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为“远古智人”,过去曾被称为“古人”,生活在旧石器 时代中期,在大约距今25万年至4万年之间。考古发现所见我国境内的早期 智人的材料比较丰富,有了比猿人更广泛的分布。 70年代末期,在陕西大荔甜水沟的砂相砾层中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 化石,属于一位年龄不到30岁的男性青年,定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顶 低矮,眉脊粗壮,骨壁很厚,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 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 不突出,脑容量达1120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大荔人遗址出土 石制品181件,以石英岩或燧石为原料,用锤击法制造,形体较小,加工比 较粗糙。同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古菱齿象、犀牛等近十种。大荔人属于 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是直立人向智人过渡形态的代表。据测定,大荔人 的时代在距今23-18万年之间。 许家窑人”于70年代中期在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 侯家窑发现,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又 大的遗址。这一带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顶骨11块、枕骨2块、附有4 颗牙齿的左上颌骨1块、右侧下颌枝1块、牙齿2枚。这些化石材料分属10 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年龄既有幼儿,又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 命在30岁左右。化石材料表明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 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颌枝低而宽,牙 齿粗大,齿冠结构比较复杂,其纹饰和北京猿人的牙齿相近。总的看来,许 家窑人的体质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有的专家推 测许家窑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类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区居住数十 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裔外迁的一支。所发现的文化遗物中,石制品、骨器和 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数量都很多。许家窑人的石制品至今所发现的有3万多 件,其类型虽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属同一传统,但在技术上却大有进步。例 如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龟背状刮削器,其形状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围 边缘为刃口,可用于剥皮、刮肉、加工兽皮等操作。还有一种短身圆头形的 刮削器,圆弧形的刃缘多经过精细的加工。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 刻器、钻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这一带 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有1500多件,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只有112克。当 时制造石球要先拣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 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左、右手各持一个荒坯对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滚圆的石 球。这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根据民族学和民俗学的材料推测, 石球在使用时要用棍棒或绳兜进行投掷。用这种方法狩猎有很大威力,能猎 取比较凶猛的和距猎人较远的野兽。凡是发现石球的遗址都伴生有人类吃过 的较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许家窑一带就有300多匹野马的遗骨,还有披毛 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许家窑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动物骨骸数以 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没有发现,而全部 是人们食肉以后又砸碎的抛弃物。显然,大量的石球不仅反映了石器制造技 术的进步,而且反应了当时狩猎业的迅速发展。许家窑人的时代距今10万年 左右。 丁村人”是50年代初期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的,共有20多处旧
