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汪受传 2012年8月
1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汪受传 2012 年 8 月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说明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 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若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 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剑 明的临床等 科特色 有者很强 实际应用 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探 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有、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 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句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律:各论句括新生 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 、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另外, 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有的衡量数字,常 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 剂索引和中成药素引。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为课常教学54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 用网络课程、CAI课件、录像、幻灯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正文
2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说 明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 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 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 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 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 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 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另外, 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 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 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 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为课堂教学 54 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 用网络课程、CAI 课件、录像、幻灯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正 文
上篇总论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2。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3.《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 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世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 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 .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 究进展。 5.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看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5学时。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 2.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0.5学时。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熟悉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小儿体格发有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 法,体格发有指标的临床意义。 2.小儿智能发有,包括感知发有、运动发有、语言发有、性格发有的主要指标及其临 3
3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2. 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3. 《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 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世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 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 4. 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 究进展。 5. 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看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1.5 学时。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 2.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0.5 学时。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熟悉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小儿体格发育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 法,体格发育指标的临床意义。 2.小儿智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及其临
床意义。 3.介绍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数) 第四节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日的要求】 . 解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 熟悉小儿 理特点 柄因特 、柄理 3.掌握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儿料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1.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 对肺脏 常不足 肾常 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学说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诊法的应用特点。 2.熟悉儿科四诊的内容及诊查方法。 3,堂提以望诊为主四诊合参的儿科诊法要领,诊法与辨证紧密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1.儿科四诊与成人相比较在应用中的特点 现代四诊的扩充。 2.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操作技能,在儿科料临床应用的方法 3。常见四诊诊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诊法与辨证结合应用的要领。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大节儿科治法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治法应用应与成人有别。 儿科常用内治治法 掌儿科外治治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儿科常用治法因人、因病、因时的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1.儿科选用治法的原则及常用治法在儿科应用的特点。 2,儿科常用内治治法的功能、适应证候、选方示例。 3。儿科常用药物外治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病证 、应用示例 推拿疗法 针灸疗法 灯火法 发罐疗法、割治疗法等其他疗法的儿科应用。 儿科多种治法配合应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2学时
4 床意义。 3.介绍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四节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目的要求】 1. 了解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 3.掌握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1. 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 2.“稚阴稚阳”学说、“纯阳”学说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3.对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学说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4.“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儿科诊法的应用特点。 2. 熟悉儿科四诊的内容及诊查方法。 3. 掌握以望诊为主四诊合参的儿科诊法要领,诊法与辨证紧密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1. 儿科四诊与成人相比较在应用中的特点。现代四诊的扩充。 2.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操作技能,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方法。 3. 常见四诊诊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 诊法与辨证结合应用的要领。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儿科治法应用应与成人有别。 2. 熟悉儿科治法应用特点,儿科常用内治治法。 3. 掌握儿科外治治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儿科常用治法因人、因病、因时的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1. 儿科选用治法的原则及常用治法在儿科应用的特点。 2. 儿科常用内治治法的功能、适应证候、选方示例。 3. 儿科常用药物外治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病证、应用示例。 4. 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灯火燋法、拔罐疗法、割治疗法等其他疗法的儿科应用。 5. 儿科多种治法配合应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二章儿童保健 第一节胎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了解胎儿期保健的意义 2 熟悉 儿期保健的要求 【教学内容】 1.胎儿期保健对于优生优有,后天健康成长的意义。 2.选择配偶、适龄结婚、婚前检查的重要性。 3。养胎护胎的注意事项:饮食调养:寒温调摄:防感外邪:避免外伤:劳逸结合: 调节情志:谨慎用药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节新生儿期保健 【日的理求】 1 了解新生儿期保健的重要性 2.熟悉新生儿特殊生理现象。 3.掌握新生儿期保健的内容。 【教学内容】 1初生护养对干代生代有,后天健唐成长的意义 2 新生儿马牙 ,蟑螂子等特殊生理现象的认识与正确处理 初生护养的注意事项:拭口洁眼:断脐护脐:祛除胎毒:洗浴衣着:生后开乳: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三节婴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了解婴儿期护养注意事项: 2.熟悉婴儿期预防接种要求。 3。掌握婴儿期乳食喂养方法, 【数学内容】 护养在生活起居 衣着冷暖、锻炼训练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2 要儿期防病要点及预防接种的要求。 3.婴儿期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添加辅食。 4,乳食喂养方法如何因期、因人、因时掌探应用。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四节幼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了解幼儿期保健的意义
5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 了解胎儿期保健的意义。 2. 熟悉胎儿期保健的要求。 【教学内容】 1. 胎儿期保健对于优生优育,后天健康成长的意义。 2. 选择配偶、适龄结婚、婚前检查的重要性。 3. 养胎护胎的注意事项:饮食调养;寒温调摄;防感外邪;避免外伤;劳逸结合; 调节情志;谨慎用药。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二节 新生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 了解新生儿期保健的重要性。 2. 熟悉新生儿特殊生理现象。 3. 掌握新生儿期保健的内容。 【教学内容】 1. 初生护养对于优生优育,后天健康成长的意义。 2. 新生儿马牙、螳螂子等特殊生理现象的认识与正确处理。 3. 初生护养的注意事项:拭囗洁眼;断脐护脐;祛除胎毒:洗浴衣着;生后开乳。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 了解婴儿期护养注意事项。 2. 熟悉婴儿期预防接种要求。 3. 掌握婴儿期乳食喂养方法。 【教学内容】 1. 婴儿期护养在生活起居、衣着冷暖、锻炼训练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2. 婴儿期防病要点及预防接种的要求。 3. 婴儿期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添加辅食。 4. 乳食喂养方法如何因期、因人、因时掌握应用。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目的要求】 1. 了解幼儿期保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