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夷为墟,后也称其邀址为殷城,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及其 周围。 毁嘘北四十里有六朝时的邺都遗址,今属河北临漳县界。 哪城相传建于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时,前5世纪战国初魏文 候曾在此建都。两汉时为魏郡治,东汉末移冀州来治。190年袁绍 领冀州牧,不久文兼并了并、青、幽三州,邺城遂成为黄河流域大部 分地区的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我氏,继承了袁绍的片业而进一 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尊操自领冀州牧,继而自署为丞郝,封魏公, 晋魏玉。此后黄河流域名义土虽然还是汉期,都城在许(河南许 马),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则在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邱。“洛阳纸贵” 的左思《三都赋》,即指瑙都成都、吴都建业和魏都邺。·220年曹丕 篡汉,次年都洛阳,鄭才降为陪都之一。 广六国时从335年起至370年,化胡从534年起至577年,后赵、 ,、前燕及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合计共七十八年。北周灭北齐, 以邺为相州、魏郡治所。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失败, 坚焚毁邺城,徙其民人及相州、魏那、郅县于南四十五里的安阳城, 改置芝灵基于故址。90年复名县,至北术时省入临漳。这个千 年名都,为杨坚所毁,至此竟然连作为一个县治的地位也维持不往 了。邺的故址今已成为一片废墟,而城垣遗迹犹可辨认。有南北相 连二城:北城曹操因旧城增筑,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撑水。后 世津水南移,散址遂隔在北岸。南城筑于东魏初年,东西六里,南 北八里余,在今漳河南岸。 邺都被毁后三百四十余年,五代的唐、晋、汉三代又有所谓鄄 都,是当时的陪都之一。这个邺都已不是魏晋南北朝的旧邮都,面 是在今大名县东的唐魏州、宋大名府城。大名虽在古代邓城之东 约百五十里,其所以被称为鄄都,当是由于它实际上是代替了嘟城 成为河北平原南部的或治经济中心。 28
殷和邺都是安阳的前身,安阳继承殷和邺成为河北平原南部 太行山东座的都邑、所以追测安阳的历史,应该肯定它是公元前 14世纪至前6世纪中国史脑颜重要古都所在地之一,但股都时的 商朝、邺都时的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的疆域都只局限于中 原,所以安阳在七大古都中的地位应列在西安、北京,洛阳、南京、 开封之后,居第六,列第三等。 坑州从五代到宋初(907年至978年),杭州是割据今新江、上 海和江苏苏州地区的吴越国的首府,称西府。吴越政权地域虽然 狭小,但由于境内长期不遭兵祸,农业经济发展,使杭州的繁荣超 过了苏、扬等州,在北术时已被称为东第一都会。北宋覆灭后的 1129年,宋高宗逃到杭州,便立意在此久居,当即开杭州为临安府, 定为行在所。其时因金兵进逼,不能安居,又在江南浙东各处逃避 了多年,笔1138年回到临安,宋金和议成,才安定下来。此后一百三 十八年,直到1278年元兵攻陷临安,都是南宋事实上的首都,但当 时的正式文件始终称为行在,表示不忘恢复,这是很可笑的。 南宋的临安城,经元末张士诚的改筑,南墙缩进二里,东墙拓 展三里,就成为明清以来的杭州城。但南宋时临安蛾外有餐大的 市,西湖都包括在内,人烟稠密,工商繁盛,所以马可波罗在来亡之 后二十五年来到杭州,还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富丽繁盛的城市。 杭州只做过一个割据东南13州的吴越国的首府,一个偷安半 壁江山的南宋的“行在所”,所以尽管城市很繁荣,就作为政治中心 的古郡而言,应与安阳并列于第三等而次于安阳。 总述上述七大首都的兴替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的建都史大致 可分为前后两期。从殷周宜到北宋这二子四百年是为前期,其时一 统政权和统治北半个中国的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殷(郎)、长安、洛 29
阳、开封,都在中原地区(北纬35°左右1度许,东经108°÷114);江 南的南京只做过统治南半个中国的地区性政权的都城、而位于华 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则根本还够不上做校大政权的都城。所以这前 期又可以做中原期。自12世纪初叶赵宋南渡以后至今八百多车 是为后期,一统政权和大地区性政权的首赢开了中原,或南 移到了江南,杭州做了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都城,南京做了五十年的 明朝初期首都,又做了此后二百二十年的陪都,直到近代还做过太 平天国和民国的首都;或向北移到了北京,先还只是北半个中国金 朝的首都,随后又发展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大一统主朝的首都,直 到近代还做过民国的首都,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 都。杭州、南京、北京都在前期四大首都之东,距海不远,所以这后 期又可以叫做东移近海期。 为什么前期的大政权要选择中原内地的长安、洛阳、邺、开封 为首都,后期的大政权要选择东部近海的杭州、南京、北京为首都?· 又为什么前期和后期在各个时代要选择不同的城市为首都?这需 要我们对历史上择都的条件和首都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作一番 分析。 