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 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 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 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 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 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 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 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 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 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 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 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 “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 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 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 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 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 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骊姬既远太子远:使……远离 B.吾将图之图:谋划 C.公田不在田:通“畋”,打猎 D.遂自经于新城庙经:经过 9.D(经:缢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于我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祸且及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日斧斤以时人山林 10.B(均为介词,表被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 表转折,却。C副 词,将要/连词,况且。D介词,用/介词,按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 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 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 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 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 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 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 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 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 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 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①于绛, 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②。骊姬曰: “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 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 子何迟为?君有父恩 i 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 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 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 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骊姬既远太子 远:使……远离 B.吾将图之 图:谋划 C.公田不在 田:通“畋”,打猎 D.遂自经于新城庙 经:经过 9.D(经:缢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于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祸且及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以时人山林 10.B(均为介词,表被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A 连词,表并列,又/连词, 表转折,却。C 副 词,将要/连词,况且。D 介词,用/介词,按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11.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 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 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 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 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12.B(“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表现了骊姬工于心计,同样说明她 用心险恶)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5分)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5分) 13.(1)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百 姓轻视政令,这是国 家的祸患。(5分。“开”“慢”“政”各1分,“国之患也”判断句式1分 句意通顺1分) (2)恐怕他会因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不能享尽天年而死,您将怎 么办?(5分。“行强 “终命”“殁”各1分,“君其奈何”疑问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骊姬,是骊戎女子,晋献公的夫人。当初,晋献公从齐国娶妻,生了秦穆夫人和 太子申生,又从戎娶了两个女子,生了公子重耳与夷吾。晋献公讨伐骊戎,战胜 了它,俘获了骊姬然后回国,生了奚齐与卓子。 骊姬被献公宠幸,齐姜在这之前就死了,献公就立骊姬为夫人。骊姬想立奚齐为 太子,于是与她的妺妹谋划使太子与两位公子离开都城。于是骊姬就劝说献公说: “曲沃是您宗庙所在的地方,蒲城与南北二屈,是您的边境地区。这些地方都没 有主政者。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 百姓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镇守曲沃,两位公子镇守蒲城和南 北二屈,就既可以威震百姓,又可令敌寇畏惧。”于是让太子镇守曲沃,重耳镇 守蒲城,夷吾镇守南屈和北屈。 骊姬在使太子远离都城后,夜里就哭泣。献公问其中原因,骊姬回答说:“我听 说申生为人,喜欢仁爱而且能力强,对待百姓非常宽厚慈惠,他现在认为您受我 蛊惑,这一定会使国家混乱,恐怕他会因为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 未享尽天年而死,您打算怎么办?何不杀了我,不要因我而让百姓混乱。”