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唐时形势略与四以相似,关中仍然以沃野著称,对内要能 黻服山东和东南潜在的割据势力,对外需要能抵御西北方的强大 边民族政权突贼与吐蕃的入侵,因面也和西汉一样定都子长 安。 ?是,长安作为首都也有不利的一面。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 西.离当时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两岸学远了一些, 距离中唐以后财赋所出的江淮地区那就更远。关中尽管富饶,举 竟“土地狭”,不足以满京师和西北边防所大量饷给。西汉时 问题虽已很显著,还不很严重,因为关中的不足主要仰给于山东. b 山东距关中还不算太远。到了隋唐,特别是中唐以后,两河藩镇割 据,京师所需百物绝大部分都取之于数干里外的江准地区,节级转 运,步费惊人,民间至传言“斗钱运斗米”,这一矛眉就越来越尖锐。 勉强维持到唐末,终·广通过朱全忠强迫昭宗迁都,结束了长安作为 首都的历史。五代以后,黄河流域益形衰落,江南的经济地位和河 朔的军事地位逐步上升,中原王朝内部便不再是东西对峙的问题, 变成了南北争胜之局,主要的外患也不再来自西北,改为来自东北 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从而长安又丧失了它在军事上的制内御外作 用,所以首都一经撤离,就再也不可能搬可来了。 洛阳在军事、经济两方面条件都比长安差。伊洛之间虽然也 有一片平原,可是远不及关中平原的肥沃广袤;四周也有关河之 固一东据成皋,西阻崤、渑,背倚大河,面向伊、治,但诚如张良所 说:“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直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 之国也。”东汉都雒阳,所幸光武完成统一后王朝内部并不存在割 据势力,秋都洛百数十年得平安无事。但至末年董卓擅行废立.关 东州邵起兵讨草,以当时董卓之强,也就不得不离开这个“四面受 敌”之地,西迁长安。 东汉一代无论对内对外,武功都远不及西汉。特别是对些北 33
辽境,大有鞭长莫及之势。西蜮三绝三通,合计设有都护,长史的 问不过二十余年。安帝后历次羌乱,兵连师老,费用至数百亿, 并、谅为之虚耗,三辅亦遭残破。当然,东汉国力之不竞是由多种 原因造成的,但首都建在远离边境的雒阳,以致对经营边境有所忽 路,不能不是原因之一。 洛阳的优点主要在于它位居古代的“天下之中”。远在西周初 年,周公所以要在这里营建成周洛邑,作为镇抚“东土”的大本营, 就是因为它“在于土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西周为 犬戎所破,平王东迁,即于此宅都。后来项羽烧了咸阳,汉高祖初 即帝位时也曾都此数月,等到赤眉烧了长安,光武即定都于此。洛 阳虽然此不上长安那样是“金城天府之国”中的首都,但它有了这 一条为长安所不及,它的不大的四塞之固又为邺与开封所无,所以 它在前期中原四大首都中的地位仅次于长安。曹丕舍弃了乃父曹 操经营了十多年的邺都而迁都董卓封迁献帝以来荒芜了30年的洛 阿,北魏孝文帝自平城南迁,一度想都邮,而终于定都永嘉乱后花 废达180年之久的洛阳,足见曹丕和拓跋宏挪认为都洛胜于都鄧, 他们考虑问题的着跟点显然是地理位置。鄞地处河北,在中原范 围内稍东稍北,曹魏为了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矣,拓跋魏企 图并吞南朝,混一诸夏,都洛当然比都邺合适。 隋唐建都长安,隋炀帝、唐高宗都要另建洛阳为东都,经常来 往于两都间。杨帝以居洛为常,洛阳是实际上的首都。高宗晚年 亦多居洛,其后武周代唐,改东都为神都,正式定为首都。可见隋 唐时代洛阳还有比长安更优越的一面,否则杨广、李治、武塑不会 作出那样的决定。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全国范围内比长 安来得适中,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是当时的水运枢纽,东南取道通济 深、邗沟、江南运河可通向富饶的江淮地区,东北取道永济渠可通 向河北大平原直抵玉朝东北部的军事重镇涿那即幽州(今北京), 34
特别是江淮滷运白通济渠东来可以迳抵洛阳城中输入含嘉仓,比 之于都长安时需从洛阳或洛可再或水或陆,乡走上干望路程才能 到达门的地,省事省费,更属不可胜计。隋座时代皇帝之听以屡次 要东茫或移都洛阳,实标就是为了要解决皇室,百官和卫士等的给 养。武划关死后中宗虽西还长安,不久玄宗开元初年起又屡 次因关中岁揪而东幸洛阳。玄宗是频厌弹往来的劳累的,但又不 得不如此。直到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改进了普运办法,每岁可运 二百数万石至长安;二十五华牛仙客献计在关中用岁稔增价和 籴之法,史称“自是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东都矣”。长安韵首 都地位才得稳定下来,不至于为洛阳所夺。 那处于沾代“山东”(一般指黄河流域东部大河南北、太行山东 两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是古代经济最发达的 炭淮海大平原,所以它在军事上是无险可守的(曹操在邺城西北网 因城为基,筑铜雀等三合,这是人造的防御工罩,当然比不上关然 的山河之固),不及长安,也不及洛阴;在地理位置上不如洛阳那么 适中;但以经济条件而言,则在长安、洛阳之上,凡是控制山东地父 不能奄有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权,一般都要宅都于此。