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酥听至 中國環境史输文集 (上) 劉翠溶伊懋可 主編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 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皆以積漸然。 〈漢書〉卷四十八質誼傳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i 序 這部論文集是一次學術討論會的結果。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 究所和澳洲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學院合作支持,蒋經國國際學術 交流基金會全力贊助下,我們於1993年12月13至18日在香港大 嶼山銀礦灣酒店舉行了「中國生態環境歷史學術討論會」。會上 决定論文修改後以中文和英文出版。 除了國内學者另以中文撰述和斯波義信教授另以日文撰逃的 論文以外,其他的論文都是依據各位學者的英文修正稿翻譯。在 這裡首先應該對此項翻譯工作稍作說明。由於翻譯的經費有限’ 無法敦請高手來從事,因此,我嘗試讓五位臺大歷史系的學生來 進行這項工作。懷抱的想法是在完成這項工作之時,這幾位同學 也可以得到一些訓練。我們非常感謝大多數的作者提供了他們所 徵引之中文史料原文,使我們節省了許多查閱文就的工夫。好幾 位作者對於我向他們提出的問題都群細的答覆。或者像魏不信教 授、伊懋可教授和蘇寧滸博士那樣親自校正譯稿。藍克利博士則 提供由法文譯出之中文稿。陳國棟博士協助校正有關泰國沙庭拍 一文之地名和術語。其他的譯稿都由我校正修改,現在幸而在預 算年度的時限内完工了,我只希望翻譯之文字尚堪人目,原作之 文意未被曲解。若是還有錯誤之處’我也責無旁貸。 對極少數專家而言,他們很可能寧讀原作不讀譯文。但是, 這次經驗使我深感翻譯之不易和翻譯之必要。這些英文原作對大
i 多數的大學部高年級和研究所低年殺的學生來說·顯然不是容易 閱讀的。這些譯文至少可以有助於讓這一群將來可能投人學術研 究的年青人了解,外國學者在中國環境史的研究方面已經做出的 成果。 本書之編排依論文内容分列於九項主題之下。這些主題是: 比較的觀點、對自然環境的詮釋、人類的聚落、邊疆地區、水文 與水利、氣候、疾病、環境的形象(分爲官方的心態、文學的和 通俗的感受兩子題)、以及環境與近代經濟發展。就這些主題來 看,這一部論文集涉及的範圍是很廣的。這是它的優點,也可能 是它的缺點。無論如何,這是中國環境史研究的一個新嘗試。參 與這項工作的學者已經努力的提出他們的成果,尚待方家品部。 在編排上,以每篇論文各自附以參考文獻;這樣做雖難免有 重覆,卻可省去爲求版本一致而費時訂正一些註腳。有的論文無 圖表,有的圖表很多,各在其文内編號,不另外編以全書連貫的 次序。至於外文著作,在正文中引述的則譯出,在註腳和多考文 獻中則保留原文,一方面節省篇幅,一方面便於讀者進一步查詢。 另外要說明的是,中文本和英文本預定包含的論文是有些不 同的。英文本中有李伯重的論文,但該文的中文稿:〈天、地、 人的變化與明清江南的水稻生產〉已經發表於〈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4年第4期(頁103-121),作者同意不必再收人此一論文集中。 劉錦添、郭秋雲的論文則只收人中文本,因爲作者希望保留該文 涉及經濟計量的部分另外發表之機會。此外,英文本(書名: Sediments of Time: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战 受篇幅之限制,在劍橋大學出版杜(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之建議下,伊懋可教授和我最後不得不同意割愛幾篇文章。對於 未能收入英文本的論文,我們深表遺珠之憾;對於作者,我們在 此深致歉意。 本論文集中有關喜灣的篇章是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NSC81-0301-H001-08和NSC82-0301-H001-08)下完成 的一部分成果。這一爲期兩年的專題計畫使我和五位同仁能夠對 臺灣的環境史進行初步的探討。對於國科會之補助,謹此誌謝。 當然,還要感謝蒋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會議之全部經費 和一部分出版之經費,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支持中文本之出版。但 願這部論文集能夠讓關心當前環境問題的讀者在歷史上找到一些 借鑑,引起一些年青學者對環境史感到興趣,並願意投人研究。 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因編輯而荒廢了個人的研究工作,焦慮和挫折 之感唯有澹然處之了。 劉翠溶謹識 1995年6月
目錄 上册 序—劉翠溶 導論-一伊懋可(Mark Elvin))-- 比較的觀點 由世界透視中國環境史 約翰·姿克尼爾(John R.McNeill),--------39 在亞洲比較觀點下的中國環境史 —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 ----67 對自然環境的詮率 人類對喜馬拉雅山内側和西藏的植被與地貌之影響 賀子諾(Wolfgang Holzner) 柯蕾苞(Monika Kriechbaum)--- -----113 雲南省村民的環境史觀點 -—孟澤思(Nicholas K.Menzies)--------- -175 土、米、水:以「讀景」的論述作爲泰國南部沙庭拍的歷史文獻 —思鑑(Janice Stargardt)-- 209 人類的聚落 環境與水利之相互關係:由唐至清的杭州灣南岸地區 一斯波義信- ----271 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 劉翠溶-·-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