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新余一中、鹰潭一中、九江一中、临川一中)2016届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I卷(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 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 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 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 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 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 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 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 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 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 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 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 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 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 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 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 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 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 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 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 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 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 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 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 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 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 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 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 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 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 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 市人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新余一中、鹰潭一中、九江一中、临川一中)2016 届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 I 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 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 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 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 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 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 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 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 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 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 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 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 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 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 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 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 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 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 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 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 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 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 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 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 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 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 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 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 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 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 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 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 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 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 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 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 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 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 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 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 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 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 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 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 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 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 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 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 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 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 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 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 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 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 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 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 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 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 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 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 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 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 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 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 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 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 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 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 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 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 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 年 12 月 23 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 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 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 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 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 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 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 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 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 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 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 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答案】 1.A 【解析】 1.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答非所问,阐述的 是乡绅的特点。 2.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都”扩大了范围,原 文说的是“更多的是充满温和诗意的祥和”。 3.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精美匾额显得肤浅 庸俗,功利色彩很浓”无中生有。B项“荡然无存”表述绝对化。D项“抛弃了 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与原文表述不同。原 文说的是“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后来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 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缺少担当精神 有,只不过是不够坚定,后来动摇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铁十字勋章 (德国)米勒 1945年四月,在梅克伦堡州的施塔加德,一位卖纸的商人从顾客那里听说了希 特勒的婚礼以及他自杀的消息,决定枪杀他的妻子,还有他十四岁的女儿,然后 自杀。 在一战时他做过预备军官,现在还保存着一把左轮手枪和十枚子弹。 一天傍晩,他的妻子端着晚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他正站在桌子边擦拭着那把手 枪。他的翻领上别着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本该是节日时才佩戴的。 元首选择了自杀—一面对妻子的疑问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说,他要选择效忠于 元首。他问她,作为他的妻子,是否在这件事上也准备好了追随他。他说,对于 女儿他毫不怀疑,她一定会借助父亲的协助,体面地死亡,而不去苟活。他叫来 女儿,她没有让他失望 没有等妻子的回答,他便让两人都穿上大衣,因为他要带她们到郊外找个合适的 地方,免得引人注目。她们服从了。然后他给左轮手枪装上了子弹,让女儿帮他 穿上大衣,锁上了房门,并把钥匙扔进了信箱 外面下着雨,他们在昏暗的街道上向郊外走着,丈夫走在前面,没有回头去看远 远跟着的妻子和女儿。他听得见她们走在沥青路上的脚步声。 当他离开大路走上通往毛榉林的小径时,他转过头催促她们走快些。晚风在这片 没有树的平地上更加疾劲,地面被雨水淋湿,她们的脚步没有了声响 他对她们喊道,她们应该走在前面。跟着她们在后面走着,他也想不清楚:是他 担心她们可能就这样跑掉,还是他希望自己可以跑掉。没过一会儿,她们已经在 前面很远了。当他再也看不到她们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他没有勇气直接离开 他却十分希望,她们已经走了。他停了下来,在路边小便。左轮手枪在他的裤子 口袋里,透过薄薄的布料他感受到了枪的冰冷。当他加快脚步想赶上她们时,每 走一步手枪都碰打在他的腿上。他放慢了脚步。可当他把手伸进口袋,想把枪扔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 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答案】 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答非所问,阐述的 是乡绅的特点。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都”扩大了范围,原 文说的是“更多的是充满温和诗意的祥和”。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精美匾额显得肤浅 庸俗,功利色彩很浓”无中生有。B 项“荡然无存”表述绝对化。D 项“抛弃了 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与原文表述不同。原 文说的是“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后来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 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缺少担当精神, 有,只不过是不够坚定,后来动摇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铁十字勋章 (德国)米勒 1945 年四月,在梅克伦堡州的施塔加德,一位卖纸的商人从顾客那里听说了希 特勒的婚礼以及他自杀的消息,决定枪杀他的妻子,还有他十四岁的女儿,然后 自杀。 在一战时他做过预备军官,现在还保存着一把左轮手枪和十枚子弹。 一天傍晚,他的妻子端着晚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他正站在桌子边擦拭着那把手 枪。他的翻领上别着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本该是节日时才佩戴的。 元首选择了自杀——面对妻子的疑问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说,他要选择效忠于 元首。他问她,作为他的妻子,是否在这件事上也准备好了追随他。他说,对于 女儿他毫不怀疑,她一定会借助父亲的协助,体面地死亡,而不去苟活。他叫来 女儿,她没有让他失望。 没有等妻子的回答,他便让两人都穿上大衣,因为他要带她们到郊外找个合适的 地方,免得引人注目。她们服从了。然后他给左轮手枪装上了子弹,让女儿帮他 穿上大衣,锁上了房门,并把钥匙扔进了信箱。 外面下着雨,他们在昏暗的街道上向郊外走着,丈夫走在前面,没有回头去看远 远跟着的妻子和女儿。他听得见她们走在沥青路上的脚步声。 当他离开大路走上通往毛榉林的小径时,他转过头催促她们走快些。晚风在这片 没有树的平地上更加疾劲,地面被雨水淋湿,她们的脚步没有了声响。 他对她们喊道,她们应该走在前面。跟着她们在后面走着,他也想不清楚:是他 担心她们可能就这样跑掉,还是他希望自己可以跑掉。没过一会儿,她们已经在 前面很远了。当他再也看不到她们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他没有勇气直接离开, 他却十分希望,她们已经走了。他停了下来,在路边小便。左轮手枪在他的裤子 口袋里,透过薄薄的布料他感受到了枪的冰冷。当他加快脚步想赶上她们时,每 走一步手枪都碰打在他的腿上。他放慢了脚步。可当他把手伸进口袋,想把枪扔
掉时,他看见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站在路中间,正等着他。他原本计划在树 林中做这件事,但是枪声在这里被听到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 他拿出枪,解除保险,而他的妻子正搂着他的脖子,抽泣着。她是那么沉重,他 拼力摆脱她,走向正怔怔地盯着他的女儿,用枪对准了她的太阳穴,闭上眼睛扣 动了扳机。他希望枪哑火,但是他听到了枪声,看到女孩摇晃着倒下了。 妻子发着抖,尖声大叫。他必须稳住她。直到三声枪响过后,她安静了。 现在,他是独自一人。 没有人会来命令他将手枪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了。死去的人也不会看见他, 没有人能看见他。这出戏演完了。幕已落下,他可以去卸装了 他将手枪塞进口袋,俯身看着他的女儿。然后他开始奔跑起来 他沿着小径跑回了街道,又沿着街道跑了一段,但不是往城里的方向,而是向西 他跑了一会儿,然后他坐在街边,靠着一棵树,喘息着,思索着他的境况。他发 现,事情也不是无可救药 他只要继续跑,一路向西,避开居民区。他可以隐居在任何一个地方,最好是在 另一座城市,改名换姓,作一个不知名的难民,普普通通,勤勤恳恳。他把枪扔 进阴沟里,站了起来。 走在路上,他突然想起忘记把铁十字勋章扔掉。他把它扔掉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写法是: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梗概,再叙写具体的过程和细节,虽 然篇幅短,但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B.这篇小说的结尾与其他微型小说一样出人意料,纸商在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妻 子后,竟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以逃避和奔跑的方式求生,但他的灵魂却无法“逃 生 C.小说最后的结尾没有给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留给读者一个开放 的结局,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D.这篇小说叙述语言冷静、简约,特别是人物对话,全篇只有纸商的语言描写, 却成功刻画了两个只知道麻木顺从的女人。 E.纸商在枪杀女儿、妻子时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女儿、妻子能逃跑, 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妻子被自己杀死,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必须忠诚于他 的“偶像” (2)小说的标题“铁十字勋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卖纸商人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二战”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德国人民在战后不断地进行反省、忏悔, 文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你从《铁十字勋章》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 怎样的反思?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CD (2)①推动情节发展。铁十字勋章串联了希特勒的自杀和纸商枪杀妻子女儿两件 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暗示小说主旨。铁十字勋章是希特勒对纸商的奖赏的标志,纸商选择枪杀妻儿 以示忠诚,也象征了法西斯专制对人的灵魂奴役 ③丰富人物形象。纸商对待铁十字勋章的态度改变成功地刻画了纸商的冷漠、愚 昧、自私与残忍的形象特点