二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为“远古智人”,过去曾被称为“古人”,生活在旧石器 时代中期,在大约距今 25 万年至 4 万年之间。考古发现所见我国境内的早期 智人的材料比较丰富,有了比猿人更广泛的分布。 70 年代末期,在陕西大荔甜水沟的砂相砾层中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 化石,属于一位年龄不到 30 岁的男性青年,定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顶 低矮,眉脊粗壮,骨壁很厚,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 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 不突出,脑容量达 1120 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大荔人遗址出土 石制品 181 件,以石英岩或燧石为原料,用锤击法制造,形体较小,加工比 较粗糙。同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古菱齿象、犀牛等近十种。大荔人属于 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是直立人向智人过渡形态的代表。据测定,大荔人 的时代在距今 23—18 万年之间。 “许家窑人”于 70 年代中期在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 侯家窑发现,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又 大的遗址。这一带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顶骨 11 块、枕骨 2 块、附有 4 颗牙齿的左上颌骨 1 块、右侧下颌枝 1 块、牙齿 2 枚。这些化石材料分属 10 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年龄既有幼儿,又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 命在 30 岁左右。化石材料表明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 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颌枝低而宽,牙 齿粗大,齿冠结构比较复杂,其纹饰和北京猿人的牙齿相近。总的看来,许 家窑人的体质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有的专家推 测许家窑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类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区居住数十 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裔外迁的一支。所发现的文化遗物中,石制品、骨器和 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数量都很多。许家窑人的石制品至今所发现的有 3 万多 件,其类型虽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属同一传统,但在技术上却大有进步。例 如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龟背状刮削器,其形状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围 边缘为刃口,可用于剥皮、刮肉、加工兽皮等操作。还有一种短身圆头形的 刮削器,圆弧形的刃缘多经过精细的加工。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 刻器、钻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这一带 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有 1500 多件,最大的重 1284 克,最小的只有 112 克。当 时制造石球要先拣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 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左、右手各持一个荒坯对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滚圆的石 球。这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根据民族学和民俗学的材料推测, 石球在使用时要用棍棒或绳兜进行投掷。用这种方法狩猎有很大威力,能猎 取比较凶猛的和距猎人较远的野兽。凡是发现石球的遗址都伴生有人类吃过 的较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许家窑一带就有 300 多匹野马的遗骨,还有披毛 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许家窑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动物骨骸数以 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没有发现,而全部 是人们食肉以后又砸碎的抛弃物。显然,大量的石球不仅反映了石器制造技 术的进步,而且反应了当时狩猎业的迅速发展。许家窑人的时代距今 10 万年 左右。 “丁村人”是 50 年代初期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的,共有 20 多处旧
