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鹿角棒。骨针残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针身浑圆,针尖锐利,通 体光滑,显系刮削和磨制而成。鹿骨棒为赤鹿角制成,截断面和主干都经刮 削和磨光,并在磨光的基础上雕刻花纹,有的专家推测它是一件原始艺术品 或者象征权力的器物。装饰品有钻孔小砾石1件、穿孔海蚶壳3件、有孔的 鲩鱼眼眶上骨1件、穿孔兽牙125件、钻孔石珠7件、有刻道的骨管4件, 许多装饰品的穿孔都呈红色,系被赤铁矿染过,由于长期佩带,所以装饰品 的孔和边缘往往磨得很光滑,只有一部分还保有钻孔或挖孔时留下的锯齿状 边缘。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这些装饰品还有可 能是猎获者的纪念,每有猎获物便拔下一颗兽牙,佩带在身上,以示勇武。 这应当是英雄观念的萌芽。山顶洞人的墓葬说明诞时已经有了最初的宗教意 识,也说明人们的思维有所发展,因此才会产生一定的葬俗。将赤铁矿粉末 撒布在尸体周围,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举措。葬俗还说明当 时人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很可能在这个时期氏族制度已经萌芽。 晚期智人所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虽然只有两三万年时间,远远没 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漫长,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却前所未有地加快了。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仅继续使用传统的打制技术来制造声器,而且较广泛地采 用了磨制和钻孔、挖孔的技术,并且采用这些新技术去制造骨、角器和装饰 品。近年,在湖北江陵荆州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居住遗迹。在这 个地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中部发现有5个由砾石和石制品围成的圆形石 圈,石圈直径约4米,圈内散布一些加工细致、形制规整的尖状器和砍斫器。 这个发现使人们初步窥见了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人类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场 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复杂局面,形成不同的 文化传统,从而为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劳动技术的进步 生产活动的发展、装饰品的出现、埋葬习俗的萌芽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人们 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都预示着远古人类的蒙昧期行将结 束,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的鹿角棒。骨针残长 82 毫米,最大直径 3.3 毫米,针身浑圆,针尖锐利,通 体光滑,显系刮削和磨制而成。鹿骨棒为赤鹿角制成,截断面和主干都经刮 削和磨光,并在磨光的基础上雕刻花纹,有的专家推测它是一件原始艺术品 或者象征权力的器物。装饰品有钻孔小砾石 1 件、穿孔海蚶壳 3 件、有孔的 鲩鱼眼眶上骨 1 件、穿孔兽牙 125 件、钻孔石珠 7 件、有刻道的骨管 4 件, 许多装饰品的穿孔都呈红色,系被赤铁矿染过,由于长期佩带,所以装饰品 的孔和边缘往往磨得很光滑,只有一部分还保有钻孔或挖孔时留下的锯齿状 边缘。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这些装饰品还有可 能是猎获者的纪念,每有猎获物便拔下一颗兽牙,佩带在身上,以示勇武。 这应当是英雄观念的萌芽。山顶洞人的墓葬说明诞时已经有了最初的宗教意 识,也说明人们的思维有所发展,因此才会产生一定的葬俗。将赤铁矿粉末 撒布在尸体周围,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举措。葬俗还说明当 时人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很可能在这个时期氏族制度已经萌芽。 晚期智人所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虽然只有两三万年时间,远远没 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漫长,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却前所未有地加快了。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仅继续使用传统的打制技术来制造声器,而且较广泛地采 用了磨制和钻孔、挖孔的技术,并且采用这些新技术去制造骨、角器和装饰 品。近年,在湖北江陵荆州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居住遗迹。在这 个地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中部发现有 5 个由砾石和石制品围成的圆形石 圈,石圈直径约 4 米,圈内散布一些加工细致、形制规整的尖状器和砍斫器。 这个发现使人们初步窥见了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人类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场 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复杂局面,形成不同的 文化传统,从而为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劳动技术的进步、 生产活动的发展、装饰品的出现、埋葬习俗的萌芽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人们 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都预示着远古人类的蒙昧期行将结 束,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 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新石器时 代。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新石器时代延续了五六千年之 久,到距今4000年左右结束。这是远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 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7000多 处,正式发掘的有100多处。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各个地区产生的 不同风貌和水平的文化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各具特 色的区域文化,了解其发展源流和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和研究这个时代的社 会历史情况有重要作用。