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北镇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 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 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 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 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 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 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 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 轻,岂人情邪!”县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 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 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 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 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 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 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 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 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 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 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东省北镇中学 2013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 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 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 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 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 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 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 “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 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 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 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 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 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 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 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 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 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 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 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 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 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 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 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 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分) 译文: (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6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 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 调,官场失意 5.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分) 6.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 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 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 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 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 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 分) 译文: (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6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6 题。 点绛唇 [宋]汪藻[注]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 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 调,官场失意。 5.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 分) 6.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 瓦缝参差, 。”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 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 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 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 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 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 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 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 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 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 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 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 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 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 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 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 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 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 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 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 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 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 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 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 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8.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 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 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 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 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 化意义—一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 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 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 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 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 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 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 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 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 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 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 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 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 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 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 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 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 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 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 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 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 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 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 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8.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 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 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 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 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 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 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 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 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 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 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 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一一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一一除此之外什么也 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一一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一一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一一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 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 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 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 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 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 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 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 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二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 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 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 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 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 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 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 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 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 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