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针 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等专业教学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编写
1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针 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等专业教学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编写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144开课对象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针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签 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 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 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 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入、内生五气(风 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各论介绍47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 总论教学时数为2学时,各论教学时数为142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和临床见习18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44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组织讨论及课 间见习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 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五年制、针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等使用。教师授 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环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灯 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 授内容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144 开课对象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针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等 前 言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 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 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 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 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各论介绍 47 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 总论教学时数为 2 学时,各论教学时数为 142 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和临床见习 18 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 144 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组织讨论及课 间见习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 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五年制、针灸推拿五年制、全科医学等使用。教师授 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环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 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 授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的发病学特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教学内容】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 重要性与要点。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3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导 言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的发病学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教学内容]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 重要性与要点。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住治疗效果。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 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 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 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 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 属外感致病范围。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 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 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 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 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 火性炎上等。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4
4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 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 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 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 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 属外感致病范围。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 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 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 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 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 火性炎上等。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风:(1)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2)风热,治以疏散风热、 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3)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加减。 寒:(1)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2)中寒,治以温中 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1)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2)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 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3)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1)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2)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 络,方用意苡仁汤加减。(2)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1)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2)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 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 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 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 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 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 5
5 风:(1)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2)风热,治以疏散风热、 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3)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加减。 寒:(1)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2)中寒,治以温中 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1)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2)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 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3)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1)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2)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 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2)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1)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2)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 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 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 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 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 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