献公 说:“他对百姓慈惠,难道对他的父亲会不慈惠吗?”骊姬说:“对百姓和对父 亲可不一样。杀了您而对百姓有好处,百姓谁不拥护他?即使他爱您,但也很难 战胜欲望啊。您不早做打算,大祸即将来到。”献公恐惧地说:“那我怎么办才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 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11.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 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 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 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 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12.B(“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表现了骊姬工于心计,同样说明她 用心险恶) 第Ⅱ卷(共 1 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5 分)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5 分) 13.(1)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百 姓轻视政令,这是国 家的祸患。(5 分。“开”“慢”“政”各 1 分,“国之患也”判断句式 1 分, 句意通顺 1 分) (2)恐怕他会因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不能享尽天年而死,您将怎 么办?(5 分。“行强” “终命”“殁”各 1 分,“君其奈何”疑问句式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骊姬,是骊戎女子,晋献公的夫人。当初,晋献公从齐国娶妻,生了秦穆夫人和 太子申生,又从戎娶了两个女子,生了公子重耳与夷吾。晋献公讨伐骊戎,战胜 了它,俘获了骊姬然后回国,生了奚齐与卓子。 骊姬被献公宠幸,齐姜在这之前就死了,献公就立骊姬为夫人。骊姬想立奚齐为 太子,于是与她的妹妹谋划使太子与两位公子离开都城。于是骊姬就劝说献公说: “曲沃是您宗庙所在的地方,蒲城与南北二屈,是您的边境地区。这些地方都没 有主政者。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 百姓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镇守曲沃,两位公子镇守蒲城和南 北二屈,就既可以威震百姓,又可令敌寇畏惧。”于是让太子镇守曲沃,重耳镇 守蒲城,夷吾镇守南屈和北屈。 骊姬在使太子远离都城后,夜里就哭泣。献公问其中原因,骊姬回答说:“我听 说申生为人,喜欢仁爱而且能力强,对待百姓非常宽厚慈惠,他现在认为您受我 蛊惑,这一定会使国家混乱,恐怕他会因为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 未享尽天年而死,您打算怎么办?何不杀了我,不要因我而让百姓混乱。”献公 说:“他对百姓慈惠,难道对他的父亲会不慈惠吗?”骊姬说:“对百姓和对父 亲可不一样。杀了您而对百姓有好处,百姓谁不拥护他?即使他爱您,但也很难 战胜欲望啊。您不早做打算,大祸即将来到。”献公恐惧地说:“那我怎么办才
好?”骊姬说:“您何不告老退位,把政权交给他。他得到了权力亲自治理国家, 也许会放过您吧。”献公说:“那不行,我将再做打算。”献公从此开始怀疑太 子。骊姬于是派人以献公的名义告诉太子说:“你父亲梦见你母亲齐姜,你速去 祭祀。”申生在曲沃祭祀,在都城绛奉献酒、祭肉给献公,献公打猎不在,骊姬 接受了奉献的酒肉,于是把鸩毒掺入酒中,在肉脯中加了毒药。献公回来。召申 生呈上祭祀的酒肉,骊姬说:“这些食物从外面送来,不能不试验一下再吃。 把酒倒在地上,地面隆起土包,申生害怕就出来了。骊姬把肉给狗吃,狗就死了: 把酒给小吏喝,小吏也死了。骊姬于是仰天捶胸流下了眼泪,见到中生哭着说: “唉!国家,是你的国家,你怎么认为做国君晚了呢?国君对你有养育之恩,你都 狠心杀他,何况是对待国人呢!杀掉自己的父亲来谋求利于他人,谁会(最终)得 利呢?”献公派人对太子说:“你自己看着办吧。”太傅里克说:“如果太子进 宫说明白这件事,或许可以活命;否则,不可以活命。”太子说:“父王老了, 如果我面见父王,进宫为自己辩白,那骊姬就得死了,父王会心里不安的。”于 是申生在新城庙中自缢而死 献公于是杀掉了少傅杜原款。派阉楚刺杀重耳,重耳逃到狄。派贾华刺杀夷吾, 夷吾逃到梁。放逐所有公子,于是立奚齐为太子。献公死了以后,奚齐继位,里 克杀死了他。卓子继位,里克又杀死了他。于是戳杀骊姬,用鞭子抽打至死 烟台市2013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至言 贾山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 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 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比干之贤, 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 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 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 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十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 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 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 下皆诉诉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去诸苑以 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 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 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 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 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 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大臣不得与宴游,方 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 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好?”骊姬说:“您何不告老退位,把政权交给他。他得到了权力亲自治理国家, 也许会放过您吧。”献公说:“那不行,我将再做打算。”献公从此开始怀疑太 子。骊姬于是派人以献公的名义告诉太子说:“你父亲梦见你母亲齐姜,你速去 祭祀。”申生在曲沃祭祀,在都城绛奉献酒、祭肉给献公,献公打猎不在,骊姬 接受了奉献的酒肉,于是把鸩毒掺入酒中,在肉脯中加了毒药。献公回来。召申 生呈上祭祀的酒肉,骊姬说:“这些食物从外面送来,不能不试验一下再吃。” 把酒倒在地上,地面隆起土包,申生害怕就出来了。骊姬把肉给狗吃,狗就死了; 把酒给小吏喝,小吏也死了。骊姬于是仰天捶胸流下了眼泪,见到中生哭着说: “唉!国家,是你的国家,你怎么认为做国君晚了呢?国君对你有养育之恩,你都 狠心杀他,何况是对待国人呢!杀掉自己的父亲来谋求利于他人,谁会(最终)得 利呢?”献公派人对太子说:“你自己看着办吧。”太傅里克说:“如果太子进 宫说明白这件事,或许可以活命;否则,不可以活命。”太子说:“父王老了, 如果我面见父王,进宫为自己辩白,那骊姬就得死了,父王会心里不安的。”于 是申生在新城庙中自缢而死。 献公于是杀掉了少傅杜原款。派阉楚刺杀重耳,重耳逃到狄。派贾华刺杀夷吾, 夷吾逃到梁。放逐所有公子,于是立奚齐为太子。献公死了以后,奚齐继位,里 克杀死了他。卓子继位,里克又杀死了他。于是戳杀骊姬,用鞭子抽打至死。 