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在每个区域中各个 地区的文化往往有差异,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所以在 考古学上便把比较重要并且延续时间较长、覆盖面较大者,定名为某种文化 在这以下又分为若干类型。按照时间顺序,新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期、中期 和晚期三个阶段。大体说来,仰韶文化以前是早期,在距今10000-700年 之间;仰韶文化属于中期,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龙山文化是其晚期 在距今50-4000年之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区域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最著名的是“裴李岗文化”。这 个文化于70年代后期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文化 层堆积厚可达1米以上。遗址发现了石铲、石镰、磨盘、磨棒等很有特色的 农具和粮食加工用具,所发现的陶器仅有红褐色砂质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为 手制,因此胎壁厚薄不匀。遗址发现114座长方形竖穴墓,以单人直肢葬为 主。这种文化的“裴李岗类型”在河南密县、登封、长葛、郏县等地都有发 现,分布区域主要在河南省中部偏北一带。裴李岗文化的“贾湖类型”分布 在豫中偏南地区。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在80年代进行多次发掘,发现房基30 多座、灰坑300余座、陶窑10余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遗物数千件,最引 人注目的是成组的龟甲和骨笛,龟甲上有与原始文字有关的契刻符号。裴李 岗文化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后延续在1000年以上。分布在今冀南、冀中 带而与裴李岗文化相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磁山文化”。70年后期和 80年代中期在河北武安县磁山进行多次发掘,发现各种形式的灰坑、房屋基 址和贮粮窖穴,还发现大量的粟以及石磨棒、四足石磨盘等。磁山文化所发 现的猪、狗、牛、鸡等家禽骨骼说明其饲养业有了很早的发展。磁山文化距 今7300年左右。在裴李岗文化以东与裴李岗文化相互影响的是“北辛文化 70年代后期在山东滕县北辛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物中除有大量骨 角器和蚌器外,还有不少石器,其中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并存,颇具特色。 陶器多为黄褐色的夹砂陶以及少量灰陶,遗址中发现两座婴儿瓮棺葬。北辛 文化的时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和江苏的淮北 地区,是这个地区后来的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来源。 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泾渭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老官台文化” 这个文化最早于50年代末在陕西华县老官台发现,可以分为早、晚两期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从距今大约 1 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新石器时 代。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新石器时代延续了五六千年之 久,到距今 4000 年左右结束。这是远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 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 7000 多 处,正式发掘的有 100 多处。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各个地区产生的 不同风貌和水平的文化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各具特 色的区域文化,了解其发展源流和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和研究这个时代的社 会历史情况有重要作用。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在每个区域中各个 地区的文化往往有差异,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所以在 考古学上便把比较重要并且延续时间较长、覆盖面较大者,定名为某种文化, 在这以下又分为若干类型。按照时间顺序,新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期、中期 和晚期三个阶段。大体说来,仰韶文化以前是早期,在距今 10000—7000 年 之间;仰韶文化属于中期,在距今 7000—5000 年之间;龙山文化是其晚期, 在距今 5000—4000 年之间。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区域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最著名的是“裴李岗文化”。这 个文化于 70 年代后期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文化 层堆积厚可达 1 米以上。遗址发现了石铲、石镰、磨盘、磨棒等很有特色的 农具和粮食加工用具,所发现的陶器仅有红褐色砂质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为 手制,因此胎壁厚薄不匀。遗址发现 114 座长方形竖穴墓,以单人直肢葬为 主。这种文化的“裴李岗类型”在河南密县、登封、长葛、郏县等地都有发 现,分布区域主要在河南省中部偏北一带。裴李岗文化的“贾湖类型”分布 在豫中偏南地区。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在 80 年代进行多次发掘,发现房基 30 多座、灰坑 300 余座、陶窑 10 余座、墓葬 300 多座,出土遗物数千件,最引 人注目的是成组的龟甲和骨笛,龟甲上有与原始文字有关的契刻符号。裴李 岗文化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后延续在 1000 年以上。分布在今冀南、冀中一 带而与裴李岗文化相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磁山文化”。70 年后期和 80 年代中期在河北武安县磁山进行多次发掘,发现各种形式的灰坑、房屋基 址和贮粮窖穴,还发现大量的粟以及石磨棒、四足石磨盘等。磁山文化所发 现的猪、狗、牛、鸡等家禽骨骼说明其饲养业有了很早的发展。磁山文化距 今 7300 年左右。在裴李岗文化以东与裴李岗文化相互影响的是“北辛文化”。 70 年代后期在山东滕县北辛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物中除有大量骨 角器和蚌器外,还有不少石器,其中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并存,颇具特色。 陶器多为黄褐色的夹砂陶以及少量灰陶,遗址中发现两座婴儿瓮棺葬。北辛 文化的时代在距今 7300—6100 年之间,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和江苏的淮北 地区,是这个地区后来的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来源。 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泾渭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老官台文化”。 这个文化最早于 50 年代末在陕西华县老官台发现,可以分为早、晚两期。作