石器中期的文化地点,都散布在汾河两岸。这里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直至晚期 的丰富文化遗存,其晚期文化距今约7万年左右。这里发现了属于一个十二 三岁儿童的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其臼齿咬合面结构形态在猿人和现代 人之间,齿冠舌面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较为接近。这里的砂砾层 中还发现一个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它比北京猿人小孩的顶骨薄,显 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丁村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是附近东山上的角质岩砾石 发现的石制品有两千多件,石片和石器一般都比较粗大,类型有单边或多边 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刮削器等,其中以三棱大 尖状器最具特色。这种石器采用有三棱的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 尖端锐利对称,和鹤嘴形厚尖状器一样,其作用也是用于挖掘植物和砍琢。 丁村人所用的石球重量一般在500-1300克之间,形体规整,加工精细。从 石器类型的多样性和制造技术看,丁村人的石器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专业分 工 在我国远古人类区域分布上位于东南方的代表是50年代末期发现的“马 坝人”。当时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头峰的岩洞中发现有额骨、顶骨、眼眶和鼻 骨,虽有残缺,但对于复原当时人的体貌亦有重要意义。这些化石属于一个 中年男性,仍有相当的原始性质,如眉脊粗壮,鼻骨较宽等,但是马坝人的 头骨比北京猿人高,眉脊上方不再深陷,而是与额骨相续,脑容量估计有1225 毫升,这说明它比北京猿人已经有了不少进步。和马坝人一起被发现的哺乳 类动物化石有熊、熊猫、犀牛、鹿、剑齿象等多种。马坝人的时代比许家窑 人要晚,属于更新世中、晚期。 长阳人”发现于50年代中期。当时在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龙洞发现附有 两颗臼齿的左上颌骨和单独的一颗臼齿。其上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猿人显 著,所以前部不显得突出,表现了进步的性状。但是其臼齿较大,咬合面有 许多皱纹,构造比较复杂,犬齿隆凸明显,鼻腔底部较为平坦等,又表现出 不少原始性。同出的还有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十多种哺乳类动物化石。洞内 没有发现人类居住的遗迹或遗物,据分析,可能和马坝人一样,化石材料都 是由洞外被洪水冲进洞内的,其时代与下钟家湾所发现的相近,都属于更新 世中期稍晚的阶段,大约与马坝人相近。 70年代初期,在贵州桐梓云峰岩灰洞内发掘到门齿和臼齿化石各1颗, 还有10多件石制品、炭屑、两块烧骨以及25种动物化石。“桐梓人”的化 石材料估计属于一年轻个体。从文化层堆积情况看,这些遗物都是被水冲进 洞内的,该洞并不是古代人类的居住地。岩灰洞所发现的石制品皆用锤击法 打片制成,其中有一件带尖角的刮削器,前端被加工成鸟喙状的相当薄的刃 口,十分锐利,反映了精细的加工技术。 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的周口店龙骨山,曾于70年代初期发掘新洞,发现 了1颗左前臼齿化石和几十件石制品,还有厚达1米左右的灰烬层、动物烧 骨和大量动物碎骨化石。“新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北京猿人和山 顶洞人的中间环节。这里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有40余种,多达几千个个体, 说明当时的狩猎很有成绩。新洞的烧骨中鹿类最多,其次有鼠、象、蛙、鸟 等,为当时人们熟食后所残留。新洞还曾发现磨过的骨片,是迄今所见最早 的磨制骨质品。在北京猿人遗址以南70米处和以东两公里处也发现过旧石器 中期的文化遗存。这些情况表明在北京猿人以后,早期智人仍然长期在周口 店一带生活
石器中期的文化地点,都散布在汾河两岸。这里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直至晚期 的丰富文化遗存,其晚期文化距今约 7 万年左右。这里发现了属于一个十二 三岁儿童的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其臼齿咬合面结构形态在猿人和现代 人之间,齿冠舌面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较为接近。这里的砂砾层 中还发现一个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它比北京猿人小孩的顶骨薄,显 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丁村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是附近东山上的角质岩砾石。 发现的石制品有两千多件,石片和石器一般都比较粗大,类型有单边或多边 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刮削器等,其中以三棱大 尖状器最具特色。