掉时,他看见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站在路中间,正等着他。他原本计划在树 林中做这件事,但是枪声在这里被听到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 他拿出枪,解除保险,而他的妻子正搂着他的脖子,抽泣着。她是那么沉重,他 拼力摆脱她,走向正怔怔地盯着他的女儿,用枪对准了她的太阳穴,闭上眼睛扣 动了扳机。他希望枪哑火,但是他听到了枪声,看到女孩摇晃着倒下了。 妻子发着抖,尖声大叫。他必须稳住她。直到三声枪响过后,她安静了。 现在,他是独自一人。 没有人会来命令他将手枪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了。死去的人也不会看见他, 没有人能看见他。这出戏演完了。幕已落下,他可以去卸装了。 他将手枪塞进口袋,俯身看着他的女儿。然后他开始奔跑起来。 他沿着小径跑回了街道,又沿着街道跑了一段,但不是往城里的方向,而是向西。 他跑了一会儿,然后他坐在街边,靠着一棵树,喘息着,思索着他的境况。他发 现,事情也不是无可救药。 他只要继续跑,一路向西,避开居民区。他可以隐居在任何一个地方,最好是在 另一座城市,改名换姓,作一个不知名的难民,普普通通,勤勤恳恳。他把枪扔 进阴沟里,站了起来。 走在路上,他突然想起忘记把铁十字勋章扔掉。他把它扔掉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写法是: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梗概,再叙写具体的过程和细节,虽 然篇幅短,但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B.这篇小说的结尾与其他微型小说一样出人意料,纸商在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妻 子后,竟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以逃避和奔跑的方式求生,但他的灵魂却无法“逃 生”。 C.小说最后的结尾没有给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留给读者一个开放 的结局,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D.这篇小说叙述语言冷静、简约,特别是人物对话,全篇只有纸商的语言描写, 却成功刻画了两个只知道麻木顺从的女人。 E.纸商在枪杀女儿、妻子时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女儿、妻子能逃跑, 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妻子被自己杀死,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必须忠诚于他 的“偶像”。 (2)小说的标题“铁十字勋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卖纸商人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二战”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德国人民在战后不断地进行反省、忏悔, 文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你从《铁十字勋章》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 怎样的反思?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CD (2)①推动情节发展。铁十字勋章串联了希特勒的自杀和纸商枪杀妻子女儿两件 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暗示小说主旨。铁十字勋章是希特勒对纸商的奖赏的标志,纸商选择枪杀妻儿 以示忠诚,也象征了法西斯专制对人的灵魂奴役。 ③丰富人物形象。纸商对待铁十字勋章的态度改变成功地刻画了纸商的冷漠、愚 昧、自私与残忍的形象特点
(3)①是一个愚昧自私的法西斯追随者。②是一个冷漠残忍的丈夫和父亲。③是 个虚伪懦弱的可怜虫。④是一个虽残存一点温情但最终因屈服于专制而泯灭人 性的小人。 4)①抹杀人性。通过叙述纸商效仿希特勒行为枪杀女儿、妻子的过程,揭示出 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对人性抹杀的根深蒂固。 ②奴役灵魂。纸商枪杀妻儿的轻而易举,揭示了希特勒专制已经渗透并占据了每 个被奴役者的灵魂深处 ③虚伪自私。对法西斯效忠式的模仿,排除了纸商自己,揭示了法西斯骨子里的 虚伪和自私。 【解析】(1)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梗概”不正 确,开头写出了他内心的决定,并不是故事的结局。B项“出人意料”表述不全 面,应在情理之中,前文对他的逃跑有铺垫。E项“枪杀女儿、妻子的心理是有 矛盾的”错,枪杀妻子时不矛盾 (2)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解答时应考虑与主题情节线索及人物方面的关联。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 创设了背景,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是否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推动了情节发展,是 否突出了人物形象等,再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本题考査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具体情节事件来 把握人物具体言行心理等。如开头听说希特勒自杀,他决定跟随元首,效忠元首, 这体现了他被奴役了灵魂。枪杀妻子儿女时的动作看出了他没有丝毫的亲情,冷 酷无情,甚至是没有人性。而在枪杀后逃跑的行为,又体现了他自私虚伪的一面 答案要有形象特点加上例子分析,有依据。 (4)本题考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挖掘小说的主题, 可以通过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环境、情节、人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纸商效 仿希特勒自杀,说明法西斯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奴役。在枪杀女儿妻子过 程中,表现的是冷漠自私,通过人物性格可以看出这是泯灭人性的具体表现。而 在枪杀的这个情节中,心理活动及故事情节的结局揭示出了这种制度的本质,也 讽刺了法西斯虚伪的一面。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 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 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 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 得,并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 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 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 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 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
(3)①是一个愚昧自私的法西斯追随者。②是一个冷漠残忍的丈夫和父亲。③是 一个虚伪懦弱的可怜虫。④是一个虽残存一点温情但最终因屈服于专制而泯灭人 性的小人。 (4)①抹杀人性。通过叙述纸商效仿希特勒行为枪杀女儿、妻子的过程,揭示出 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对人性抹杀的根深蒂固。 ②奴役灵魂。纸商枪杀妻儿的轻而易举,揭示了希特勒专制已经渗透并占据了每 一个被奴役者的灵魂深处。 ③虚伪自私。对法西斯效忠式的模仿,排除了纸商自己,揭示了法西斯骨子里的 虚伪和自私。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 项“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梗概”不正 确,开头写出了他内心的决定,并不是故事的结局。B 项“出人意料”表述不全 面,应在情理之中,前文对他的逃跑有铺垫。E 项“枪杀女儿、妻子的心理是有 矛盾的”错,枪杀妻子时不矛盾。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解答时应考虑与主题情节线索及人物方面的关联。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 创设了背景,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是否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推动了情节发展,是 否突出了人物形象等,再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具体情节事件来 把握人物具体言行心理等。如开头听说希特勒自杀,他决定跟随元首,效忠元首, 这体现了他被奴役了灵魂。枪杀妻子儿女时的动作看出了他没有丝毫的亲情,冷 酷无情,甚至是没有人性。而在枪杀后逃跑的行为,又体现了他自私虚伪的一面。 答案要有形象特点加上例子分析,有依据。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挖掘小说的主题, 可以通过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环境、情节、人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纸商效 仿希特勒自杀,说明法西斯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奴役。在枪杀女儿妻子过 程中,表现的是冷漠自私,通过人物性格可以看出这是泯灭人性的具体表现。而 在枪杀的这个情节中,心理活动及故事情节的结局揭示出了这种制度的本质,也 讽刺了法西斯虚伪的一面。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 年 9 月 21 日,程先生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 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 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 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 得,并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 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 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 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 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