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教材 《心理学》 (第2版) 姚本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教材 《心理学》(第 2 版) 姚本先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前言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于科学之林。时光荏苒,经过一个多世纪 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近年来,我 国心理学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国家科技部制定的“全国基础研 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 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有关心理学 的职业已成为我国职业序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 “心理咨询师”、卫生部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人事部认证的“心理保健师”、 共青团认证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等。心理学还成为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到 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有了203个心理学系(所)或心理学专业。不断加 强心理学教材建设正是为了追踪心理学的最新前沿,同时也为了促进心理学的发 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心理学》的第一版是《心理学新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心 理学》的第二版是《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出版。《心理学》第三版是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在体系、内容、观点、形式、 体例等方面进行的更加广泛、更为系统、更具前沿的修订。本次修订的直接动因 除了追踪前沿、追求创新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全国硕士研 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为参照,有机整合了普通心 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其目的是在保持和发扬教材原来优点与特色的 基础上,同时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 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需要。 追求创新是教材修订的初始动力和最终目标,为此,本次教材修订积极探索 全方位的创新。在教材的体系方面,对第二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增加了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言语等新的部分,对人格理论和自我意 识进行了合并,另外重新建构了智能理论、学习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章节 的内容,使得第三版教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构建了 一个由绪论、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理论、智能理论、行为动力理论、人格理论 品德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等内容组成的严密的有内在逻辑性的结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全新的公共 心理学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内容方面,第三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 论、新观点,很多章节都进行了重新改写,其中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等多个部分 是完全新增的。前两版教材,师范性是其主要背景,为了适应心理学研究生入学
2 第三版前言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于科学之林。时光荏苒,经过一个多世纪 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近年来,我 国心理学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 年,国家科技部制定的“全国基础研 究‘十五’计划和 2015 年远景规划”,将心理学确定为 18 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 科之一;2000 年,心理学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有关心理学 的职业已成为我国职业序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 “心理咨询师”、卫生部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人事部认证的“心理保健师”、 共青团认证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等。心理学还成为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到 2008 年,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有了 203 个心理学系(所)或心理学专业。不断加 强心理学教材建设正是为了追踪心理学的最新前沿,同时也为了促进心理学的发 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心理学》的第一版是《心理学新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心 理学》的第二版是《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出版。《心理学》第三版是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在体系、内容、观点、形式、 体例等方面进行的更加广泛、更为系统、更具前沿的修订。本次修订的直接动因 除了追踪前沿、追求创新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全国硕士研 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为参照,有机整合了普通心 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其目的是在保持和发扬教材原来优点与特色的 基础上,同时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 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需要。 追求创新是教材修订的初始动力和最终目标,为此,本次教材修订积极探索 全方位的创新。在教材的体系方面,对第二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增加了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言语等新的部分,对人格理论和自我意 识进行了合并,另外重新建构了智能理论、学习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章节 的内容,使得第三版教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构建了 一个由绪论、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理论、智能理论、行为动力理论、人格理论、 品德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等内容组成的严密的有内在逻辑性的结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全新的公共 心理学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内容方面,第三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 论、新观点,很多章节都进行了重新改写,其中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等多个部分 是完全新增的。前两版教材,师范性是其主要背景,为了适应心理学研究生入学
考试的需要,本次修订减少了与师范性相关的内容。第三版教材对前两版教材保 留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精炼和更新,充实了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增加了很多新 的主题,吸收了很多21世纪以来的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2005年以来 的研究成果。这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体现了教学追踪学术发展的步伐,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教材的体例方面,第三版教材根据学习、教学和 阅读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体例上做了较大的更新,每章新增了“引子”、“资源 链接”等部分,全书增加了中英文主题词索引。本次修订非常强调教材内容的“四 基”即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注重以心理学学科的基 本结构来组织内容,注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来编写教材,以使学生提高基 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 章都设计了“本章内容细目”、“本章内容小结”、“反思与探究”等版块。在教材 的表述方面,第三版修订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清晰,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 许多心理学家的生平介绍,以便让读者感受到心理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精 神,新增了许多图片和表格,力图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原理 性与操作性的有机融合 《心理学》(第三版)是国家精品课程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和集体合作的结 晶。