这种石器采用有三棱的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 尖端锐利对称,和鹤嘴形厚尖状器一样,其作用也是用于挖掘植物和砍琢。 丁村人所用的石球重量一般在 500—1300 克之间,形体规整,加工精细。从 石器类型的多样性和制造技术看,丁村人的石器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专业分 工。 在我国远古人类区域分布上位于东南方的代表是 50 年代末期发现的“马 坝人”。当时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头峰的岩洞中发现有额骨、顶骨、眼眶和鼻 骨,虽有残缺,但对于复原当时人的体貌亦有重要意义。这些化石属于一个 中年男性,仍有相当的原始性质,如眉脊粗壮,鼻骨较宽等,但是马坝人的 头骨比北京猿人高,眉脊上方不再深陷,而是与额骨相续,脑容量估计有 1225 毫升,这说明它比北京猿人已经有了不少进步。和马坝人一起被发现的哺乳 类动物化石有熊、熊猫、犀牛、鹿、剑齿象等多种。马坝人的时代比许家窑 人要晚,属于更新世中、晚期。 “长阳人”发现于 50 年代中期。当时在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龙洞发现附有 两颗臼齿的左上颌骨和单独的一颗臼齿。其上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猿人显 著,所以前部不显得突出,表现了进步的性状。但是其臼齿较大,咬合面有 许多皱纹,构造比较复杂,犬齿隆凸明显,鼻腔底部较为平坦等,又表现出 不少原始性。同出的还有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十多种哺乳类动物化石。洞内 没有发现人类居住的遗迹或遗物,据分析,可能和马坝人一样,化石材料都 是由洞外被洪水冲进洞内的,其时代与下钟家湾所发现的相近,都属于更新 世中期稍晚的阶段,大约与马坝人相近。 70 年代初期,在贵州桐梓云峰岩灰洞内发掘到门齿和臼齿化石各 1 颗, 还有 10 多件石制品、炭屑、两块烧骨以及 25 种动物化石。“桐梓人”的化 石材料估计属于一年轻个体。从文化层堆积情况看,这些遗物都是被水冲进 洞内的,该洞并不是古代人类的居住地。岩灰洞所发现的石制品皆用锤击法 打片制成,其中有一件带尖角的刮削器,前端被加工成鸟喙状的相当薄的刃 口,十分锐利,反映了精细的加工技术。 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的周口店龙骨山,曾于 70 年代初期发掘新洞,发现 了 1 颗左前臼齿化石和几十件石制品,还有厚达 1 米左右的灰烬层、动物烧 骨和大量动物碎骨化石。“新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北京猿人和山 顶洞人的中间环节。这里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有 40 余种,多达几千个个体, 说明当时的狩猎很有成绩。新洞的烧骨中鹿类最多,其次有鼠、象、蛙、鸟 等,为当时人们熟食后所残留。新洞还曾发现磨过的骨片,是迄今所见最早 的磨制骨质品。在北京猿人遗址以南 70 米处和以东两公里处也发现过旧石器 中期的文化遗存。这些情况表明在北京猿人以后,早期智人仍然长期在周口 店一带生活
我国境内早期智人的化石和文化遗存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少发现。早期 智人所创造的旧石器中期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这个时期的人类体质 也处在明显演进的阶段,因而呈现了更多的复杂性。石器制造技术的明显提 高、石球的涌现以及许多遗址中所发现的大量凶猛动物遗骸,都表明早期智 人生产活动的进步
我国境内早期智人的化石和文化遗存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少发现。早期 智人所创造的旧石器中期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这个时期的人类体质 也处在明显演进的阶段,因而呈现了更多的复杂性。石器制造技术的明显提 高、石球的涌现以及许多遗址中所发现的大量凶猛动物遗骸,都表明早期智 人生产活动的进步
晚期智人 晩期智人又称现代智人,过去曾被称为“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 期,大约距今4万年至1万年左右。我国境内,从北疆到南陲,从喜马拉雅 山到台湾,许多地方都有晚期智人化石或文化遗存发现,地点数以百计。 柳江人”是50年代末期在广西柳江通天岩的岩洞中发现的,化石材料 包括1个完整的头骨、两段股骨以及髋骨、椎骨、肋骨等,脑容量为1480 毫升。柳江人明显具有原始黄种人的特征。柳江人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晩期较 早阶段的智人。“资阳人”是50年代初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的,主要有颅 顶部分保存完整的1件头骨以及腭骨化石,还发现1件刮制三棱状骨锥。“普 定人”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贵州普定县新寨村的穿洞发现的。人类化 石有完整的下颌骨、上颌骨残部、牙齿等,分别属于老年、中年和儿童个体, 后来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头骨化石。这个遗址出土石制品上万件,骨、角器 近千件,还有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10余种。其中的骨角器是很有特色的文化 遗存,骨器种类有锥、铲、叉等,角器则是用鹿角磨制而成的铲。