为早期的“北刘类型”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5座、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的 墓葬50座,还有一些窖穴。陶器质地松脆,多夹砂,颜色不匀,但有目前我 国最早的彩陶。北刘类型距今约7300-8000年。老官台文化的晚期称为“北 首岭类型”,以70年代后期所发现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下层文化为代 表。这个类型的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刘类型的继续和发展。老官台 文化遗址多有红色宽带纹的彩陶,属于老官台文化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所 见尤为丰富。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迄今尚无彩陶发现,与老官台文化有明 显差异。在陕南汉中地区所发现的与老官台文化关系密切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文化是“李家村文化 年代初期在陕西西乡李家村发现了房基、陶窑 墓葬、瓮棺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后来在汉水上游不少地方发现这类文化 其时代距今7000年左右。 北方地区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兴隆洼文化”。80年代前 期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发现了由灰土带所围绕的半地穴式房址120多座。 陶器为手制褐陶,常附以压印纹、堆纹、网格纹等。石器有石铲、磨盘、磨 棒、凿等。兴隆洼文化距今7000多年。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也有重要发现。 遗址发现了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形纹筒形罐,还有锄、斧、刀、铲 磨盘、磨棒等比较齐全的石质农具。其年代距今75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 中期的红山文化的前身,又被称为“前红山文化”。 长江流域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彭头山文化”。这个文化 于80年代末期发现于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有墓葬18座、灰坑15个,还有 稻壳和稻谷的遗存,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陶器制作工艺粗糙,较 大的陶器多以泥片贴塑法成形,小的陶器即直接用手捏塑。陶器大多歪斜, 表面凸凹不平。石器多为打制,也有少数加工较精的磨制石器。彭头山文化 距今在8200-7800年之间。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秭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 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 掺骨末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 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剌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 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 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 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 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皂市遗址的文化可能与彭头山文化有先后承 继的关系。在鄱阳湖一带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60年代前期在这里发现了打制和磨制的石器、骨角器以及因火候低而陶色不 纯的夹粗砂红陶。其时代距今7000多年。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时间,长江 流域的宁绍平原上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太湖流域的马家滨文化也进入了它 的早期阶段,可是这两个文化的繁荣已经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事情了。海南 三亚市落笔洞和东方县新街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在这个时 期的文化区域分布上应当是最南者
为早期的“北刘类型”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 5 座、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的 墓葬 50 座,还有一些窖穴。陶器质地松脆,多夹砂,颜色不匀,但有目前我 国最早的彩陶。北刘类型距今约 7300—8000 年。老官台文化的晚期称为“北 首岭类型”,以 70 年代后期所发现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下层文化为代 表。这个类型的文化距今约 7000 年左右,是北刘类型的继续和发展。老官台 文化遗址多有红色宽带纹的彩陶,属于老官台文化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所 见尤为丰富。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迄今尚无彩陶发现,与老官台文化有明 显差异。在陕南汉中地区所发现的与老官台文化关系密切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文化是“李家村文化”。60 年代初期在陕西西乡李家村发现了房基、陶窑, 墓葬、瓮棺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后来在汉水上游不少地方发现这类文化, 其时代距今 7000 年左右。 北方地区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兴隆洼文化”。80 年代前 期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发现了由灰土带所围绕的半地穴式房址 120 多座。 陶器为手制褐陶,常附以压印纹、堆纹、网格纹等。石器有石铲、磨盘、磨 棒、凿等。兴隆洼文化距今 7000 多年。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也有重要发现。 遗址发现了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形纹筒形罐,还有锄、斧、刀、铲、 磨盘、磨棒等比较齐全的石质农具。