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公共课材 心理学新论 李铮姚本先主编 桂守才周策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高等师范院校教公共课材 心理学新论 李铮 姚本先 主编 桂守才 周 策 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序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高师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形 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之 必需,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但是,现行高师心理学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 如教材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严重;教材结构松散,存在 “条块分割”的现象,等等。改革高师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是心理学界一项十分 紧迫的任务。安徽师大年事已高的李铮教授,不辞辛劳,带领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一—《高 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此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日前,李铮 教授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和姚本先副教授共同主编完成了《高等师范心理学新论》(下称 《新论》),并寄来了书稿,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允诺。我素知李铮教授治学严谨,读罢他 的新作,更觉他思想之深邃、创意之新颖。《新论》确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作为教育部 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新论》以培养师范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对心 理学的内容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整合,克服了传统高师心理学教材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师范 性特色更加鲜明。在教材的内容上,《新论》紧密联系教育工作的实际,着力灌输正确的心 理学观念,强化解决教育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供具有高度概括 性的心理学背景知识,为师范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教材的结构上,《新论》以典型的教育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 打破以普通心理学及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消除了传统高师心理学教 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新论》在结构上的这种安排,密切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 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容易做到“学用结合”,提高了心理学理论的可操作性。《新论》着意创 新,大量吸收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删除了现行教材中对教育、 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对传统教材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还进行了精心提炼,给 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 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相信《新论》的出版,对高等师范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德立 二OOO年七月于天津 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教育类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 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实际教学效果远未能体 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 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定位不当:教师教学 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除此,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现行高等师范公 共心理学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对象缺乏师范
序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高师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形 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之 必需,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但是,现行高师心理学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 如教材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严重;教材结构松散,存在 “条块分割”的现象,等等。改革高师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是心理学界一项十分 紧迫的任务。安徽师大年事已高的李铮教授,不辞辛劳,带领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高 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此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日前,李铮 教授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和姚本先副教授共同主编完成了《高等师范心理学新论》(下称 《新论》),并寄来了书稿,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允诺。我素知李铮教授治学严谨,读罢他 的新作,更觉他思想之深邃、创意之新颖。《新论》确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作为教育部 规划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新论》以培养师范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对心 理学的内容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整合,克服了传统高师心理学教材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师范 性特色更加鲜明。在教材的内容上,《新论》紧密联系教育工作的实际,着力灌输正确的心 理学观念,强化解决教育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供具有高度概括 性的心理学背景知识,为师范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教材的结构上,《新论》以典型的教育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 打破以普通心理学及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消除了传统高师心理学教 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新论》在结构上的这种安排,密切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 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容易做到“学用结合”,提高了心理学理论的可操作性。《新论》着意创 新,大量吸收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删除了现行教材中对教育、 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对传统教材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还进行了精心提炼,给 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 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相信《新论》的出版,对高等师范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德立 二○○○年七月于天津 前 言 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教育类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 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实际教学效果远未能体 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 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定位不当;教师教学 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除此,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现行高等师范公 共心理学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对象缺乏师范
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因此,深化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 中心应该是教材建设与改革 自高等师范院校恢复心理学教学二十年以来,编写了众多的教材,已有200余种,但是 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和影响大的并不多。这些教材由于编写时间不一和观点各异,在体系 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差异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普通心理学体系:二是教育心理学体系 三是儿童心理学体系;四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其他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其中 绝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基调是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主。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的体系和结构 其主导思想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比较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 学。但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高师学生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职业 活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改革以普通心理学为体系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就成为必然 高等师范心理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独立自成体系,以建立 个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的体系,并逐步成为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有这 样,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心理学教材改革出现的困境,从根本上发挥公共心理学 课程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高师 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S075B) 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硏究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必修心理学课程整 体改革实验研究》成果之一,作为教育部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必须面向21世 纪的教育发展,为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服务。因此,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思 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师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突破传统局限,改革教材体系 和结构,全面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本书 按54课时设计(每周3课时,一学期以18周计算),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育 部对师范生心理学知识基本要求灵活处理,择要讲授,其余部分指导学生自学或课后阅读 本书由李铮教授和姚本先副教授共同主编,各章撰写人如下:李铮(第一章),姚本先(前 言、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桂守冇(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三部分),周策(第 四章),蔡芸(第六章),方双虎(第八章、第九章,丁园园(第五章),许有云(第八章第一节)。 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定稿,桂守才、周策等同志协助主编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桑青松 同志参与了部分书稿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感谢教育部师范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 别要感谢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 导师、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为本书作序 200年8月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采,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
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因此,深化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 中心应该是教材建设与改革。 自高等师范院校恢复心理学教学二十年以来,编写了众多的教材,已有 200 余种,但是 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和影响大的并不多。这些教材由于编写时间不一和观点各异,在体系、 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差异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普通心理学体系;二是教育心理学体系; 三是儿童心理学体系;四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其他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其中 绝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基调是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主。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的体系和结构 其主导思想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比较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 学。但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高师学生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职业 活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改革以普通心理学为体系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就成为必然。 高等师范心理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独立自成体系,以建立 一个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的体系,并逐步成为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有这 样,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心理学教材改革出现的困境,从根本上发挥公共心理学 课程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高师 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 JS075B) 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必修心理学课程整 体改革实验研究》成果之一,作为教育部规划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必须面向 21 世 纪的教育发展,为培养 21 世纪的一代新人服务。因此,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思 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师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突破传统局限,改革教材体系 和结构,全面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本书 按 54 课时设计(每周 3 课时,一学期以 18 周计算),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育 部对师范生心理学知识基本要求灵活处理,择要讲授,其余部分指导学生自学或课后阅读。 本书由李铮教授和姚本先副教授共同主编,各章撰写人如下:李铮(第一章),姚本先(前 言、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桂守才(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三部分),周策(第 四章),蔡芸(第六章),方双虎(第八章、第九章),丁园园(第五章),许有云(第八章第一节)。 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定稿,桂守才、周策等同志协助主编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桑青松 同志参与了部分书稿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感谢教育部师范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 别要感谢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 导师、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为本书作序。 编 者 2000 年 8 月 第一章 绪 论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采,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
朵。”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心理学不但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轨迹等。在高等 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师范素质的使命。所 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而且 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象 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 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 基本认识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 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 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 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 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 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 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 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 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 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 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 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 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 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 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 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成 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以某种痕迹铭 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 象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 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物 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髙兴或烦恼、赞赏和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 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 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 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 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 山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4页
朵。”1[1]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心理学不但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轨迹等。在高等 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师范素质的使命。所 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而且 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象 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 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 基本认识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 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 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 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 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 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 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 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 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 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 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 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 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 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 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 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 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成 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以某种痕迹铭 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 象。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 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物 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赞赏和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 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 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 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 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 1[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24 页
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 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 以上所讲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 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 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 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 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 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 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 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 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 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 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 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迟缓 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 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 方面的个别差异 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 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 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凡此种种经常 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 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 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 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状态;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 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 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 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象优柔 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列 表7如下:
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 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 以上所讲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 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 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 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 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 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 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 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 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 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 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 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迟缓, 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 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 方面的个别差异。 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 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 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凡此种种经常 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 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 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 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状态;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 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 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 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象优柔 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列 表 7 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