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 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 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 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 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 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 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 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 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 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 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 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 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 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 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一一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 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一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 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一一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一一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一一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 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一一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一一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 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一一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 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 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 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 6
6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 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 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 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 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 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 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 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 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 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 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 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 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 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 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 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 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 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 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 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 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 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 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 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
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 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一-“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 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 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 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 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 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 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 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一一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 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一一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一一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 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 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 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 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 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一一自然界的或周围阙 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 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一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 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一一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 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 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
7 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 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 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 为 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 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 是出 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 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 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 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 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 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 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 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 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 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 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 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 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 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 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
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澚雁闲鹤、长亭短 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 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 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 景了一一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 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 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 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 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 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一一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 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 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 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一一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 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 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 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一一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 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 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 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 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 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 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 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 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 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 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一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
8 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 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 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 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 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 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 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 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 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 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 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 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 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 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 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 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 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 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 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 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 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 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 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 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 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 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