商人七次 迁都,1都殷(邺的前身)后凡273年竟不复迂。曹操情愿离开他经 营多年的充州和许定都于邺;后来虽然统一了黄河流域,仍都此不 迁,直到儿子曹丕手里才迁都洛阳。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北魏分 裂后的东魏、北齐都据有山东之地,也都定都于此。北魏明元帝神 瑞:二年因比岁霜,平城附近民多饥死,朝议欲迁都郾,以崔浩浆 不宜动摇根本,乃简姚户使就食山东而罢迁都之议。其后茅文帝 南迁经那,程光即定都乎此,理由是:“邺城平于里,西这四, 有西门、史起H迹,订以富饶”,孝文则认为“石烧颜于前,蒸容灭 “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不从。文实孝义这几句道貌岸然的 话未必是他的真意,他之所以执意要都洛而不都邺,目的端在都洛 35
很广南伐。但这几句话却充分反映了那个时期邺都经济条件的优 越。 白中唐以后国家财赋愈益依赖江淮湾运,所以五代北时居 水运枢纽的开封,送代替安阳(邺)、长安、洛阳成为择部的了达 后期金、元、明、清之所以要选中北京定都,那是由子这几个政 权都需要兼顾塞外中原,而大运河漕运又足以解决都燕的供给 之故。明初之所以都南京,那是由于元末明太祖以此为根据绝经 营四方完成一统的已成之势,并且正好就近控制东南财斌之地之 故。至于南宋有半壁江山,不都南京而都杭州,上文已提到,除 由于自五代以来杭州在东南城市中最为繁盛这一因素外,主要是 宋高宗绝意恢复中原的心理在起作用。 七大古都的历史地位略如上述。接着便需要讨论两个问题: 其一,为什么最早只提五大古都,随后改提六大古都,现在我」义 要提七大古都?其二,大古都与其他古都大不大的区别何在?试, 为解答如下。 (一)20年代之所以只提“五大古都”,是因为西安、洛阳、北京、· 南京、开封都曾经做过全国性的首都,而其他古都没有。30年代之 所拟要加上一个杭州成为“六大古都”,是因为注意手杭州尽管只 做过半个中国的都城,其城市的繁雄昌盛程疫,却不亚于基或有过 宁全国性的五大古都,并且和五大古都一样,到今天还是一个大城 市。但既然提了杭州作为大古都之一,那就不该不提安阳。安阳 之所以30年代以来长期没人提起,一则当由于偶然的疏忽,再者则 由于殷郎久已为废墟,近今的安阳又不是一个著名的大城市,一般 人、往往着眼于今天的大城市谈古都,就雉怪数不上安附了。而我 钉现在之要改提包括安阳在内的“七大古都”,这是因为谈古都首 先应着重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不应以古都的后身今天的城市的大 小为取舍的标谁。在6世纪以前的二千年中,般邺应该属于第一 36
等古部。由子近一千四百年来没有再成为都城,所以在整个中国 史里便只能列为第三等古都了。但它的重要性应仅次于五大古 都,只作为南宋偏安江淮以南政权的都城杭州应略高一等。 (二)尽管七大占都还可以分为三等,却有一个突出于其他古 都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心们都是经过选择才确定下来的统治边塞 之内广大地域的都城。具体情况已见前述。 人古都之外,在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列有专篇的晋阳(今 山西太原),大名、宋州(今河南商丘)、辽阳,都只做过陪都。成都 只是儿个割据巴蜀政权的都城。辽初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 林左旗波罗城),继迁中京大府(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所统境 域大部分皆在塞外,内地仪“燕云十入州”。元世祖建都开平府仪自 1260年至1267年的八年。这些古都的重要性比之七大古都当然要 差上一大截。椎有平城做了北魏前期都城自398年至493年达九十 六年,上京会宁府做了金朝前期都城自1115年至1153年有三十 八年,都统治过北半个中国数十年(平城自439年统一北方算起有 五十五年,会宁自1126年灭北宋算起有二十七年),在建都史上地 位应仅次于七大古都。但由于平城原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的 根据地,会宁府原是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的根据地,这两处成 为半个中国的首都,乃是边区民族政权向中原扩张的结果,不是经 过选择决定的,终究是一种皙局,后来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北 魏首都还是迁到了洛阳,金朝首都还是迁到了中都。所以这两处 也不能与七大古都招提并论。 边区民族政权都城为《历代宅京记》所不及,其中蒙古的和林 (今蒙古国哪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今黑 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后金的盛京(今辽宁沈阳)、西夏的兴庆 府(今宁夏银)、回鹘的高(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黑汗王 朝(喀拉汗王国)的八喇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西辽的虎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