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 来考虑,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一首都的。经济条件要求都 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巢团的物 质器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驼 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 敌人的入侵。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 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咯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问的联 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设若地理位置并 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 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所以地理位置这个 30
条件也可以说成是父通运输条科。 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 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的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 主要活,选择比较最有利的地点。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 时鹅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生一定 的影响。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不难理解历代首都的迁移,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结果。 先谈一谈从中原内地移向东部近海这个历史上前后期的大变 动问题。这很衔单。自殷周至隋唐,黄河中下游两岸是全国经济最 发达的地区,又接近于王朝版图的地理中心,一个政权若能华固掌 握这一片地区,就尤足以控制企每,这就是这一段长达2400年之久 的时期的首都离不开中原地区的原因。由于首都在中原,所以当时 开凿的运河也都指向中原。五代北宋200年间,经济重心虽已南移 江淮,但中原还是可以通过水运通向四方,所以首都仍然能够留在 这个水运系统的枢纽地一开封。北宋覆亡以后,出现了南北分 裂的局面,于是中原水运又因停止使用而归于淤废,从此以后,无 论从经济、军事、交通哪一方面说,中原都处于不利的地立,这就是 800年来首都再也不可能迁回到中原之故。 再让我们逐一阐述一下七大首都何以先后被选为首都。 中原四大首都中长安的条件最优,所以它作为首都的时间最 长,以此为首都的周、秦、西汉、隋,唐也是历史上最兴任的王朝。 长安的条件优在哪里呢?汉高祖即位时都雒阳,听了娄散、张良的 话才西都关中,这两人的话很说明问题。 娄敬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 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 都之,山东虽乱,素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指其北,對其 31
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拉天下之九而附其背 也。” 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 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 关下,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 天府之国也。” 素地,指崤山、函谷关以西战国秦国故地。关中,有广狭二义, 广义等于秦地,狭义专指关中盆地,即八百里秦川。秦地对山东六国 故地面言地居上游;关中盆地四面有山河(东蛹、函、黄河,西陇出, 南秦岭,北滑北山地)之固;所以建都关中,凭山河之固则退可以守, 据上游之胜则进可以攻,对叛乱势力能“镒其亢而拊其背”,在军 事上地位十分优越,是之谓金城”。关中盆地“沃野千里”,是一片 “甚美膏腴之地”,又可以取给于南方的巴蜀和北方的胡苑(胡人的 牧区)以补不足。若山东诸侯有变,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 的王师,在经济上也有所恃而无恐,是之谓“天府”。关中在当时是 这样一个金城天府之国,所以汉高祖便作出了在它的中心地带丰 镐、秦减阳的附近建立作为主朝首都的长安城的决定。历史证明这 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娄橄、张良根据当时初建的汉王朝内部最突 出的问题,即中央与山东诸侯之间、统一与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问 题,他们之所以主张建都关中,主要着眼于都关中足以东制诸侯。 此后自高祖至文、景,果然先后顺利地镇压住了多次异姓、同姓 诸侯的叛乱,巩固了统一。他们还没有能够预计到日后形势的发 展。武帝以后,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代替了王朝中央与诸侯之间 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汉朝经过武、昭、直三代的经营,终 于取得了匈双降服,置西域数十国于都护统格之下的伟大胜利,这 和建都长安梗于经营西北这一因茅也是分不F的。所以建都长 安,确是既有利于制内,又有利于解外。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