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高2015届1月份统一考试 语文 命题:玉溪一中语文备课组 考试时间:9:00——11:30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 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 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 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 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 这个本质来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 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 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 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 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 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 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 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一一民族 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 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 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 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 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 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 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 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 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 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 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 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 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 “优质”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 人类所觉悟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 2015 届 1 月份统一考试 语 文 命题:玉溪一中语文备课组 考试时间:9:00——11:30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 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 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 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 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 这个本质来理解,毎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 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 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 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 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 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 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 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 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 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 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 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 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 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 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 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 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 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 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 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 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 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 “优质”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 人类所觉悟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 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 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 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B.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 生存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 C.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语言文字符号,“特色”则表现在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D.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 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 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 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 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显现出来的 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 此,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 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C.文化的优势和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 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以侵犯其它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 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方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 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好书, 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拜都督、新 安太守,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加上仪同,拜永州刺 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又从宇文忻平合州。高祖作相,迁和州 刺史。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 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 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 袭釆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 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 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 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B.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 生存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 C.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语言文字符号,“特色”则表现在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D.民族文化的 “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 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 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 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 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显现出来的。 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 此,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 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C.文化的优势和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 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以侵犯其它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 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 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好书, 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拜都督、新 安太守,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加上仪同,拜永州刺 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又从宇文忻平合州。高祖作相,迁和州 刺史。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 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 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 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
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 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 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搗之曰:“老夫尚降, 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高祖下优诏于擒、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 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乱旬日廓清,皆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 于天壤,逖听①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曰:“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 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擒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 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土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 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 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上曰:“二将俱合 上勋。”于是进位上柱国 先是,江东有谣歌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 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 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 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 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选自《隋书·韩擒虎传》有删改) 注释:①逖听:犹听闻 4.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令与诸子游集交往,交游 B.擒率五百人宵济渡河 C.次于新林驻扎 D.二将俱合上勋一起,一并 5.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 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B.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C.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 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D.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 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擒出身名门,自幼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被人称道,后来深得周太祖赏识。 B.韩擒曾和髙祖杨坚同朝为官,曾多次打败陈国的军队。髙祖特别赏识他,即位 后对他委以重任 C.韩擒骁勇善战,率五百轻骑渡河击陈,攻下采石,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大 为惊骇,不战而降
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 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 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 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高祖下优诏于擒、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 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乱旬日廓清,皆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 于天壤,逖听①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曰:“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 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擒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 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 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 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上曰:“二将俱合 上勋。”于是进位上柱国。 先是,江东有谣歌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 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 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 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 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选自《隋书·韩擒虎传》有删改) 注释:①逖听:犹听闻。 4.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令与诸子游集 交往,交游 B. 擒率五百人宵济 渡河 C. 次于新林 驻扎 D. 二将俱合上勋 一起,一并 5.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 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B.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C.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 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D.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 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韩擒出身名门,自幼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被人称道,后来深得周太祖赏识。 B.韩擒曾和高祖杨坚同朝为官,曾多次打败陈国的军队。高祖特别赏识他,即位 后对他委以重任。 C.韩擒骁勇善战,率五百轻骑渡河击陈,攻下采石,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大 为惊骇,不战而降
D.韩擒不仅功勋卓著,而且身上充满传奇色彩。曾有一个得了重病的人突然跑到 韩擒家门前,认他作阎罗王,对此韩擒表示认同,不久就病重而亡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5分) (2)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 此诗作于被俘后。②于氏:于谦。③一枝:喻栖身之所。④鸱夷:皮制口袋。史 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 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8、请简析首联的作用。(5分) 答: 9、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作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来源:学科网]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中,用“,”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 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 (2)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3)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景并富含哲理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 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D.韩擒不仅功勋卓著,而且身上充满传奇色彩。曾有一个得了重病的人突然跑到 韩擒家门前,认他作阎罗王,对此韩擒表示认同,不久就病重而亡。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5 分) (2)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 此诗作于被俘后。②于氏:于谦。③一枝:喻栖身之所。④鸱夷:皮制口袋。史 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 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8、请简析首联的作用。(5 分) 答: 9、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作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来源:学科网]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 1 分。(6 分) ⑴杜牧在《阿房宫》中,用“ , ”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 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 ⑵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 ” ⑶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景并富含哲理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 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 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 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来 源:Zxxk.Com]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 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 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来 源:Zxxk.Com]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 年第 9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