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高分全攻略(2006版) 杨木金山一中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一形象意境类 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 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 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 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 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 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一一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 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 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 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 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一一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 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Ⅹ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Ⅹ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 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 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1 高考诗歌鉴赏高分全攻略(2006 版) 杨木 金山一中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 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 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 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 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 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 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 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 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 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 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 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 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 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 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 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淸……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 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 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 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 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 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 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 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 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 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 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 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 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 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 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 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 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 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 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 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髙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一一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一一坚贞高洁 ⑨莲一一表达爱情 ⑩梧桐—一凄凉悲伤的象征 l1杜鹃鸟—一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 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一一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 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 “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 “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一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 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 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 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 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 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 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 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 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3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 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 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 “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 “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 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 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 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 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 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 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 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 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 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 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 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 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一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 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 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一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淸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 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 《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4 例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 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 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 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 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 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 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 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 《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ˉ 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一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 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 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 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 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 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⑩①那:奈何,为什 【解答指导】
5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复习教(学)案]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 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 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 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 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 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