全书由姚本先教授任主编,桂守才、桑青松、周策、方双虎等同志任副主编。 各章修订撰稿的执笔人如下:姚本先(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桂守才(第三章、第五章第一节),周策(第六章第一、二节),蔡芸、许有云(第 七章),桑青松(第八章),方双虎(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 丁园园(第五章第二、三节),全莉娟(第五章第四、五节),王道阳(第六章第 三节)。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和定稿,方双虎、王道阳同志为统稿和定稿做了 大量具体的工作。 《心理学》初版、修订版以及第三版的编写及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 德先生、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先生、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燕 国材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教授、河南大学赵国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 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郜锦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 示最真诚的感谢!另外,葛明贵教授、崔立中教授、任其平教授等同仁挚友对教 材建设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期盼有更多的专家学 者及读者对本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批评指教 《心理学》教材是2000年教育部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8 年又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心理学”国 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成果,期望对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心理学科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姚本先 2009年4月
3 考试的需要,本次修订减少了与师范性相关的内容。第三版教材对前两版教材保 留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精炼和更新,充实了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增加了很多新 的主题,吸收了很多 21 世纪以来的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 2005 年以来 的研究成果。这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体现了教学追踪学术发展的步伐,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教材的体例方面,第三版教材根据学习、教学和 阅读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体例上做了较大的更新,每章新增了“引子”、“资源 链接”等部分,全书增加了中英文主题词索引。本次修订非常强调教材内容的“四 基”即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注重以心理学学科的基 本结构来组织内容,注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来编写教材,以使学生提高基 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 章都设计了“本章内容细目”、“本章内容小结”、“反思与探究”等版块。在教材 的表述方面,第三版修订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清晰,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 许多心理学家的生平介绍,以便让读者感受到心理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精 神,新增了许多图片和表格,力图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原理 性与操作性的有机融合。 《心理学》(第三版)是国家精品课程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和集体合作的结 晶。全书由姚本先教授任主编,桂守才、桑青松、周策、方双虎等同志任副主编。 各章修订撰稿的执笔人如下:姚本先(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桂守才(第三章、第五章第一节),周策(第六章第一、二节),蔡芸、许有云(第 七章),桑青松(第八章),方双虎(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 丁园园(第五章第二、三节),全莉娟(第五章第四、五节),王道阳(第六章第 三节)。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和定稿,方双虎、王道阳同志为统稿和定稿做了 大量具体的工作。 《心理学》初版、修订版以及第三版的编写及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 德先生、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先生、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燕 国材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教授、河南大学赵国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 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郜锦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 示最真诚的感谢!另外,葛明贵教授、崔立中教授、任其平教授等同仁挚友对教 材建设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期盼有更多的专家学 者及读者对本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批评指教。 《心理学》教材是 2000 年教育部规划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2008 年又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心理学”国 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成果,期望对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心理学科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姚本先 2009 年 4 月
第二版前言 1879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德国正式诞生,2004年8月,第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学,神秘的色彩 渐渐隐去,科学的价值不断显现。今天的心理学正日益走进和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面对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进步,加 快心理科学的发展,促进心理学科的建设意义深远。《心理学》(《心理学新论》 修订版)的出版,可谓应时而出。 《心理学新论》面世以来,短短四年十次印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 还多次获得省部级嘉奖,可以说初版教材的编写是成功的。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化,心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初版教材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 一般读者阅读使用过程中开始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文字表达方面,也有结构体系 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修订 初版的《心理学新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教材修订的过程应该是再一次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本次修订的初始动力和最 终目标。首先是体系方面的创新。初版教材的体系立足于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 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内容的师范性特色显著。修订版教 材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仍以师范性为主要背景,同时还关注学 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内容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完整。其次是结构方面的创 新。初版教材的结构简洁紧凑、清晰明了,但不够科学和严谨,尤其是部分内容 重复和交叉,如原第二章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第四章认知发展以及第五章智力 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之间的关系繁琐复杂,难以处理。修订版对此进行了更科学 的建构,使之相对独立而又保持内在联系,这样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 第三是内容方面的创新。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教材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关键。本 次修订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切实体现了教材对学科发 展最新前沿动态的追踪,其中有四章是完全新增的,还有更多的节和目也是新增 加的。而且,我们还对初版中保留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精炼和更新。因此,在内 容方面,修订版教材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理论观点更新。第四是形式上的 创新。必须承认,初版教材在编写体例和文本形式上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美感, 修订版教材在这方面充分吸收了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文本形式,并 加以创新,增加了“本章内容细目”、“本章内容小结”、“讨论与思考题”“推荐