烟台市 2013 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至言 贾山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 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①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 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比干②之贤, 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 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 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 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 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 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 下皆 ③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④以承休德。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去诸苑以 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 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 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 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 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 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大臣不得与宴游,方 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 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一》,文字略有删改) 【注】①硗(qiao):地坚硬不肥沃。②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大臣,因忠谏而为 君王桀所杀。比干:商朝忠臣,直言进谏,被纣王剖心。下文的孟贲(ben)是 战国时卫国的勇士,传说能生拔牛角。③诉诉(xin):欣喜。④精白:精诚, 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恶种,无不猥大猥:众,多 B.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休:美善 C.臣恐朝廷之解弛解:分解,分化。 D.损食膳,不听乐损:减少。 9.C(解:懈怠,松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闻忠臣之事君也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①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①以夏岁二月,定明堂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0.B(都是连词,表修饰。A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动词,去。C①指示代词,其中的;②人称代词,它,指代赵国。D①介词,在 ②介词,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A.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 德化之成也 B.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 德化之成也 C.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 化之成也 D.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 化之成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节用土地与种子的关系设喻说理,将深奥的道理寓于日常经验之 中,以此来说明臣子应当尽忠竭虑、直言进谏。 B.作者认为当朝皇帝虽然在招贤纳士方面做得不错,将贤良方正之士聚集到了 朝廷,但没有使他们的全部精力用在治国安民上。 C.作者先是对当朝皇帝采取的爱民惠民等措施予以肯定,然后再说对其日日射 猎游玩感到伤心,这样进谏更容易让皇帝接受 D.末段作者提出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希望皇帝践行以建立万世之业;引用《诗 经》中的话,意在劝诫皇帝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12.A(作者以土地与种子的关系作比,用以说明君主应善待士人,有仁爱之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一》,文字略有删改) 【注】①硗(qiāo):地坚硬不肥沃。②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大臣,因忠谏而为 君王桀所杀。比干:商朝忠臣,直言进谏,被纣王剖心。下文的孟贲(bēn)是 战国时卫国的勇士,传说能生拔牛角。③ (xīn):欣喜。④精白:精诚, 纯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恶种,无不猥大 猥:众,多。 B.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 休:美善。 C.臣恐朝廷之解弛 解:分解,分化。 D.损食膳,不听乐 损:减少。 9.C(解:懈怠,松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闻忠臣之事君也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①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①以夏岁二月,定明堂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0.B(都是连词,表修饰。A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动词,去。C①指示代词,其中的;②人称代词,它,指代赵国。D①介词,在; ②介词,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A.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 德化之成也 B.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 德化之成也 C.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 化之成也 D.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 化之成也 11.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节用土地与种子的关系设喻说理,将深奥的道理寓于日常经验之 中,以此来说明臣子应当尽忠竭虑、直言进谏。 B.作者认为当朝皇帝虽然在招贤纳士方面做得不错,将贤良方正之士聚集到了 朝廷,但没有使他们的全部精力用在治国安民上。 C.作者先是对当朝皇帝采取的爱民惠民等措施予以肯定,然后再说对其日日射 猎游玩感到伤心,这样进谏更容易让皇帝接受。 D.末段作者提出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希望皇帝践行以建立万世之业;引用《诗 经》中的话,意在劝诫皇帝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12.A(作者以土地与种子的关系作比,用以说明君主应善待士人,有仁爱之心。)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