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为谁涉江为谁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这是一首表达别离情绪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战 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 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典型主题 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劳,要把它寄 给最心爱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这里的主人公是谁呢?究竟是谁 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 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历来有各样各样的说法,碰 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而朱光潜先生是 这样认为的:诗中的“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 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况且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 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 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 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 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岀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 深挚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 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 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 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髙,海不厌深”,终于走 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 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 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 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 衿”的更深的解释,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 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 秋”,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 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 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 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问题探究 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信你一定对陶渊明产生了兴趣, 请你以“走进陶渊明”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领悟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物吧 导思: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为谁涉江为谁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这是一首表达别离情绪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战 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 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典型主题。 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劳,要把它寄 给最心爱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这里的主人公是谁呢?究竟是谁 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 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历来有各样各样的说法,碰 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而朱光潜先生是 这样认为的:诗中的“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 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况且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 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 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 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 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 深挚。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 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 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 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 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 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 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 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 衿”的更深的解释,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 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 秋”,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 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 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 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问题探究 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信你一定对陶渊明产生了兴趣, 请你以“走进陶渊明”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领悟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物吧。 导思: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
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 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 的抗争。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探究时可以结合上述看法, 再查找有关资料,在通读陶渊明作品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理解来 探究:第一步,借阅一些陶渊明的作品,尤其是能反映他情趣、爱好、 品格与写作风格的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 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 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阅读时要注意“以人看世”,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理解。还要査找有关对陶渊明的评注文章,可以是从思想分析的,也可以是从作 品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的。 第三步,选择课题后,相同课题的同学加以讨论,共同拟定写作提纲, 丰富论据。可以去校电子阅览室,在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浏览网上相关研究信 息 第四步,明确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五步,相互传阅,共同评价,装订成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 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整体感知
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 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 的抗争。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探究时可以结合上述看法, 再查找有关资料,在通读陶渊明作品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理解来。 探究:第一步,借阅一些陶渊明的作品,尤其是能反映他情趣、爱好、 品格与写作风格的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 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 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阅读时要注意“以人看世”,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理解。还要查找有关对陶渊明的评注文章,可以是从思想分析的,也可以是从作 品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的。 第三步,选择课题后,相同课题的同学加以讨论,共同拟定写作提纲, 丰富论据。可以去校电子阅览室,在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浏览网上相关研究信 息。 第四步,明确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 2000 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五步,相互传阅,共同评价,装订成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 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 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 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 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 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 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 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 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 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 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 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 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 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 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 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 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 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 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 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 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 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 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 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 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 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 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 易睎!露睎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 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 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 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 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 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 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 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 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 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 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 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 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 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 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 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 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 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 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 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 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 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 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 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 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 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 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