其年代距今 7500 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 中期的红山文化的前身,又被称为“前红山文化”。 长江流域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彭头山文化”。这个文化 于 80 年代末期发现于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有墓葬 18 座、灰坑 15 个,还有 稻壳和稻谷的遗存,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陶器制作工艺粗糙,较 大的陶器多以泥片贴塑法成形,小的陶器即直接用手捏塑。陶器大多歪斜, 表面凸凹不平。石器多为打制,也有少数加工较精的磨制石器。彭头山文化 距今在 8200—7800 年之间。80 年代初期,在湖北秭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 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 掺骨末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 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 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 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 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 发现,其年代距今 7000 年左右。皂市遗址的文化可能与彭头山文化有先后承 继的关系。在鄱阳湖一带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60 年代前期在这里发现了打制和磨制的石器、骨角器以及因火候低而陶色不 纯的夹粗砂红陶。其时代距今 7000 多年。在距今 7000 年左右的时间,长江 流域的宁绍平原上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太湖流域的马家滨文化也进入了它 的早期阶段,可是这两个文化的繁荣已经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事情了。海南 三亚市落笔洞和东方县新街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在这个时 期的文化区域分布上应当是最南者
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它因1921年首次发现 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这种文化的遗址迄今已经发现10多处,其中 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分 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仰 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淮流 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东南一带的河姆渡文 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等。可以说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区域文化发展十分 繁荣的阶段。 仰韶文化是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的基础上发展而形 成的。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半坡类型”因西安半坡 村遗址而得名。该遗址发掘出房基40多座、各类墓葬200多座、陶窑6座 展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面貌。陶器均为手制,绝大多数为夹砂或泥质红 陶,器表除了绳纹、弦纹等以外,剔刺纹是其最富特征的纹饰。其彩陶全部 是红陶黑绘,所绘人面鱼纹、对顶三角纹、鹿纹等纹样都极有特色。这个类 型著名的遗址除了西安半坡外,还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华县元君 庙、华阴横阵、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分布在关中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其时代 在距今6700—6000年之间。和半坡类型分布区域一致而稍广的是“庙底沟类 型”。它是半坡类型的继续发展,距今在6000-5200年之间。这个类型的遗 址中富有特色的器物有植物花纹或鸟形花纹图案的彩陶盆、双唇小口尖底 瓶、曲腹钵、砂陶罐等。“西王村类型”,因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而得名, 是庙底沟类型在晋西南地区的发展。其陶器的彩绘花纹简单,陶器中灰陶比 例比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高。“大河村类型”分布在豫中及附近地区 因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得名。这个类型遗址中的陶器盛行白衣彩陶和双色 彩陶,有一整套造型固定的彩陶器物。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可 以分为“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得名于河南安阳的后岗和大司空村 遗址。“南杨庄类型”分布冀中及其附近地区,以河北正定南杨庄为中心。 其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彩陶只占很小比例。这个类型的年代距今 5400年左右。总的看来,从距今7000年左右开始,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年 左右的时间,不仅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 响了周围地区的文化面貌。 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是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一种新石器 时代中期的文化。其陶器以横“之”字形纹和直线划纹为最富特征的纹饰。 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除发现石砌建筑群以外还岀土了两类陶塑裸体女像。凌 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有积石冢、“女神庙”、大型祭祀遗址、墓葬 等重要发现。其转山“金字塔”式建筑存有夯筑石砌圆形台阶,规模宏伟 基部直径100余米,残存高尚有20余米。红山文化的陶钵、圆腹罐等与仰韶 文化后岗类型、半坡类型的很相似,可以推测其时代是相近的 在黄河上游地区,得名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的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很 广,已发现遗址400多处。这个文化依时代先后划分,最早的是“马家窑类 型”。其时代在距今5100-4700年之间。这个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 多饰以图案化了的鸟纹。青海大通县上孙家村所发现的绘有五人连臂舞蹈纹 的彩陶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半山类型”陶器的器形和纹饰承袭马
