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郁杨守敬纂疏门人枝江熊会贞疏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言河源者当以《汉 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迭矩,作《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 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 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 《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 冮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 山者,亦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冈底 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干五百余里,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三成上增山字,非也。 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 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 因昆仑有三重,取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日(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昆仑说》未闻。《尔 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 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 桐作松,《笺》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按 《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孙星衍曰,樊亦扳字。 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 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 名阆风;(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口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 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闾阖之中。则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 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 巅,一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戴改谓作为。 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转相传会,荒诞不 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 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 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 而不达于昆仑,其明征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之由,乃限于 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论可也。)地之中也
水经注疏 1 水经注疏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疏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言河源者当以《汉 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迭矩,作《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 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 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 《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 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 山者,亦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冈底 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三成上增山字,非也。 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 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 因昆仑有三重,取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昆仑说》未闻。《尔 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 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 桐作松,《笺》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按: 《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孙星衍曰,樊亦扳字。 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 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 一名阆风;(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 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 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 巅,一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戴改谓作为。 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转相传会,荒诞不 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 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 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 而不达于昆仑,其明征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之由,乃限于 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论可也。)地之中也
水经注疏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史记志疑》日,《困 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 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 〓,古禹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郭《注》 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 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 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 见《易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口形训》注文。今本《注》 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 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 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 之,凡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云云亦同。则 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 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 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 武西北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千余里,此五 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 《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 山,此盖亦变称之非,必脫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士云云 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守敬按:郭璞《注》,里 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囗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沉 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 故洪颐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 州之地也。)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纤 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并言之。)合七手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 国图》(守敬按:《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典》边 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 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 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 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圣人、仙人之 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囗,赵同,戴改。)经记绵禠,(朱经作迳,《笺》日:疑当作 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禠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禠脱。盖禠有脱义,言纪记岁远禠脱耳。 《巨洋水注》云,遗文沿禠,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 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勃氏曲为解说,谓 经记绵禠,或等亥豕之讹,水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 敢质言之也。)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 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囗形训》文,庄校《淮南子》 作二尺,《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淮南子》为 《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 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荷同。)荷精分布,怀