“左镇人” 是70年代初在台湾台南县左镇乡的菜寮溪的两个地点发现的,化石材料有人 类的顶骨、额骨、臼齿等。据估计其时代在距今2万年到3万年之间。“保 山人”是80年代后期在云南保山塘子沟发现的,主要有上颌骨两件、头骨和 下颌骨各1件、牙齿3枚,分属4个青、中、老年个体。遗址还出土石器、 骨器等500余件。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其石器全部为打制品,并且没有发 现陶器,因此其文化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视为南方地区新、旧石器 时代过渡阶段的一个类型。我国南方,发现晚期智人化石的还有江苏泗洪、 浙江建德、广西都安、贵州水城和桐梓、云南呈贡和丽江等地。具有丰富文 化遗存的首推四川汉源的富林遗址,70年代初期在这里发掘时,仅在30平 方米的小范围内就出土石制品5000多件。“富林文化”大约距今两万年。四 川铜梁西郊曾经发现300多件石器,制作石器的原料要从20公里以外处运 来。“铜梁文化”距今约2500年至2万年,其石器制作简单而且粗糙,明显 落后于同时期其它遗址石器的水平。这应当是各个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 水平不平衡的表现。“猫猫洞文化”是70年代中期在贵州兴义县猫猫山的岩 厦下发现的,出土有人类化石7件、骨角器10件、石器1000多件。其中的 一件骨刀颇具特色,它上薄下厚,经精细磨制而通体光洁,左侧和顶端的刃 口十分锐利。猫猫洞文化距今14000年左右。“长滨文化”是60年代末期在 台湾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发现的,主要发现有用各种砾石做成的石器3000 多件,还有骨针、骨铲、骨锥等骨器。这些石器、骨器和南方各省旧石器时 代晚期遗址的标本基本一致。“长滨文化”的时代距今约五六千年,虽然已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但其文化风貌则全属旧石器时代,这应当是各 地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从时代先后和文化内涵的一致性来看,南方各 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显然是“长滨文化”的源头。 我国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遗址分布也很广泛20年代初期有内蒙古乌审 旗萨拉乌苏发现一枚幼童门齿化石,被称为“河套人”。50年代以来,在萨 拉乌苏遗址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人类的顶骨、枕骨、额骨、下颌骨、肩 胛骨、肱骨等共20多件,还有大量石制品以及动物化石。河套人的时代在距 今5万年至3500年之间。60年代前期在山西朔县峙峪发掘出人类的1块枕 骨化石,石制品1500余件,其中有一件用薄长石片磨制的尖端周正的燧石箭
三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称现代智人,过去曾被称为“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 期,大约距今 4 万年至 1 万年左右。我国境内,从北疆到南陲,从喜马拉雅 山到台湾,许多地方都有晚期智人化石或文化遗存发现,地点数以百计。 “柳江人”是 50 年代末期在广西柳江通天岩的岩洞中发现的,化石材料 包括 1 个完整的头骨、两段股骨以及髋骨、椎骨、肋骨等,脑容量为 1480 毫升。柳江人明显具有原始黄种人的特征。柳江人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较 早阶段的智人。“资阳人”是 50 年代初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的,主要有颅 顶部分保存完整的 1 件头骨以及腭骨化石,还发现 1 件刮制三棱状骨锥。“普 定人”是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在贵州普定县新寨村的穿洞发现的。人类化 石有完整的下颌骨、上颌骨残部、牙齿等,分别属于老年、中年和儿童个体, 后来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头骨化石。这个遗址出土石制品上万件,骨、角器 近千件,还有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 10 余种。其中的骨角器是很有特色的文化 遗存,骨器种类有锥、铲、叉等,角器则是用鹿角磨制而成的铲。“左镇人” 是 70 年代初在台湾台南县左镇乡的菜寮溪的两个地点发现的,化石材料有人 类的顶骨、额骨、臼齿等。据估计其时代在距今 2 万年到 3 万年之间。“保 山人”是 80 年代后期在云南保山塘子沟发现的,主要有上颌骨两件、头骨和 下颌骨各 1 件、牙齿 3 枚,分属 4 个青、中、老年个体。遗址还出土石器、 骨器等 500 余件。遗址距今 8000 年左右,其石器全部为打制品,并且没有发 现陶器,因此其文化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视为南方地区新、旧石器 时代过渡阶段的一个类型。我国南方,发现晚期智人化石的还有江苏泗洪、 浙江建德、广西都安、贵州水城和桐梓、云南呈贡和丽江等地。具有丰富文 化遗存的首推四川汉源的富林遗址,70 年代初期在这里发掘时,仅在 30 平 方米的小范围内就出土石制品 5000 多件。“富林文化”大约距今两万年。四 川铜梁西郊曾经发现 300 多件石器,制作石器的原料要从 20 公里以外处运 来。“铜梁文化”距今约 2500 年至 2 万年,其石器制作简单而且粗糙,明显 落后于同时期其它遗址石器的水平。这应当是各个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 水平不平衡的表现。