二 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它因 1921 年首次发现 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这种文化的遗址迄今已经发现 1000 多处,其中 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分 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仰 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淮流 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东南一带的河姆渡文 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等。可以说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区域文化发展十分 繁荣的阶段。 仰韶文化是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的基础上发展而形 成的。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半坡类型”因西安半坡 村遗址而得名。该遗址发掘出房基 40 多座、各类墓葬 200 多座、陶窑 6 座, 展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面貌。陶器均为手制,绝大多数为夹砂或泥质红 陶,器表除了绳纹、弦纹等以外,剔刺纹是其最富特征的纹饰。其彩陶全部 是红陶黑绘,所绘人面鱼纹、对顶三角纹、鹿纹等纹样都极有特色。这个类 型著名的遗址除了西安半坡外,还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华县元君 庙、华阴横阵、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分布在关中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其时代 在距今 6700—6000 年之间。和半坡类型分布区域一致而稍广的是“庙底沟类 型”。它是半坡类型的继续发展,距今在 6000—5200 年之间。这个类型的遗 址中富有特色的器物有植物花纹或鸟形花纹图案的彩陶盆、双唇小口尖底 瓶、曲腹钵、砂陶罐等。“西王村类型”,因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而得名, 是庙底沟类型在晋西南地区的发展。其陶器的彩绘花纹简单,陶器中灰陶比 例比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高。“大河村类型”分布在豫中及附近地区, 因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得名。这个类型遗址中的陶器盛行白衣彩陶和双色 彩陶,有一整套造型固定的彩陶器物。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可 以分为“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得名于河南安阳的后岗和大司空村 遗址。“南杨庄类型”分布冀中及其附近地区,以河北正定南杨庄为中心。 其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彩陶只占很小比例。这个类型的年代距今 5400 年左右。总的看来,从距今 7000 年左右开始,仰韶文化延续了 2000 年 左右的时间,不仅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 响了周围地区的文化面貌。 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是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一种新石器 时代中期的文化。其陶器以横“之”字形纹和直线划纹为最富特征的纹饰。 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除发现石砌建筑群以外还出土了两类陶塑裸体女像。凌 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有积石冢、“女神庙”、大型祭祀遗址、墓葬 等重要发现。其转山“金字塔”式建筑存有夯筑石砌圆形台阶,规模宏伟, 基部直径 100 余米,残存高尚有 20 余米。红山文化的陶钵、圆腹罐等与仰韶 文化后岗类型、半坡类型的很相似,可以推测其时代是相近的。 在黄河上游地区,得名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的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很 广,已发现遗址 400 多处。这个文化依时代先后划分,最早的是“马家窑类 型”。其时代在距今 5100—4700 年之间。这个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 多饰以图案化了的鸟纹。青海大通县上孙家村所发现的绘有五人连臂舞蹈纹 的彩陶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半山类型”陶器的器形和纹饰承袭马
家窑文化而稍有变化,陶器彩绘既施于器表,也绘于器内。纹饰图案规整 堂皇富丽。半山类型的时代在距今4600-4300年之间,已经是新石器时代 中、晚期之际的文化。半山类型的文化后来演变为“马厂类型”,其时代在 距今4400-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其彩陶下腹部的符号 花纹和“割体葬仪”的葬俗,都颇具特色。 大汶口文化的区域在仰韶文化以东,得名于山东泰安和宁阳交界处的大 汶口遗址。在这个遗址发掘了133座墓葬,出土陶器1000多件,有1/3以上 的墓葬用猪骨——特别是完整的猪头骨——来随葬。其早期陶器均手制,烧 制火候不高,多为红陶;中期以后,灰陶、黑陶增加;到了晚期则采用轮制 技术生产大件器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山东胶县三里河 遗址、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等都有殉猪现象,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发 达,所以才有用猪随葬的习俗。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鲁中、南和东南的丘陵地 区以及江苏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的时代在距今6300-4600年之间,延续近 1700年之久,其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湖北的长江两岸,以 及湘北的洞庭湖周围,得名于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这个文化的墓葬除直肢葬 式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屈肢葬,其中以仰身屈肢葬最为普遍,有的膝盖弯 曲直到腹部,这在新石器时代的葬俗中颇具特色。大溪文化早期以红陶最多, 以后黑陶、灰陶、彩陶等不断增加。大溪文化后期的近乎蛋壳的彩陶单耳杯 等,制作精美,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大溪文化中、晚期约在距今5380-4990 年之间,其后演变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的分布相同,其后 期的时代在距今4800-4600年之间。