水经注疏 2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困 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 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 〓,古禹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郭《注》, 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 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 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 见《易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今本《注》, 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 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 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 之,凡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云云亦同。则 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 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 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 武西北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千余里,此五 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 《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 山,此盖亦变称之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云, 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守敬按:郭璞《注》,里, 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沉 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 故洪颐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 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 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 国图》(守敬按:《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典》边 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 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 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 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圣人、仙人之 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 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 《巨洋水注》云,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 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 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 敢质言之也。)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 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形训》文,庄校《淮南子》 作二尺,《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淮南子》为 《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 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荷同。)荷精分布,怀
水经注疏 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 文。)《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 六引《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记》六引《元命苞》 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 书》作津。)《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増。守敬按:原 书有如字。)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按:以 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 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 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孝经援神契》 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 《事类賦注》六引《援神契》同。《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 谭着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渎之源,河 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 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泂洋洋,发源昆仑 九流分逝。〔朱作游,《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沬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同。会贞按:《类聚》 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 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 四渎,与《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之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守敬按 《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着大,故称渎。(会贞按;《巡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 功。)《释名》日: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 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隅也。董佑诚日/此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 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 数干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岀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 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 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內昆仑之墟,赤水出东南 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日那木 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 源有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海,亦曰西海。 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 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 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 支为葱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丘,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山脊皆为昆仑 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 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 并《禹贡》昆仑而疑之。《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 然遗文轶句,犹资考证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 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 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 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文。)《尔雅》曰:(朱 3
水经注疏 3 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 文。)《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 六引《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记》六引《元命苞》 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 书》作津。)《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增。守敬按:原 书有如字。)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按:以 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 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 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孝经援神契》 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 一、《事类赋注》六引《援神契》同。《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 谭着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渎之源,河 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 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河洋洋,发源昆仑, 九流分逝。(朱作游,《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沫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同。会贞按:《类聚》 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 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 四渎,与《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乙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守敬按: 《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着大,故称渎。(会贞按:《巡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 功。)