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 小求经济 与社会变避 望宣宗室管
中文版序 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出自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 资料,尤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 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为主。作为一个侵赂国发起的研 究,满铁的调查,肯定有其局限性。调查的具体情祝及其引起的史 学问题,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详细讨论。作者十年来详细阅读 这些资料,把它们和中西学者在二、三十年代作的调查加以比较, 进行校对,又于1980年访问了其中的两个村庄,通过实地的调查, 来核对、补充这些资料。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满铁资料不失 为用现代经济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的一组数量最大而内容 又极为丰富的资料。它们的质量甚至可能高于本世纪前半期世界 任何其他小农社会的有关资料。此外,1979至1980年间,此书英文 初稿写成之后,作者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接待,在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的刑部档案和宝坻县的户房档案。 作者试图把满铁资料所显示的一些本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追 溯到清代前期,而对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提出一些初 步看法。 本书在分析概念上,同时得助于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中的 三大学术传统,即革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历史研究,西方 “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术书对它们的称谓,见第一章) 的学术著作,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成果
2 中文版序 在联系史实和概念的研究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循着从史实 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行研究,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 为模式矿模式的作风,和国内文化大节命期间以论带史的倾向。 本书试图从最基本的史实中去寻找最重要的概念,然后再不断地 回到史料中去验证,提炼自己的假设。 国内和国外的学术著作,对于如何处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不 同的习惯。在国内,应用他人研究成果时,一般只要求引述原始资 料。此外,在与他人商榷时,避免直接指名道姓地提意见。国外则 不然:学术著作的第一个要求,是总结前人的成果,划清他人与自 己的贡献。与人商榷时,要求注明作者和书名,以便查对。作者觉 得在这方面,国外的习惯是可取的,因为它体现了要求学术通过一 代代的积累而不断前进的科学精神。本书采用了西方的这种习 损,而以相当的篇幅总结过去中、日以及西方各家学派的研究成 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商榷。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国内外一些学术界的朋友慷概帮助,都 在正文有关部分一注明。作者受惠于李文治和刘永成两位先生 尤多。此外,1982至1983年间,美国不同学科的二十二位同行, 以及中山大学的叶显恩先生,对此书的初稿和第二稿提出了宝贵 的意见。中华书局李侃先生,热城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使拙作得以 在国内出版,十分感谢。 写译此书过程中,首尾两章,特殊概念颇多,由我白拟初稿,其 余各章都由我的研究生叶汉明女士先译成初稿,然后经我自己逐 段修改。叶女士自己关于山东潍县近百年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博 土论文,1985年底即可完成。她协助我翻译中间各章,谨此表示 衷心的感谢。全书最后定稿之前,承蒙刘永成和赫治清两位先生 慷慨为拙稿做文字上的修饰,不胜感激。作者长年在国外工作,平
中文版序 3 日写作全用英语。这次等于用左手书写此篇,加之原稿是用英文 写的,又用了一些特殊的概念,书中焜免有不少半西半中的词句和 段落,还望国内读者鉴凉。我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写改此书的中文 稿,目的是要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尽本人微薄之力。我坚信海内 外的学术若能真诚交流,相五促进,必定会使我们对中外历史及共 包含的真理,掌握得更深划更全面。谨以此与国内同仁共勉!
1 目 录 中文版序 第一编 背景… (1)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1)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C31) 第三章 生态环境… (51) 第二编 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 (65) 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 庭式农场… (65)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85)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109) 第七章 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124) 第八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的对比:耕畜的使 用和农场生产力… (142) 第九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161) 第十章 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 (177) 第十一章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193) 第十二章生产关系的商品化… (212) 第三编 村庄与国家… (229) 第十三章清政权下的村庄…… (229) 第十四章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