“猫猫洞文化”是 70 年代中期在贵州兴义县猫猫山的岩 厦下发现的,出土有人类化石 7 件、骨角器 10 件、石器 1000 多件。其中的 一件骨刀颇具特色,它上薄下厚,经精细磨制而通体光洁,左侧和顶端的刃 口十分锐利。猫猫洞文化距今 14000 年左右。“长滨文化”是 60 年代末期在 台湾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发现的,主要发现有用各种砾石做成的石器 3000 多件,还有骨针、骨铲、骨锥等骨器。这些石器、骨器和南方各省旧石器时 代晚期遗址的标本基本一致。“长滨文化”的时代距今约五六千年,虽然已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但其文化风貌则全属旧石器时代,这应当是各 地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从时代先后和文化内涵的一致性来看,南方各 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显然是“长滨文化”的源头。 我国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遗址分布也很广泛 20 年代初期有内蒙古乌审 旗萨拉乌苏发现一枚幼童门齿化石,被称为“河套人”。50 年代以来,在萨 拉乌苏遗址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人类的顶骨、枕骨、额骨、下颌骨、肩 胛骨、肱骨等共 20 多件,还有大量石制品以及动物化石。河套人的时代在距 今 5 万年至 3500 年之间。60 年代前期在山西朔县峙峪发掘出人类的 1 块枕 骨化石,石制品 1500 余件,其中有一件用薄长石片磨制的尖端周正的燧石箭
头,为弓箭的最初使用提供了物证。峙峪遗址还发现有用半透明水晶制成的 钺形小石刀,是将短柄镶嵌在骨木把内使用的复合工具。峙峪遗址所发现的 密集成层的大量动物化石,以野马、野驴最多,可见当时的狩猎经济已经有 了较集中地捕获一两种动物的专门化倾向,狩猎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峙峪 人”大约距今2800年左右。“学田人”是80年代中期在黑龙江五常县学田 村发现的。出土有人类顶骨和股骨化石各1件、骨器两件、石制品三件,以 及大量的猛犸象、野牛、披毛犀、鹿等动物化石,距今约24000年。距今22000 年左右的“哈尔滨人”是80年代初期在黑龙江哈尔滨西南的阎家岗发现的。 除了发现人类化石、石器、骨制品以外,阎家岗还发现用500余件各种哺乳 类动物骨骼相互叠压而成的排列有序的古营地遗址,这在旧石器时代文化中 颇具特色。“前阳人”是80年代初期在辽宁东沟县发现的,在前阳的洞穴遗 址中出土了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及牙齿化石,距今18000年左右。80年代 初期在辽宁海城小孤山的仙人洞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下层属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现了人类的牙齿和股骨化石,所发现的石器相当粗糙 器形不规整,这与当时的人着重制造骨、角器有关。“小孤山人”所磨制的 骨针十分精细,比山顶洞人所制的短而稍粗,针眼挖制而成,若芒状的针尖 甚锋利。除了几件骨针以外,还发现有磨制的骨锥、标枪头和一件角片制的 鱼叉。鱼叉长84毫米,有两排不对称的倒刺,为当时已有渔猎经济的物证。 穿孔兽牙、穿孔蚌壳是小孤山人的装饰品。这些情况都与著名的山顶洞人相 似。在辽宁喀左县大凌河畔的鸽子洞曾于70年代初期发现旧石器晚期的文化 遗存。洞内有堆积较厚的文化遗存,发现有顶骨碎片、颞骨残块、髌骨和1 颗小孩臼齿化石,半米厚的灰烬层里有烧骨、木炭、烧土块和石器。“鸽子 洞文化”的石制品有300多件,其中有石器260件,其成品率和精致石器的 比例都超过了北京猿人。石器类型趋向稳定,刮削器数量最多,一般经过精 细修理,刃缘匀称,刃角锐利,其中以单凸刃刮削器的制作最精良。鸽子洞 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有20多种,其中有岩羊、披毛犀等动物,说明当时 气候比较寒冷。鸽子洞文化距今约四五万年左右。我国北方所发现的旧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还有不少,如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山西沁 水下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村、黑龙江呼玛十八站等地都有丰富遗存。 可以作为晚期智人代表的是“山顶洞人”。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的山顶,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等四个部分。洞口高4米,下 宽5米。上室为居室,南北宽8米,东西长约14米,石笋地面中部有一堆灰 烬。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幼儿残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数石器。下室在洞穴 西半部稍下处,有一垂直陡崖与上室相隔。下室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部 分骨架化石,分属于青年妇女、中年妇女和老年男子等3人。人骨周围散布 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下室深处为竖井式深洞的下窨,发现许多 没有经过扰动的兽骨架。遗址所发现的石器数量很少,仅有25件,这可能与 山顶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有关。除了一些经打击而制成的骨器和有磨 痕的下颌骨以外,山顶洞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是1件骨针和1件有刻纹 ①关于山顶洞人的时代,过去一般认为距今1800年。近来,有的专家测定距今27000年左右,时代最早 的下窨底部距今34000年。这与当时的气候及在山顶洞所发现的动物化石情况相符合。据说当时正处于 较温暖的亚间冰期,所以在山顶洞动物化石群中有果子狸、似鬃猎狗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但却不见华北 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披毛犀、猛玛象等喜寒动物