4 第二版前言 1879 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德国正式诞生,2004 年 8 月,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学,神秘的色彩 渐渐隐去,科学的价值不断显现。今天的心理学正日益走进和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面对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进步,加 快心理科学的发展,促进心理学科的建设意义深远。《心理学》(《心理学新论》 修订版)的出版,可谓应时而出。 《心理学新论》面世以来,短短四年十次印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 还多次获得省部级嘉奖,可以说初版教材的编写是成功的。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化,心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初版教材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 一般读者阅读使用过程中开始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文字表达方面,也有结构体系 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修订 初版的《心理学新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教材修订的过程应该是再一次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本次修订的初始动力和最 终目标。首先是体系方面的创新。初版教材的体系立足于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 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内容的师范性特色显著。修订版教 材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仍以师范性为主要背景,同时还关注学 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内容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完整。其次是结构方面的创 新。初版教材的结构简洁紧凑、清晰明了,但不够科学和严谨,尤其是部分内容 重复和交叉,如原第二章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第四章认知发展以及第五章智力 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之间的关系繁琐复杂,难以处理。修订版对此进行了更科学 的建构,使之相对独立而又保持内在联系,这样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 第三是内容方面的创新。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教材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关键。本 次修订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切实体现了教材对学科发 展最新前沿动态的追踪,其中有四章是完全新增的,还有更多的节和目也是新增 加的。而且,我们还对初版中保留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精炼和更新。因此,在内 容方面,修订版教材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理论观点更新。第四是形式上的 创新。必须承认,初版教材在编写体例和文本形式上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美感, 修订版教材在这方面充分吸收了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文本形式,并 加以创新,增加了“本章内容细目”、“本章内容小结”、“讨论与思考题”、“推荐
参考文献”等,正文中的图像、表格等非文字材料增多,还设置了一些资料性的 视窗。因此,教材的文本形式更加活泼生动、美观大方,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 性随之增强。总之,本次修订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教材修订,而是一次扎实的再研 究和创新过程。当然,如果没有初版教材良好的基础,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这次具 有创新意义的修订的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是共同合作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全书由姚本先同志任主编,桂守才、周策两位同志任副主编。各章修订撰稿的执 笔人如下:姚本先(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一、二节),桂守 才(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九章),周策(第四章),蔡芸(第七章第一、 节),桑青松(第八章),方双虎(第五章、第十二章第三节),丁园园、全莉娟 (第三章第二、三、四、五节),许有云(第四章第三节部分、第七章第三节) 王道阳、张更立(第六章)。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和定稿,桂守才和周策同志 协助,王道阳同志为统稿和定稿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 《心理学新论》初版和修订版的编写及出版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先 生、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 教授、河南大学赵国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郜锦强 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另外,葛明贵 教授、崔立中教授、任其平副教授、李全彩副教授等同仁挚友对本次修订工作也 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期盼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及读者对本 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批评指教。 感谢我们的老师李铮先生所做的奠基性工作,没有他的引领,我们的征程会 非常艰难和遥远,我们不会辜负老师的教诲! 本书已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祈愿它在修订后能发 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姚本先 2005年3月
5 参考文献”等,正文中的图像、表格等非文字材料增多,还设置了一些资料性的 视窗。因此,教材的文本形式更加活泼生动、美观大方,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 性随之增强。总之,本次修订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教材修订,而是一次扎实的再研 究和创新过程。当然,如果没有初版教材良好的基础,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这次具 有创新意义的修订的。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是共同合作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全书由姚本先同志任主编,桂守才、周策两位同志任副主编。各章修订撰稿的执 笔人如下:姚本先(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一、二节),桂守 才(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九章),周策(第四章),蔡芸(第七章第一、二 节),桑青松(第八章),方双虎(第五章、第十二章第三节),丁园园、全莉娟 (第三章第二、三、四、五节),许有云(第四章第三节部分、第七章第三节), 王道阳、张更立(第六章)。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和定稿,桂守才和周策同志 协助,王道阳同志为统稿和定稿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 《心理学新论》初版和修订版的编写及出版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先 生、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 教授、河南大学赵国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郜锦强 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另外,葛明贵 教授、崔立中教授、任其平副教授、李全彩副教授等同仁挚友对本次修订工作也 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期盼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及读者对本 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批评指教。 感谢我们的老师李铮先生所做的奠基性工作,没有他的引领,我们的征程会 非常艰难和遥远,我们不会辜负老师的教诲! 本书已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祈愿它在修订后能发 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姚本先 200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