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63学时 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 前 言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 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 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 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 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 正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二)了解温病学的定义 、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 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祖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 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 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祝 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 (二)宋一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 (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速、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 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目的要求】 (二)掌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63 学时 开课对象 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 前 言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 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 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 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 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 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 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 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 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 (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 (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 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五) 了解 病与伤寒、温疫、温毒在概念上的区别 【教学内容】 、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多具 传染性 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命名依据及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四、温病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性与湿热性温病为主论述其主要区别 (二)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今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二者概念的关系及演变,寒温之争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温病与温疫: 者的概念及其关系,温疫学派简介及 主要贡献 (三)温病与温毒: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病因及辨病因的意义,熟悉温病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二)了解温病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三)掌振温病新感与伏气二类发病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内容】 、温病的病因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二 温邪致病的共性 (三)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内含暑湿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伏寒化温) 6、疫疗病型 7、温毒病邪 二、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分述外在因素与内因的关系,介绍自然、社会、体质因素的发病中 的意义) (二)温病的感邪途径(论述中医传统关于温病感邪途径如口鼻、皮毛的实质)。 (三)温病的发病类型一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辨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 意义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五)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在概念上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 温病的范围 (二) 温病的命名依据及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四、温病的分类: (一) 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性与湿热性温病为主论述其主要区别。 (二)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二者概念的关系及演变,寒温之争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二)温病与温疫: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温疫学派简介及其主要贡献 (三)温病与温毒: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病因及辨病因的意义,熟悉温病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二)了解温病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三)掌握温病新感与伏气二类发病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病因 (一) 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二) 温邪致病的共性 (三) 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 1、 风热病邪 2、 暑热病邪(内含暑湿病邪) 3、 湿热病邪 4、 燥热病邪 5、 温热病邪(伏寒化温) 6、 疫疠病邪 7、 温毒病邪 二、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分述外在因素与内因的关系,介绍自然、社会、体质因素的发病中 的意义)。 (二)温病的感邪途径(论述中医传统关于温病感邪途径如口鼻、皮毛的实质)。 (三)温病的发病类型-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辨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 意义
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 求) (一)了解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熟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三)熟悉温热三焦证候和湿热三焦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四)堂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明确与六经排证、气血雄证 脏腑辨证等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卫气营血讲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卫气营血各阶段主要证候及其相互关系和传变 二、 三焦辨 (一)三焦耕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温病三焦分部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三焦主要证候及其关系和传变。 (四)湿热病三焦辨证理论 三、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辨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卫气营血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运用。 四、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常用诊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温病常见定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温病特色诊法 (一)辨舌:辨温病常见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及其意义 (二)验齿:辨牙齿润燥、齿缝流血、齿龈结辨及齿垢的意义 (三)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二、辨温病常见症状(发热、口渴、口味异常、汗出异常、胸腹不适、夫小便异常、神 志异常、痉、厥脱出血)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了解温病治则的实际应用。 (二)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主要治则和要点。 (一)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二)温病的治则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熟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三)熟悉温热三焦证候和湿热三焦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四)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明确与六经辨证、气血辨证、 脏腑辨证等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卫气营血各阶段主要证候及其相互关系和传变。 二、三焦辨证理论 (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温病三焦分部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三焦主要证候及其关系和传变。 (四)湿热病三焦辨证理论 三、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 (一)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辨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运用。 四、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常用诊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温病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温病特色诊法 (一)辨舌:辨温病常见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及其意义 (二)验齿:辨牙齿润燥、齿缝流血、齿龈结辨及齿垢的意义 (三)辨斑疹、白 的临床意义。 二、辨温病常见症状(发热、口渴、口味异常、汗出异常、胸腹不适、夫小便异常、神 志异常、痉、厥脱出血)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了解温病治则的实际应用。 (二)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主要治则和要点。 (一)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二)温病的治则
(三)温病的治疗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1、泄卫解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祛邪法。 4、祛湿泄执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醒神法 8、息风止痉法 9、滋阴生津法。 10、固正数脱法 外治 、 温病兼夹证治疗 1、兼痰饮 2、兼食滞 3、兼气柜 4、兼瘀血 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 1、体虚未复 2、余邪未尽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和护理(自学)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风温的定义、特点 二、风温的病因病机。 三、风温的诊断要点,与春温、感目、麻疹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1、辨证要 2、治则治法 3。治基 (二)常见证型排治 银翘散、桑菊饮 (1)邪热塞肺一 一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肺热腑实一 一宣自承气汤 (3)肺热移肠一一葛根芩连汤
(三)温病的治疗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1、泄卫解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祛邪法。 4、祛湿泄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窍醒神法。 8、息风止痉法。 9、滋阴生津法。 10、固正救脱法。 11、外治法。 三、温病兼夹证治疗 1、兼痰饮 2、兼食滞 3、兼气郁 4、兼瘀血 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 1、体虚未复 2、余邪未尽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自学)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风温的定义、特点。 二、风温的病因病机。 三、风温的诊断要点,与春温、感冒、麻疹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 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3、 治禁 (二) 常见证型辨治 1、邪袭肺卫——银翘散、桑菊饮 2、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 (3)肺热移肠——葛根芩连汤
(4)肺热发疹一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3、痰热结胸 一小陷胸加枳实汤 (1)热炽阳明 白虎汤加减 (2)热结肠腑 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 一竹叶石膏汤 5、热入心句 ()热陷心包 清宫汤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牛黄承气汤 6、正气外脱 生脉散或参附汤 7、余邪未尽,肺胃阴伤一一沙参麦冬汤 春温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熟悉本病的诊断及与风温的鉴别。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春温的定义、特点 二、 春温的病因病机。 三、春温的诊断要点,与风温、感目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沼 1、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黄芩汤加豆破玄参方 (2)卫气同病 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 清营汤 (4)卫宫刊丙 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2、热盛气分 (1)热灼胸膈 一凉晒散 (1)阳明热炽一 一白虎汤 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 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播 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 -犀角地黄汤 (3)热与血结一 桃仁承气汤 4、热陷心句 (1)邪热闭到 一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 ~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一清瘟败毒饮合生脉散加减 5、阳气暴脱一 回阳急救汤
(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3、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 4、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白虎汤加减 (2)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竹叶石膏汤 5、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清宫汤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牛黄承气汤 6、正气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 7、余邪未尽,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第九章 春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熟悉本病的诊断及与风温的鉴别。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春温的定义、特点。 二、春温的病因病机。 三、春温的诊断要点,与风温、感冒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2)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分——清营汤 (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2、热盛气分 (1)热灼胸膈——凉膈散 (1)阳明热炽——白虎汤 (2)热结肠腑——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 3、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燔——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 (3)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 4、热陷心包 (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清瘟败毒饮合生脉散加减 5、阳气暴脱——回阳急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