头,为弓箭的最初使用提供了物证。峙峪遗址还发现有用半透明水晶制成的 钺形小石刀,是将短柄镶嵌在骨木把内使用的复合工具。峙峪遗址所发现的 密集成层的大量动物化石,以野马、野驴最多,可见当时的狩猎经济已经有 了较集中地捕获一两种动物的专门化倾向,狩猎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峙峪 人”大约距今 2800 年左右。“学田人”是 80 年代中期在黑龙江五常县学田 村发现的。出土有人类顶骨和股骨化石各 1 件、骨器两件、石制品三件,以 及大量的猛犸象、野牛、披毛犀、鹿等动物化石,距今约 24000 年。距今 22000 年左右的“哈尔滨人”是 80 年代初期在黑龙江哈尔滨西南的阎家岗发现的。 除了发现人类化石、石器、骨制品以外,阎家岗还发现用 500 余件各种哺乳 类动物骨骼相互叠压而成的排列有序的古营地遗址,这在旧石器时代文化中 颇具特色。“前阳人”是 80 年代初期在辽宁东沟县发现的,在前阳的洞穴遗 址中出土了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及牙齿化石,距今 18000 年左右。80 年代 初期在辽宁海城小孤山的仙人洞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下层属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现了人类的牙齿和股骨化石,所发现的石器相当粗糙, 器形不规整,这与当时的人着重制造骨、角器有关。“小孤山人”所磨制的 骨针十分精细,比山顶洞人所制的短而稍粗,针眼挖制而成,若芒状的针尖 甚锋利。除了几件骨针以外,还发现有磨制的骨锥、标枪头和一件角片制的 鱼叉。鱼叉长 84 毫米,有两排不对称的倒刺,为当时已有渔猎经济的物证。 穿孔兽牙、穿孔蚌壳是小孤山人的装饰品。这些情况都与著名的山顶洞人相 似。在辽宁喀左县大凌河畔的鸽子洞曾于 70 年代初期发现旧石器晚期的文化 遗存。洞内有堆积较厚的文化遗存,发现有顶骨碎片、颞骨残块、髌骨和 1 颗小孩臼齿化石,半米厚的灰烬层里有烧骨、木炭、烧土块和石器。“鸽子 洞文化”的石制品有 300 多件,其中有石器 260 件,其成品率和精致石器的 比例都超过了北京猿人。石器类型趋向稳定,刮削器数量最多,一般经过精 细修理,刃缘匀称,刃角锐利,其中以单凸刃刮削器的制作最精良。鸽子洞 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有 20 多种,其中有岩羊、披毛犀等动物,说明当时 气候比较寒冷。鸽子洞文化距今约四五万年左右。我国北方所发现的旧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还有不少,如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山西沁 水下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村、黑龙江呼玛十八站等地都有丰富遗存。 可以作为晚期智人代表的是“山顶洞人”。①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的山顶,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等四个部分。洞口高 4 米,下 宽 5 米。上室为居室,南北宽 8 米,东西长约 14 米,石笋地面中部有一堆灰 烬。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幼儿残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数石器。下室在洞穴 西半部稍下处,有一垂直陡崖与上室相隔。下室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部 分骨架化石,分属于青年妇女、中年妇女和老年男子等 3 人。人骨周围散布 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下室深处为竖井式深洞的下窨,发现许多 没有经过扰动的兽骨架。遗址所发现的石器数量很少,仅有 25 件,这可能与 山顶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有关。除了一些经打击而制成的骨器和有磨 痕的下颌骨以外,山顶洞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是 1 件骨针和 1 件有刻纹 ① 关于山顶洞人的时代,过去一般认为距今 18000 年。近来,有的专家测定距今 27000 年左右,时代最早 的下窨底部距今 34000 年。这与当时的气候及在山顶洞所发现的动物化石情况相符合。据说当时正处于比 较温暖的亚间冰期,所以在山顶洞动物化石群中有果子狸、似鬃猎狗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但却不见华北 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披毛犀、猛玛象等喜寒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