薄胎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和圈足壶、多施 橙黄色陶衣的彩陶纺轮、具有晕染作风的彩绘色衣和纹饰等是屈家岭文化的 典型器物。 河姆渡文化得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其区域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地 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骨、陶、木质的工具几千件,特别是成批的骨耜和 丰富的稻作遗存更为引人注目。河姆渡遗址有多种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鱼类等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捞仍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当时的木构建 筑以栽桩架板的干阑式房屋最有特色,也有一部分是栽桩式地面建筑,这些 都适应了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需要。遗址所发现的牙雕、骨雕、木雕作品和 璜、管、珠等饰物都制作碍十分精细。遗址的墓葬有缺少下肢骨或头骨的特 殊现象。河姆渡文化的时代在距今7000-4800年之间。分布于太湖流域的马 家浜文化,得名于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精。 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并常见鲜艳的红色陶衣,但未发现彩陶。属于马家浜文 化的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曾发现有堆积的大量龟甲,可能与原始的龟灵崇拜 有关。马家浜文化的时代在距今7000-5900年之间。崧泽文化是马家浜文化 的延续和发展,其时代在距今58005100年之间。这个文化的穿孔石斧数量 增加,陶器质地较软,以圈足上装饰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镂孔为特色 在长江下游地区,和崧泽文化大约同时的有皖南的薛家岗文化。它得名于安 徽潜山县薛家岗遗址。这个文化的内涵与崧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应当是 互相影响的结果。薛家岗文化的时代在距今6000-4800年之间
家窑文化而稍有变化,陶器彩绘既施于器表,也绘于器内。纹饰图案规整, 堂皇富丽。半山类型的时代在距今 4600—4300 年之间,已经是新石器时代 中、晚期之际的文化。半山类型的文化后来演变为“马厂类型”,其时代在 距今 4400—4000 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其彩陶下腹部的符号 花纹和“割体葬仪”的葬俗,都颇具特色。 大汶口文化的区域在仰韶文化以东,得名于山东泰安和宁阳交界处的大 汶口遗址。在这个遗址发掘了 133 座墓葬,出土陶器 1000 多件,有 1/3 以上 的墓葬用猪骨——特别是完整的猪头骨——来随葬。其早期陶器均手制,烧 制火候不高,多为红陶;中期以后,灰陶、黑陶增加;到了晚期则采用轮制 技术生产大件器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山东胶县三里河 遗址、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等都有殉猪现象,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发 达,所以才有用猪随葬的习俗。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鲁中、南和东南的丘陵地 区以及江苏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的时代在距今 6300—4600 年之间,延续近 1700 年之久,其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湖北的长江两岸,以 及湘北的洞庭湖周围,得名于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这个文化的墓葬除直肢葬 式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屈肢葬,其中以仰身屈肢葬最为普遍,有的膝盖弯 曲直到腹部,这在新石器时代的葬俗中颇具特色。大溪文化早期以红陶最多, 以后黑陶、灰陶、彩陶等不断增加。大溪文化后期的近乎蛋壳的彩陶单耳杯 等,制作精美,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大溪文化中、晚期约在距今 5380—4990 年之间,其后演变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的分布相同,其后 期的时代在距今 4800—4600 年之间。薄胎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和圈足壶、多施 橙黄色陶衣的彩陶纺轮、具有晕染作风的彩绘色衣和纹饰等是屈家岭文化的 典型器物。 河姆渡文化得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其区域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地 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骨、陶、木质的工具几千件,特别是成批的骨耜和 丰富的稻作遗存更为引人注目。河姆渡遗址有多种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鱼类等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捞仍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当时的木构建 筑以栽桩架板的干阑式房屋最有特色,也有一部分是栽桩式地面建筑,这些 都适应了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需要。遗址所发现的牙雕、骨雕、木雕作品和 璜、管、珠等饰物都制作碍十分精细。遗址的墓葬有缺少下肢骨或头骨的特 殊现象。河姆渡文化的时代在距今 7000—4800 年之间。分布于太湖流域的马 家浜文化,得名于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精。 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并常见鲜艳的红色陶衣,但未发现彩陶。属于马家浜文 化的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曾发现有堆积的大量龟甲,可能与原始的龟灵崇拜 有关。马家浜文化的时代在距今 7000—5900 年之间。崧泽文化是马家浜文化 的延续和发展,其时代在距今 5800—5100 年之间。这个文化的穿孔石斧数量 增加,陶器质地较软,以圈足上装饰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镂孔为特色。 在长江下游地区,和崧泽文化大约同时的有皖南的薛家岗文化。它得名于安 徽潜山县薛家岗遗址。这个文化的内涵与崧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应当是 互相影响的结果。薛家岗文化的时代在距今 6000—4800 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