《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 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陬,隅也。董佑诚曰:此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 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 数千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 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 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之墟,赤水出东南 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 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 源有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海,亦曰西海。 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 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 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 支为葱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丘,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山脊皆为昆仑 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 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 并《禹贡》昆仑而疑之。《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 然遗文轶句,犹资考证 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 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 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 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文。)《尔雅》曰:(朱
水经注疏 《笺》曰:此下当补河岀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 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 误补。)色白;(守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征士杨泉撰。新、旧《唐志》卷同。 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 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书为据 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 《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笺》曰:按张仲事岀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 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赵据《沟 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 河必羡溢。师古曰,《月令》仲舂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 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诗传》同。) 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 六十一、《事类賦注》六,并引张说,禁止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 策》,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二卷, 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 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 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 《御览》九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 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末 必一如缘生之言也。(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黄,又引《物理论》 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戴删于字。守敬按:《通典》引有于字。《海内西经》作西南入渤海, 此变称东南耳。然《山海经》所云渤海,即指蒲昌海。《水经》既从《山海经》叙河入勃海后,复从 《汉书·西域传》叙葱岭于阗河注蒲昌海,是为大错勃氏此下及叙辛头河之λ南海,恒水之入东 海,《经》《注》实不相应也。) 《山海经》曰:南(守敬按:昆仑虚南也。)即从极之渊也,(孙星衍曰:郦君说从极之渊,不 知却在何处,反驳阳纡秦数之说,谬矣。)一曰中极之渊,(守敬按:《山海经》作忠极,忠、中古通。) 深三百仞,〔守敬按:《海內西经》亦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赵云:按《山海经》 本作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守敬按:《庄子》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 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 庚子浴于河而溺死。)《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戴云:按此十三字当亦是《注》内之 小《注》,故杂在所引《山海经》之间。守敬按:《山海经》,冰夷人面,乘两龙。郭《注》,画四面 各乘灵车,驾二龙。《御览》六十一引作云车。是郭本《括地图》。)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朱 陵作凌,赵同,戴作陵。守敬按:《山海经》,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注》 云,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类聚》八引《山海经》,作陵门。)而注于冯逸之山。〔守敬按:此句 当亦《海内北经》逸文。)《穆天子传》一日: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赵云 按《穆天子传》本作无夷。《注》,无夷,冯夷也。)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囗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 披图礼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囗珠、(戴囗改璇。守敬按:郭璞《注》,口音旋。)烛银、金膏
水经注疏 4 《笺》曰:此下当补河出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 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 误补。)色白;(守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征士杨泉撰。新、旧《唐志》卷同。 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 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书为据, 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 《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笺》曰:按张仲事出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 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赵据《沟 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 河必羡溢。师古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 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诗传》同。) 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 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并引张说,禁止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 策》,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二卷, 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 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 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 《御览》九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 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未 必一如缘生之言也。(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黄,又引《物理论》、 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戴删于字。守敬按:《通典》引有于字。《海内西经》作西南入渤海, 此变称东南耳。然《山海经》所云渤海,即指蒲昌海。《水经》既从《山海经》叙河入勃海后,复从 《汉书·西域传》叙葱岭于阗河注蒲昌海,是为大错 勃氏此下及叙辛头河之入南海,恒水之入东 海,《经》、《注》实不相应也。) 《山海经》曰:南(守敬按:昆仑虚南也。)即从极之渊也,(孙星衍曰:郦君说从极之渊,不 知却在何处,反驳阳纡秦数之说,谬矣。)一曰中极之渊,(守敬按:《山海经》作忠极,忠、中古通。) 深三百仞,(守敬按:《海内西经》亦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赵云:按《山海经》 本作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守敬按:《庄子》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 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 庚子浴于河而溺死。)《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戴云:按此十三字当亦是《注》内之 小《注》,故杂在所引《山海经》之间。守敬按:《山海经》,冰夷人面,乘两龙。郭《注》,画四面 各乘灵车,驾二龙。《御览》六十一引作云车。是郭本《括地图》。)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朱 陵作凌,赵同,戴作陵。守敬按:《山海经》,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注》 云,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类聚》八引《山海经》,作陵门。)而注于冯逸之山。(守敬按:此句 当亦《海内北经》逸文。)《穆天子传》一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赵云: 按《穆天子传》本作无夷。《注》,无夷,冯夷也。)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 披图礼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珠、(戴�改璇。守敬按:郭璞《注》,�音旋。)烛银、金膏
