东流迳城南,合北来察罕水,又迳 赛里木南而东,赫色尔河出其北山,三水合南流来会。又东迳库车城南而东。库车河出城东北山, 二水合南流,迳城东来会。又东南注塔里木河。拜河当即《注》之西川,库车河当即《注》之东川。 其西川迳入北河,及枝流分四,二流通东川,故道多不可考。至龟兹城当近今库车城,固无可疑也。 《注》于北大山引《西域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案《回疆通志》,火焰山 自喀喇和卓,历土鲁番喀喇沙尔、库车北一带,山皆赤色,如火焰形,其中产硇砂,常有烟雾涌起, 至夕光焰若炬。盖即《注》所称北大山矣。)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会贞按:《汉书·西域传》 但称乌垒,不言国。王先谦曰,《后书·莎车传》下云,莎车王贤分龟兹为乌垒国,徙妫塞王驷�为 乌垒王。此未详立国始末,似西汉专取为都护治所,至东汉始立国,故本传无国王两字。今策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