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 在明代达到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 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 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1368年至1433年,以官营为主 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 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 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从1433年至1554年,官私并 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虽朝 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 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 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1554 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 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 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由此 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 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 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 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 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 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 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 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 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 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 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 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 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 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 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 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1.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髙潮出现在 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再到官私 并举过程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5 届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 在明代达到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 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 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 1368 年至 1433 年,以官营为主。 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 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 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从 1433 年至 1554 年,官私并 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虽朝 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 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 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 1554 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 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 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由此 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 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 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 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 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 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 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 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 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 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 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 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 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 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 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 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1.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出现在 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再到官私 并举过程
C.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 欧洲掀起了一股仿制青花瓷的热潮。 D.明代青花瓷大远销世界各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对 明代中国和输入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完 全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B.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 青花瓷仍然还是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 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 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 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 洲文化的转型 C.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 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各国政府通过在本地大量生产瓷器解决财政 危机,走出了金库空竭的窘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 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 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 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 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 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刘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 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 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夲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 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 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 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大略谓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 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C.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 欧洲掀起了一股仿制青花瓷的热潮。 D.明代青花瓷大远销世界各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对 明代中国和输入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完 全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B.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 青花瓷仍然还是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 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 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 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 洲文化的转型. C.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 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各国政府通过在本地大量生产瓷器解决财政 危机,走出了金库空竭的窘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 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 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 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 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 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刘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 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 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 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 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 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大略谓: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 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泪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 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平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 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发:发放 B.交口而文其非 文:掩饰 C.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 擿:揭发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B.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C.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D.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 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群臣无人敢言,海瑞买好棺材,诀 别妻儿,大胆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最终没有治他的罪 C.张居正并未“居正”,掌权时,尽管朝廷内外的官员多次举荐海瑞,但因害 怕海瑞的严峻刚正,最终没有任用他。 D.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 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5分) 译文:(②)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 以身矫之。(5分)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夜泊宁陵 韩驹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因受知于苏辙而享誉诗坛,但终因苏氏之党连累而被一再贬谪,死 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所作。②毵毵( san san) 指毛发、枝条等细长披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 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平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 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发:发放 B.交口而文其非 文:掩饰 C.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 擿:揭发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B.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C.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D.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 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 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群臣无人敢言,海瑞买好棺材,诀 别妻儿,大胆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最终没有治他的罪。 C.张居正并未“居正”,掌权时,尽管朝廷内外的官员多次举荐海瑞,但因害 怕海瑞的严峻刚正,最终没有任用他。 D.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 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5 分) 译文: (2)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 以身矫之。(5 分)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夜泊宁陵 韩驹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因受知于苏辙而享誉诗坛,但终因苏氏之党连累而被一再贬谪,死 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所作。②毵毵(sān sān): 指毛发、枝条等细长披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8.请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有两句专门写到自己制作衣服的材料,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 品质: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 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 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 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 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 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一一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 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 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 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 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 玛霞!” 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 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 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 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 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 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 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 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8.请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⑵屈原在《离骚》中有两句专门写到自己制作衣服的材料,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 品质: , 。 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 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 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 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 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 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 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 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 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 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 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 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 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 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 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 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 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 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 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 “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 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 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 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 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 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 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 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 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 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 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 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 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 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 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 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 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 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 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 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 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 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 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 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 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 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 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 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家具等处处散发着“被太阳晒过 的干木料的气味”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 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 80 岁的老人,为人古板, 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 “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 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 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 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 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 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 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 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 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 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 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 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 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 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 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 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 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 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 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 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 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 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 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 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 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 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 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 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描写“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家具等处处散发着“被太阳晒过 的干木料的气味”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 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