水经注疏 等物。(守敬按:以上《穆天子传》文。)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守敬按:二句郭《注》 文。)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守敬按:此句约《穆天子传》文。)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 是也。(守敬按:《周易正羲序》、孔安图、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 《礼记·礼运》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故《命历序》 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守敬按:《路史余论》 六引孙氏《瑞图》云,帝尧即位,坐河渚,神龙赤色,负图而至,备载山泽河海之形,国土之分域。 亦见《洛水》篇。)作《握河记》。(守敬按:《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云,尧率诸侯群臣沈璧于 洛河,受图书。今《尚书中侯握河纪》之篇是也。《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世纪》作《握 河记》,与此同考《诗》、《周礼》、《礼记》三《疏》及《路史》,并称《握河记》。)逮虞舜、夏、商 咸亦受焉。(守敬按:并见《洛水篇》)李尤(守敬按∶李尤见《后汉书·文苑传》)《盟津铭》:洋 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守敬按:《类聚》八引此铭,朝作赴,径作经。)《淮 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朱身作具,赵、戴同。守敬按:《修条训》,禹之为水,以身解 于阳眄之河。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又《蜀志·务正传》注引作以身请于阳盱之河。 《文选·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注引作以身解于阳旴之河。据诸书称身,则此具祷确为身祷 之误。原书眄与纡声不近,乃盱之误,《蜀志》注作盱,可证。《文选》注作口于,又以形近错出勃 以阳盱即阳纡,故直引作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守敬按:《修务训》高》 阳盱河盖在秦地。又《囗形训》,九薮,一日秦之阳纡,《注》,盖在冯翊池阳。是高以为阳纡秦薮也 勃氏盖据《山海经》、《穆天子传》,谓阳纡去秦甚远,故驳秦薮之说,而郝懿行斥其谬。) 释氏《西域志》曰:(戴志改记,下同。守礅按:《类聚》七十六引释道安《西域志》三条,《御 览》七百九十七引释道安《西域志》六条。《通典》一百九十一云,诸家纂西域事。多引道安《西域 志》等书。又一百九十三云,诸家纪天竺事,多录诸僧法明、道安之流。此《注》屡引释氏《西域 志》,即道安之书无疑。然则本当作志《注》下文或作记,又作传,乃变文耳。戴不惟改传作记 并尽改志作记,失考甚矣。又按《高僧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 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回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 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然则中郾以释为姓耆,自道安始。加以道安名重,人共知之,故 《注》引其说,只称释氏,后文论昆仑条,且只称释云焉。朱氏不察,谓释云富是僧名,误矣。)阿 耨达太山,(赵作大山。)其上有大渊水,(会贞按:《大唐西域记》一,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 池,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 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原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泠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 流岀殖伽河,绕池一币,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岀信度河,绕池-币,入西南海。池西面琉 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币,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岀徙多河,绕池一币,入东北海。 或曰潜流地下,岀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阿耨达池,盖即此大渊水。因池在山上, 故亦有阿耨达之名。下文新头河,即信度河,恒水即殖伽河,下卷出葱岭西流之水,即缚刍河,出 于阗南山之水,即徙多河勃氏叙四大水与《西域记》合。此不接言山出四大水,而言出六大水者, 因山即昆仑山,而以《山海经》昆仑所出之水为说也。)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守敬按 康泰《扶南传》谓阿耨达山即昆仑山,引见后。《括地志》,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 《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朱作天子升昆仑,封丰隆 之葬,赵同,戴依原书增。守敬按:今本《穆天子传》作而丰口隆之葬,然《西山经》郭《注》引 《传》,与此文合,此足以正今本之脱误。全云,吴中沉氏本,葬作莽,谓雷师不应有葬地也。)丰 隆,雷公也。〔守敬按:郭《注》,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初学记》,雷神曰雷公。)雷 电龙(朱《笺》曰:三字误。赵云:按三字句截,龙即垄字,古通用。《沔水注》,龙下,地名也, 有邱郭坟墟。即是此义。戴改作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会贞按:《海内西经》,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 青水出西南隅。盖即《注》所云六大水,而《注》不出水名,随言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下又言山
水经注疏 5 等物。(守敬按:以上《穆天子传》文。)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守敬按:二句郭《注》 文。)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守敬按:此句约《穆天子传》文。)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 是也。(守敬按:《周易正羲序》、孔安图、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 《礼记·礼运》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故《命历序》 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守敬按:《路史余论》 六引孙氏《瑞图》云,帝尧即位,坐河渚,神龙赤色,负图而至,备载山泽河海之形,国土之分域。 亦见《洛水》篇。)作《握河记》。(守敬按:《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云,尧率诸侯群臣沈璧于 洛河,受图书。今《尚书中侯握河纪》之篇是也。《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世纪》作《握 河记》,与此同考《诗》、《周礼》、《礼记》三《疏》及《路史》,并称《握河记》。)逮虞舜、夏、商 咸亦受焉。(守敬按:并见《洛水篇》。)李尤(守敬按:李尤见《后汉书·文苑传》。)《盟津铭》:洋 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守敬按:《类聚》八引此铭,朝作赴,径作经。)《淮 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朱身作具,赵、戴同。守敬按:《修条训》,禹之为水,以身解 于阳眄之河。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又《蜀志·务正传》注引作以身请于阳盱之河。 《文选·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注引作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据诸书称身,则此具祷确为身祷 之误。原书眄与纡声不近,乃盱之误,《蜀志》注作盱,可证。《文选》注作�于,又以形近错出 勃 以阳盱即阳纡,故直引作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守敬按:《修务训》高《注》, 阳盱河盖在秦地。又《�形训》,九薮,一日秦之阳纡,《注》,盖在冯翊池阳。是高以为阳纡秦薮也 勃氏盖据《山海经》、《穆天子传》,谓阳纡去秦甚远,故驳秦薮之说,而郝懿行斥其谬。) 释氏《西域志》曰:(戴志改记,下同。守敬按:《类聚》七十六引释道安《西域志》三条,《御 览》七百九十七引释道安《西域志》六条。《通典》一百九十一云,诸家纂西域事。多引道安《西域 志》等书。又一百九十三云,诸家纪天竺事,多录诸僧法明、道安之流。此《注》屡引释氏《西域 志》,即道安之书无疑。然则本当作志,《注》下文或作记,又作传,乃变文耳。戴不惟改传作记, 并尽改志作记,失考甚矣。又按《高僧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 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 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然则中国以释为姓者,自道安始。加以道安名重,人共知之,故 《注》引其说,只称释氏,后文论昆仑条,且只称释云焉。朱氏不察,谓释云富是僧名,误矣。)阿 耨达太山,(赵作大山。)其上有大渊水,(会贞按:《大唐西域记》一,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 池,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 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原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泠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 流出殖伽河,绕池一币,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币,入西南海。池西面琉 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币,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币,入东北海。 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阿耨达池,盖即此大渊水。因池在山上, 故亦有阿耨达之名。下文新头河,即信度河,恒水即殖伽河,下卷出葱岭西流之水,即缚刍河,出 于阗南山之水,即徙多河 勃氏叙四大水与《西域记》合。此不接言山出四大水,而言出六大水者, 因山即昆仑山,而以《山海经》昆仑所出之水为说也。)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守敬按: 康泰《扶南传》谓阿耨达山即昆仑山,引见后。《括地志》,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 《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朱作天子升昆仑,封丰隆 之葬,赵同,戴依原书增。守敬按:今本《穆天子传》作而丰口隆之葬,然《西山经》郭《注》引 《传》,与此文合,此足以正今本之脱误。全云,吴中沉氏本,葬作莽,谓雷师不应有葬地也。)丰 隆,雷公也。(守敬按:郭《注》,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初学记》,雷神曰雷公。)雷 电龙(朱《笺》曰:三字误。赵云:按三字句截,龙即垄字,古通用。《沔水注》,龙下,地名也, 有邱郭坟墟。即是此义。戴改作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会贞按:《海内西经》,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 青水出西南隅。盖即《注》所云六大水,而《注》不出水名,随言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下又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